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世界”与“丛林法则”:保守派的世界观根基

2017-04-13 23:44徐寒羽
社会政策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保守派世界观丛林

徐寒羽

“危险世界”煽动人们对未知和不确定的恐惧,让他们通过遵循权威、保持传统生活方式,来获得“安稳”的感觉;“丛林法则”则否定了一切道德与良善,将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化约为“不是征服,就是被征服”,成为支配型性格的基础。

“这世界的规则本来就是弱肉强食”“你不先抢你的那一份,别人就会来抢走你的东西”“世界上哪有什么平等,只是你们‘白左’的幼稚幻想”。这一类“丛林法则”式的话语,正越来越多地充斥中文网络世界。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往往对倡导性别和族裔平权、维护中下阶级权益的人们不屑一顾,乃至发起攻击。

这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这一类“丛林法则”以及“危险世界”式的信念,正是保守派价值观的基石。

预测政治倾向的两种性格指标

针对保守派与自由派之间似乎永无止境的冲突,心理学家们试图使用“性格”(亦译作“人格”,personality)来解释两派间的差异。其中,右 翼 权 威 性 格(Right–Wing Authoritarian,RWA)与社会支配性格(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SDO)是两个经典的保守派预测指标。

RWA测量的倾向包括:喜爱既有的权威结构;厌恶那些挑战权威的人与行为;热爱传统生活方式。SDO则测量这些倾向:个体对社会分层的偏好;认为社会应当由“优等人”统治“劣等人”的心理倾向。

一系列的研究指出,RWA和SDO这两项指标可以很好地预测人们自我评定的政治倾向,以及与左右高度相关的政治态度。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喜爱既有的权威结构、厌恶那些挑战权威的人和行为,如果一个人热爱传统生活方式,如果一个人认为社会应该分层、“优等人”应该统治“劣等人”,那么他/她便更可能是保守主义者。

“丛林法则”和“危险世界”

虽然权威性格与支配性格可以用来预测自由保守,但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两个所谓的“性格”测量,其实也只是政治态度而已,并不是深层的心理特质。

那么,在个体形塑政治立场之前,是否存在影响RWA、SDO两项指标,进而对个体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产生影响的更深层的心理特质指标?Duckitt发表于2001年的研究,揭示了两种世界观对于保守倾向的影响:“丛林法则”与“危险世界”。

“危险世界”源于Altemeyer发表于1988年的研究,这种世界观认为,这个社会是危险的、不可预测的、时刻遭受威胁的,那些好的、正直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随时可能被“坏人”“恶魔”所破坏。这样的世界观并不信任每个普通人的人性当中的善良。他们希望藉由操作人们对于未知危险的恐惧,提升既有传统和权威的合法性——毕竟,既有的传统和权威是稳定、有章可循的。而那些挑战了传统和权威的行动,则被打上了“破坏稳定”的恶人标签。

除了危险世界之外,Duckitt认为,“丛林法则”世界观形塑了保守派价值的另一个侧面。在信奉“丛林法则”的人眼中,人类社会是一个残酷无情、非道德的丛林,遵循达尔文主义的竞争规则。在这片丛林中,力量、权力和金钱才是获胜的法宝,只有狠下心来夺取权力,才能在丛林中生存下来,成为赢家。在丛林法则的引导下,人们不相信合作,不相信人们可以互助、可以分享,不认同“政治正确”。丛林法则指引它的信徒寻求权力、谋求对他人的支配。Duckiit引用了希特勒1928年在库尔姆巴赫(Kulmbach)的演说,来说明这种世界观:自有生命以来,就有反抗,其他的活物不断腐朽,唯有生命随反抗而存活……在反抗中,强者有其才能,获得胜利;弱者缺乏能力,终将失败……人得以生存、在动物世界中走到今日的顶点,靠的不是人道或仁慈,而是在最血腥的反抗中获得胜利。

Duckiit认为,这两套价值观通过个体幼年经验、教育、传播等政治社会化过程,形塑了保守意识形态的两个侧面——“危险世界”煽动人们对未知和不确定的恐惧,进而让他们通过遵循权威、保持传统生活方式,来获得“安稳”的感觉,因此成为了权威型性格的心理基础;“丛林法则”则否定了一切道德与良善,将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化约为人与人、团体与团体之间无止境的竞争,指引它的信徒“不是征服,就是被征服”,因此成为了支配型性格的基础。为了验证他的理论,Duckiit及其团队编制了新的量表,在新西兰、南非执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得到的数据结果均支持上述模型。在此基础上,Federico、Hunt和Ergun发表于2009年的研究同样支持了上述模型,并进一步发现:这两种世界观通过权威性格与支配性格,可以很好地预测个体自评的 “保守—自由”政治倾向;而个体从政治专家、意见领袖那里学来的政治知识,则可以进一步加强世界观与政治倾向之间的关系。

这样看来,无论是当年的希特勒,或者今天宣扬“丛林法则”“危险世界”的意见领袖,他们对大众的影响是真实而深远的。理解这一套价值观的心理内核和形成机制,对于理解当下这个正在发生保守化的世界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Duckitt, J. (2001). A dual–process cognitive–motivational theory of ideology and prejudice.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3、 41–113.

[2]Federico, C. M., Hunt, C. V., & Ergun, D.(2009). Political expertise, social worldviews, and ideology∶ Translating “competitive jungles” and“dangerous worlds” into ideological reality.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22(2–3),、259–279.

猜你喜欢
保守派世界观丛林
智能化的“世界观”
丛林之歌
“自由”对自由派与保守派义有不同。这里说说其定义何以产生歧义及为何影响延绵不绝 精读
《世界观—雕塑遗产》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新保守派后现代主义
——从乔治·罗奇伯格的《和谐弦乐四重奏》研读他的《生存美学》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保守派VS先进派保养方式大对决!
丛林大作战
一起去丛林露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