“慕课”对思政课教学的作用研究综述

2017-04-13 10:25周中华张红霞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慕课思政课理论课

周中华,张红霞

(1.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四川 崇州 611230;2.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工会,四川 温江 611131)

“慕课”对思政课教学的作用研究综述

周中华1,张红霞2

(1.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四川 崇州 611230;2.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工会,四川 温江 611131)

通过梳理学术界关于“慕课”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与发展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出学术界对“慕课”与思政课改革的关系、给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以及学术界对思政课运用“慕课”教学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

“慕课”;思政课;综述

“慕课”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从其本质特点来看,作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的根本特性在于开放性、参与性和分散性。“慕课”在我国发展历程比较短,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慕课”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但“慕课”仍旧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评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用“慕课”的利弊关系,以寻找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路径。通过以“慕课”并含“思政课”为主题,以“模糊”检索为条件,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截止到2017年1月1日,一共检测到90条有效学术论文文献。其中,2013年1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1%;2014年6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5.5%;2015年24篇,占发表总数的22%;2016年发表62篇,占发表总数的68%,这充分说明学术界已经对思政课运用“慕课”教学给予关注。并且,学术界对该课题的关注程度呈现逐年增强的趋势。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慕课”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全国思政课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全球迅速推广开来,也推动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把“慕课”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推动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1.1 “慕课”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机遇

韩丽纮认为,从教育技术角度来说,“慕课”创新了教学技术,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而且,学习过程不再受时间的限制,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实现即时提问和实时解答,建立“相互交流探讨的模式”[1],实现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地位平等。互联网、移动技术、大数据的结合的背景下,“慕课”具有凸显学生个性、发挥自主性的特点。而且,还有助于实现即时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的教学过程。刘震等认为,“慕课”的教学模式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符合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通过科学技术把“慕课”和思政课结合起来,使“课堂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方式,又能保证学习的效率和效果”[2]。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1.2 “慕课”给高校思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挑战

“慕课”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丰富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冲击。白雪等认为,“慕课”引入思政课还处于初期的实践阶段,由于思政课教师经验不足,导致教师参与程度也不高。目前只有武汉大学等少数高校开始了思政课的在线开放课程。而且,“京沪各大高校反应积极,地方性大学普遍反应平淡”[4]。即使是同一学校的学生,对“慕课”这种教学模式也褒贬不一。高地认为,西方国家的“慕课”技术比较成熟,它在中国的传播必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教师的个人主张,有些与我国主流价值观不相符或者相对立,无形中鼓吹西方的思维模式和意识形态,“势必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与冲击,挑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5]。在“慕课”引入思政课的推动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应该认真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对当前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利影响。

2 “慕课”视域下思政课教学改革

传统思政课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不容易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主性,导致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比较差。“慕课”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而兴起的,以开放、共享为宗旨的新型学习模式。而且,高校学生已经成为使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主要群体。把“慕课”的优势和高校学生高度依赖网络的特点相结合,是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效举措。

2.1 “慕课”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慕课”凭借互联网的技术优势,运用视频的方式搭建面向学生的学习交流平台。把“慕课”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教师主动适应新型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契机。汪倩倩认为,“慕课”是“充分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彻底解构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7],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资源和机会,不断开创思政课教学的新模式。虽然“慕课”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高度的可行性。但是,由于我国发展历程比较短,二者融合的实践教学经验不足,二者融合后能否持续发展,以及在思政课中的实际效果仍然需要进一步实践论证。

2.2 “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慕课”是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的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把“慕课”优势引入到思政课教学实践,也是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新举措。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罗珍认为,引入“慕课”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开放性、主体性和智能性等特点,是一种“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9]。高再秋等认为,“慕课”实现了把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的视频作为在线教学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先在课堂外时间学习,以达到学生在课堂内更好的分享、探讨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目的。最终,通过“慕课”和反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流程的再造”[10],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混合型教学模式。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追求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更应该强调本课程教学本质的回归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2.3 “慕课”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

汪倩倩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主动适应“慕课”风暴,按照“主阵地和多阵地相结合、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相结合、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11]的原则,不断探索“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路径、新方法。现实条件下需要把社会需求与学生自身发展统一起来,不断强化高校师生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使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交互性和开放性,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目前,高校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借助“慕课”的优势,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能够满足学生借助网络学习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思政课教学运用“慕课”的意义及实践路径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将“慕课”引入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并逐步向全国推广教学经验。将“慕课”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推动了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变革,对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寻求“慕课”进入到教学的实践路径,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1 “慕课”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

徐蓉认为,与“慕课”相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结合”[13],是混合式教学与翻转式课堂的有机结合,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生态环境,也促进了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郑娟认为,“慕课”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满足个性需求,增强学生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打破传统教学结构;发挥优势资源,注重教育互动与资源开放”[14]等,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契机。尹铁燕等认为,把“慕课”引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体现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15]。从而,增加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和交流时间,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思政课的深层含义。“慕课”在提高教学实效性和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中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慕课”在思政课中地位和作用。

3.2 “慕课”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

学界都认为,应该占据“慕课”对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作用,以让其更好的走进高校课堂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改革。汤俪瑾等认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慕课”和传统教学模式各自之间的异同和独特优势。强飙认为,要在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慕课”的技术优势,用音频和视频等教育资源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郭芸等认为,网络环境下实现思政课的创新,需要积极开发优质的在线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建立网上学习与网下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9],积极探索与思政课相适应的“混合教学”模式,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刘卫平认为,推进“慕课”教学模式进入思政课的步伐,是一项复杂的宏伟工程,“需要高校各部门上下齐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20]。而且,教师也应该主动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积极推进“慕课”教学本土化,创造出符合中国高校学生需要的“慕课”与反转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

4 “慕课热”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冷思考

如果只是盲目的把“慕课”教学模式引进思政课,而忽略了其教学本质,必然会影响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反思“慕课”这种教学模式,是否符合思政课教学的需要,是否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进去,是否能够帮助提高教学效果等。

“慕课”教学模式进入思政课的发展历程比较短,对于其利弊学术界还停留于表面认识。科学界定“慕课”教学模式在思政课中的作用,是创新其实践路径的前提。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慕课”给思政课教学改革带来的深层次影响。顾钰民认为,在积极探索“慕课”进入思政课实践路径的过程中,也要认真思考引入慕课的“混合教学”模式“是否符合思政课的性质和特点,是否遵循思政课自身的教学规律,是否有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目标”[22],以实现真正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在推进“慕课”实践的进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思政课一线教师和界内专家学者坚持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慕课”,探索新的实践路径。周献策认为,在积极推进“慕课”教学模式的背景下,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具体路径的同时,积极“寻求抵制慕课带来负面效应的方法,同时吸收慕课带来的积极影响”[23],以便更好的提高思政课的影响力。在“慕课热”的背景下,全国高校积极探索“慕课”教学模式进入各学科的契合点,并积极付诸实践。

[1]韩丽纮.“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继续教育,2015(9):64—65.

[2]刘震,曹泽熙.慕课”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和机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57—61.

[3]白雪,胡警月.“慕课”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的挑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40—42.

[4]高地.“慕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104—108.

[5]汪倩倩.“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J].高教探索,2015(7):83—86.

[6]罗珍.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新模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11):88—90.

[7]高再秋,王珍,李梁.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转型之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42—44.

[8]汪倩倩.“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J].高教探索,2015(7):83—86.

[9]徐·蓉.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4(5):58—62.

[10]郑娟.“慕课”视域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2):140—141.

[11]尹铁燕,彭羽.基于“慕课”教学模式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6):22—26.

[12]郭芸,白琳.网络环境下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慕课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4(6):61—65.

[13]刘卫平.浅析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116—118.

[14]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慕课热”以后的“冷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5—118.

[15]周献策.慕课热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冷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15(6):126—128.

G 642

A

1672-2094(2017)05-0098-03

2017-06-18

周中华(1981-),男,四川江油人,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张红霞(1982-),女,四川成都人,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工会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会的改革发展。

邓荣华

猜你喜欢
慕课思政课理论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