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2017-04-13 20:25屠西伟
山西农经 2017年15期
关键词:去产能行政化结构性

□屠西伟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关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屠西伟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当前中国各级政府在落实和推进中央部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战略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例如,面临企业职工分流压力大,奖补资金作用扭曲;缩减部分是早已破产、停产的产能,缺乏精准识别;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目标函数不一致;行政化手段和市场化手段不协调,治理效率低下等问题。针对去产能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构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妥善处理职工安置工作,用好奖补资金;加强行政化和市场化的一致性,提高治理效率;重视运用兼并重组和资本市场消除僵尸企业等建议。

供给侧改革;去产能;举措与建议;转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期和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开始放缓。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各种弊端被迅速放大,突出表现就是多个行业的产量或结构性产能过剩。[1]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解释产能过剩,可以简单理解为供过于求。若是如此,通过“市场出清”方式便可解决。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单纯依靠市场并没有解决问题。实际上,产能过剩仅仅是表象,在其背后还存在国有企业低效低能、市场机制不健全、国有资本覆盖太广、政府过多干预等体制性矛盾。[2]为了从体制上化解这些难题,决策层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力求释放潜在生产力,尽快向“新常态”转型。

1 文献综述

当前关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的文献颇多,理论成果也是相当丰富。具体来看,张杰等(2016)[3]认为去产能工作与地方政府在多个层面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利益冲突,地方政府依靠传统产业政策或中央政府政策补贴产生的变异行为导致去产能工作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越去越多”的尴尬局面;林毅夫等(2010)[4]认为产能过剩不仅是经济周期的产物,更可能是由不完全信息所引发的问题,同时也是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结果;张占斌等(2017)[5]认为去产能面临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压力大、企业债务负担重、市场化协同治理效率低突出矛盾,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发挥企业主体的功能作用;韩心灵等(2016)[6]认为产能过剩困境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博弈的结果。要想有效破除产能困境,关键在于设计出激励约束机制弱化或消除地方政府利益与去产能的直接关系,纠正地方政府与企业的扭曲关系;胡荣涛(2016)认为中国产能过剩的深层原因是粗放的增长方式、僵化的体制机制和失误的产业政策,因此化解产能过剩要改革僵化地投融资机制。

通过阅读现有文献我们发现,虽然不同学者研究的角度不一样,但是研究的主体大都针对政府、市场和企业。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我国产能过剩背后的原因作出深入剖析,希冀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参考。

2 去产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2.1 企业职工分流压力大,奖补资金作用扭曲

去产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员工安置问题,实施主体是企业,政策推动是政府。但是由于去产能企业面临较多的冗员,安置难度大、渠道窄、安置费用高,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企业不愿去产能。尤其是国有企业更是背负沉重的“政策性负担”,客观上来说国有企业不愿去产能。

此外,由于国有企业能获得国家政策补贴,而这份补贴来源于企业承担多余劳动力的补贴,部分企业将这种补贴看做利润来源,扭曲奖补资金的作用,导致一些企业主观上也不愿意去产能。

2.2 缩减部分是早已破产、停产的产能,缺乏精准识别

中国钢铁协会指出2016年缩减的部分产能是无效的产能,对总体的产能影响作用非常有限。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个季度钢铁和煤炭去产能的任务已经完成80%,但是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9月份全国生铁同比增长4.1%,粗钢同比增长3.9%,钢材同比增长4.3%。事实说明,压缩的部分产能是无效的产能,是一些企业为了骗取国家的“奖补资金”而采取的谎报行为。

2.3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目标函数不一致

在当前中国的现实背景下,去产能工作与地方政府的多个层面存在利益冲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去产能对象一般是地方的大型企业,而大型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去产能会直接影响地方的GDP,从而影响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第二,一旦一些大型企业压缩产能,势必冲击当地的就业,影响社会的稳定;第三,税收是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去产能也会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

2.4 地方政府之间相互博弈,力保过剩产能

由于地方政府主观上认为去产能不利于本地经济的发展,因此都希望别的地区先去产能,从而保住本地区的过剩产能。这就引发地方政府之间的额相互博弈,最终陷入“囚徒困境”,导致地方政府都不主动去产能,“比谁能熬”。甚至出现这样的极端现象:某些地方企业已经到了濒临破产的境地,但是地方政府出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目的,不允许企业破产,而且还拿出地方财政资金进行补贴或采取减免税收、提供贷款等手段,保住并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击垮别的地区企业,最终导致各地区产能不降反升。

2.5 价格回暖,刺激部分企业增产复产,去产能难度加大

各地去产能过程中由于钢铁、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利润回升,扰乱国家去产能的计划。价格的不断攀升,导致一些去产能的企业出现复产的倾向,无形之中增大了去产能的难度。因此国家要制定合理的去产能的任务指标,防止出现去产能过度现象的发生。

2.6 行政化手段和市场化手段不协调,治理效率低下

由于去产能是通过行政化手段层层分解下来,省一级分配到各市,市一级分按比例再分配到各县。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在短时间内是有效的,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与一些“僵尸”企业若在同等条件下承担相同的去产能任务,则大大降低了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的活力,不利于地方长远发展。

3 去产能的举措与建议

3.1 构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大力推动政策性负担剥离,以化解产能过剩为契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以化解产能过剩为契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去产能行业的GDP不纳入政绩考核的范围中;以化解产能过剩为契机推动环保、安全、质量立法,提高相关部门的执法能力,对地方政府主要官员和环保部门进行双向问责。[7]

3.2 妥善处理职工安置工作,用好奖补资金

加大企业分流职工的培训力度,积极做好帮扶工作,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同时用好奖补资金,规范奖补资金的标准,将审核、申报、发放的程序透明化、精准化,切实保证奖补资金真正用到实处。对那些骗取国家资金的企业要加大惩罚力度,保证去产能工作有序推进。

3.3 行政化手段和市场化协同推进,提高治理效率

去产能要遵循市场的逻辑,重视法治的思维。去产能过程中市场化、行政化要步调一致,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要作用,也要适当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的作用,淘汰落后、僵化地企业,扶持新型、创新型的企业,优胜劣汰。同时要精准识别去产能的对象,严打“偷奸耍滑”、“弄虚作假”的不法企业,完善奖惩机制,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去产能。

3.4 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

适当压缩投资规模,转变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助力产业结构升级。

3.5 重视运用兼并重组和资本市场消除僵尸企业

对于那些能够通过兼并重组方式化解产能过剩的企业应当给予支持,避免出现因企业直接破产而引发社会不稳现象的发生。对于那些无法通过升级而化解产能过剩的僵尸企业,果断采取破产的手段,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稳定大局。适当鼓励那些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通过上市,增发股票实现对过剩产能的兼并重组。

[1]楼继伟.中国经济最大潜力在于改革[J].求是,2016(1).

[2]白让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国有中小型企业退出与“去产能”问题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6(7):65-73.

[3]张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面临的困局、风险及对策[J].河北学刊,2016(4):123-124.

[4]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10):4-5.

[5]张占斌,孙飞.“去产能”的相关问题探讨——兼评邯钢的经验及启示[J].理论探索,2017(1):111-115.

[6]韩心灵,韩保江.利益博弈、去产能困境与治理政策的有效性[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6):180-181.

[7]陈斌开,于也雯.以“去产能”为契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战略与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7(1):88-97.

[8]李稻葵.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理论视野,2015(12):16-19.

[9]贾康.“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6):12-21.

[10]邓磊,杜爽.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力与新挑战[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

[11]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选题研究中心,王佳宁,盛朝迅.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J].改革,2016(01):18-20.

[12]方福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回答的两个问题[J].理论探索,2016(03):35-51.

[13]徐康宁.供给侧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与政策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6(04):5-9.

[14]林毅夫.供给侧改革的短期冲击与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6(01):1-4.

1004-7026(2017)15-0064-02

F121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5.038

屠西伟(1995.8-),男,汉族,安徽六安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4级本科生,研究方向:经济增长。

猜你喜欢
去产能行政化结构性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探析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路径探索
去行政化 必越的关山
“去行政化”破冰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