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揭示的人生彷徨与困惑

2017-04-13 12:19肖铭燕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守望者

肖铭燕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外语外贸系 广西 桂林 541004)

《麦田里的守望者》揭示的人生彷徨与困惑

肖铭燕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外语外贸系 广西 桂林 541004)

美国现代文学中极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非《麦田里的守望者》莫属,该作用极短的时间跨度,细腻而真实的展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刚刚获得战争胜利的美国社会其真实的形态,将一个迷惘而又彷徨的战后国家形象诠释的淋漓尽致。可以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表现主人公的彷徨与困惑,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无措与矛盾。对此,本文以揭示时代的彷徨与困惑为目的,借由了解塞林格其人与其所著《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诞生背景与创作意蕴,从社会矛盾与精神迷惘两个角度分析,揭露《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浓厚的人生彷徨感与社会迷惘现实。

麦田里的守望者;时代揭示;人生彷徨;困惑解读

0.前言

《The Catcher in the Rye》中文译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由美国著名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所著,该书一经问世便风靡全国并被现代美国文坛认定为二十世纪美国最为经典的著作之一。现在,大部分的美国校园均将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学生阅读必修之一。《纽约时报》甚至于书评中表示,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同毕业时获得导师首肯一样重要。由此可见,《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社会中的影响力与文学地位。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如此受人瞩目,其根本原因来自于它形成的年代与故事中诠释的意蕴。塞格林在描绘《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时,将其塑造成玩世不恭、无所事事、毫无干劲的青年,这如同经历二战之后美国的现实状态。在那场影响世界的大战之后,美国青少年被冠上了垮掉的一代(这样的称号。在那时,社会的动荡,民心的失衡令人类间的信任荡然无存。无论是战争的胜利者亦或是战争的失败者,都经历了战争的浩劫,都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与此同时,社会局势并未因战争结束而有所好转,冷战的开始,火药味犹在的现实,令人类对文明的信赖,对社会发展的希望荡然无存。无助、无奈、彷徨、无措充斥着那个时代,令即使拥有梦想的少年也终究屈居于现实之下。主人公霍尔顿拥有美好的梦想,他要做一名麦田的守望者将奔至悬崖边的少年们拉回,避免他们跌入深远,万劫不复。然而在现实面前,他那守望的视野便的狭窄,他那守望的手臂变得短小,现实的重压击垮了理想的美景,令这个原本应幸福快乐的中产阶级少年便的迷惘与无助。

1.塞林格与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1.1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简介

杰罗姆·大卫·塞格林出生于1919年,其成长与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家庭条件良好。15岁时其被父亲送往军校学习,毕业后又被父亲送去波兰学习制作火腿。塞格林住在纽约时期便已经开始向编辑部投稿,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后来二战爆发,塞格林弃笔从军,开始了漫长的反间谍工作。直至1946年其退伍返乡,才再次提笔撰写了举世闻名的处女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此后塞格林也不乏佳作,但其影响力远没有《麦田里的守望者》高,那个由他笔下鲜活而生动的霍尔顿,其作为时代的象征成为塞格林笔下最具影响力与时代魅力的人物。

1.2《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诞生背景

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杰罗姆·大卫·塞格林的创作灵感与作者的亲身经历密不可分。通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全文后不难看出,小说故事中的主角中产阶级少年霍尔顿其身世,求学背景等与创作者塞林格如出一辙。霍尔顿的中产阶级身份,离乡背井求学,以及返家后再次可能外出求学的经历而言,这与作者塞林格的经历十分贴合。由此,霍尔顿仿佛成了塞林格的影子,在文学作者的创作思维下践行着作家可能不敢也未曾实践过的种种。然而,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其往往也高于生活。因此,《麦田里的守望者》虽然雏形于塞林格的亲身经历,但是其同样也融入了其成长之后挥之不去的思维与意志。对此,分析塞林格写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时期发现,战争之后百废待兴的时期里,美国社会所呈现出的并不是积极而阳光的刚强。虽然取得了至关重要的胜利,但是此时的社会民众对人性的恐惧,对未来的迷惘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战争疑云下社会的思维是杂乱的,毫无头绪的,不知方向的。在这时期,塞林格也面对着同样的问题,经历了战争,审视了人性,发觉了人类心灵中的阴暗与彷徨。退伍之后的他对青年迷惘与社会彷徨显现出了异乎寻常的认同。因此,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故事中,作者细腻而独到的刻画了时代的缩影,引发了风潮一般的效果。

1.3《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寓意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二战之后的美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富强,跨过三十年代的经济萧条时期,此时的美国正逐渐稳固其霸主地位。经济增长与国民生活富足已然稳定了美国社会的基本形态,社会各界都将其定义为美国的黄金年代。然而,在时代荣耀的背景下,美国民众呈现出的心理状态却与外表的光鲜亮丽大相径庭。在美国青年一代社会大众之中,相较于理想的追逐,生活的改善,其更侧重于骄奢淫逸、纵情狂欢。因此,在那个时代中“潇洒”度日的青年被定义为垮掉的一代,他们消极而迷惘,不知未来于何方。《麦田里的守望者》由此诞生,其刻画了作者心中的迷惑,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彷徨,警醒着被光鲜亮丽表象所迷惑的人们,促使其认知表象之下真实存在的现实问题。《麦田里的守望者》犹如一盆冷水,浇熄了不可一世的国民情绪,让美国社会逐步正视起青年的教育与引导。拥有梦想的一代,玩世不恭的一代,他们原本大相径庭,却又如此共生共存,这值得一个时代思考,亦值得一个时代审视,更值得一个时代为扭转局面而努力不懈。

2.人生困惑的揭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社会冲突

在了解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经历,明晰了其诞生背景与创作寓意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故事内涵,其领略作证通过霍尔顿的经历展现的时代的彷徨与困惑,有助于更清晰的认知时代,更深刻的理解《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蕴。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里,霍尔顿的形象是那个时代典型的青年形象,正如前文所言,其颓废而彷徨、浑浑噩噩、没有方向。他在情感上是存在叛逆精神与反抗思维的,但是这种叛逆与反抗也同样模糊而没有方向。如果说,16岁的霍尔顿是时代青年的代表,那么源自于青少年时期的不成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令他的叛逆行为十分稚嫩,毫不成熟。可以说,作为故事的主人公,霍尔顿是平凡的,他不是华尔街的金融巨子,亦不是西部矿业的牛仔英雄,他如此平凡而随处可见,犹如那个时代的每一个少年。然而,正是这种反英雄式的人物设定,令其脱去了光鲜华丽的外套,以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的形象来面对社会,接触社会,观察社会并触发读者对社会的反思。

在霍尔顿的三日之旅中,他以厌弃学校,质疑传统,鄙视文明的形象出现,并以逃离一般架势融入到未知的社会之中。自此,一个平凡的普通学生走入了他所不知道的社会矛盾之中。在这个社会矛盾之内存在着两股极为强劲的势力,二者交错互融,形成了美国社会潜在的,却又约定俗成的社会状态。在霍尔顿逃离学员融入到都市的夜色中后,他遇到了女装癖男子,忸怩作态的混世男女,恶人钱财的应召女郎,以及穷凶极恶的地头蛇。至此,社会的沉沦与迷惘尽数跃然纸上,无论是心理上的失衡,亦或是混沌度日的态度,再或者是尔虞我诈的日常都令霍尔顿猝不及防,他厌烦且厌恶这样的生活,在这里所见之景犹如生活的真实写照,敲击着每一个社会人的心灵,让其去审视,逼迫其去面对。与此同时,相较于夜晚预示的丑陋与狰狞,在霍尔顿白日的人生中却呈现出不同的景观,行走于街上募捐的修女,自己那纯真而善良的妹妹,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社会的另一种势力,他们渴求希望,他们怀揣梦想,他们勇敢而坚强,笃定着自己的信念。在两种势力的交错与博弈中,霍尔顿被后者击败,他不甘于沉沦乱世,不甘于与作呕者为伍,因此他选择了讲述自己的梦想,希望成为那麦田之中的守望者。

3.人生彷徨的揭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精神迷惘

在凸显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塞林格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呈现的精神世界也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两种状态。其构架了以成人生存的时代,以及有别于成人所在的儿童世界。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世界之中,故事的主人公霍尔顿显然更喜爱并赞美儿童世界,他对天真烂漫的妹妹的依恋便可见一斑。相对的,他厌恶并反感毫无感情可言,竟是惺惺作态的成人世界。总体来说,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作者借助霍尔顿的行为来展现着青年眼中的成人世界,在他们看来,成人的世界中充斥着虚伪与伪善,他们的道理都冠冕堂皇,但实质的内在却污秽不堪。在这样的思想驱动下,霍尔顿躲避着与父母见面,他生怕被他们发现便会堕入万劫不复的炼狱之中。然而,与其相对的,霍尔顿对儿童世界却呈现出全然不同的态度。他热爱自己的妹妹,亲近那个他眼中的天使,他渴望与其交谈,无论是生命结束之前,亦或是即将远行之时。对此,人们不难发现,霍尔顿真正的心理并不是厌烦这个世界的,至少他对儿童抱有着极大的期待,他渴望守望他们,他渴望亲近他们,他渴望从他们的心中与感情中收获质朴,获得真心。

对此,分析塞林格于《麦田里的守望者》构架出双重精神世界的初衷,其并非要借由此来展现霍尔顿的叛逆与张狂。其实,在更深层次的意蕴中,塞林格用最为质朴却真诚的心灵来祈祷人类人性的回归,人心善良的复苏。《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构架精神世界的过程中,着重凸显了成人世界中虚假伪善与尔虞我诈所造成的社会裂痕,并未青少年心中带来的迷惘与困惑,这份缘自于精神上的彷徨,因精神世界得不到丰盈而疯狂。因此,作者寄予构建淳朴的儿童世界,以反差之态诠释质朴与纯善的价值,其抓住了物质丰盈且精神空虚的时代的命脉,以“麦田守望”的方式呐喊出“救救孩子”的声音,并望此警醒沉沦的世人,去扭转伪善与利己造成的时代之伤。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结尾处,故事的主人公霍尔顿被送入了精神病院。这样的故事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也为那个时代敲响了警钟,正如文章表述的一样,霍尔顿的形象可看做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而这时代的病态是真正的精神疾病,亦或是迷惘的徘徊,这取决于时代本身的评述,也需要社会理性的认知。因此,无论霍尔顿最终的结果如何,他是从新出发,亦或是沉迷依旧,这都取决于社会本身的意识来判断与左右。

4.结论

综上所述,《麦田里的守望者》无疑是成功的社会性批判小说,对此,塞格林并未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去揭露与批判社会的扭曲与时代的迷惘。《麦田里的守望者》本身便是那麦田的守望者,它守望着奔跑嬉戏的读者,指明了危险深渊的方向。此后,如若有人冲向悬崖,它便默默的将他们挡住,给他们看理想与现实,警示着他们梦应去的方向。因此,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里,人们感受到了时代的无奈,现实的残忍,但却又深刻的领悟到生活的绚烂,明日的希冀。这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魅力所在,亦是那金色麦田中屹立的身姿所望之景。

[1]朱晶.《麦田里的守望者》:反叛迂腐与虚伪的“现代经典”[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4:114-122.

[2]施兆莉.从隔离到和解——评《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精神成长历程[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6,01:290-293.

[3]王丽.叛逆者遁世者守望者——略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红色猎人帽的象征意义[J].巢湖学院学报,2016,02:53-57.

[4]李侦.“反英雄”经典形象与现实社会的碰撞——《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反叛方式及缘由[J].江西社会科学,2015,05:103-106.

I109

:A

:2095-7327(2017)-02-0191-02

肖铭燕(1982.1—),女,汉族,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就职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外语外贸系,讲师,从事英美文学及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守望者
洞见塞林格——塞林格诞辰100周年
大桥上的守望者
守望者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汉白路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不赴“总统宴”的塞林格
守望者:动态漫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