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与胰岛素泵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

2017-04-14 02:37肖国鸣
糖尿病新世界 2016年24期
关键词:胰岛素泵临床效果

肖国鸣

[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应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与胰岛素泵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从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在该院新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接受胰岛素泵治疗。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BG、2 hPG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胰岛素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8.33%,较对照组29.17%明显降低(P<0.05)。结论 针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有利于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比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更具有优势。

[关键词] 新诊断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皮下注射胰岛素;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2(b)-0029-02

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性、慢性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控制血糖是关键。胰岛素注射、降糖药物口服是治疗糖尿病的常见措施,但易引起低血糖。胰岛素泵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其给药方式可模拟人体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方式,更符合生理需要。该文收集了96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比较分析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与胰岛素泵的治疗效果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96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男性53例,女性43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55.81±4.50)岁;平均BMI(23.72±3.45)kg/m2。入组标准[1]:初诊时空腹血糖>11.1mmol/L,符合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未使用过降糖药物、胰岛素治疗;排除重要脏器严重不全、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恶性肿瘤、精神异常、依从性较低者;经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根据随机原则,将9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等基线资料比较,均衡性较高(P>0.05)。

1.2 方法

1.2.1 材料和药物 712C型胰岛素泵、诺和笔5、甘精胰岛素(商品名:来得时,国药准字:J20090113)、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商品名:诺和锐,注册证号:S20100049)等。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注射仪器为诺和笔5,抽取门冬胰岛素在三餐前皮下注射,抽取甘精胰岛素在睡前皮下注射,持续治疗2周。根据血糖变化情况,科学调整胰岛素用量。观察组患者采用胰岛素泵治療,以患者体重(kg)×0.5 U计算出胰岛素全天总量[2],连接胰岛素泵导管,将针头置入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以50%作为基础量持续输入,50%作为负荷量于餐前输入,持续治疗2周。治疗过程中,应设置餐前最大输注量,避免误输过多,引起低血糖。患者配备血糖仪,监测餐前、餐后2 h、夜间22点时刻血糖水平,必要时可在凌晨3:00测定。同时,对患者加强饮食、运动等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加强运动,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1.3 观察指标

①应用血糖仪测定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水平,采用胶乳凝集反应法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进行测定;②记录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低血糖判定标准:有明显低血糖症状,或血糖值<3.9 mmol/L[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FBG和2hP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用量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胰岛素用量和血糖表达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出现14例低血糖,发生率为29.17%。观察组4例低血糖,发生率为8.33%。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54 1,P=0.000 1)。

3 讨论

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4],2010年全球2型糖尿病(T2DM)患者2.85亿,2030年可达到4.39亿,国内2型糖尿病患者约9 274万人,是全球范围内发生率最高的国家。2型糖尿病发生病理机制为胰岛β细胞功能削弱,胰岛素抵抗增加,表现出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血脂异常、高血糖等症状,引起一氧化碳、内皮素等释放作用异常,对各种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相关研究[5]表示2型糖尿病发病时,胰岛素功能仅剩50%,随着病情的进展呈进行性降低,这就决定了早期采用胰岛素干预的重要性,更好地保护胰岛细胞功能,缓解病情。

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目前临床暂无根治方法,可通过多种手段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临床主要治疗方法包括糖尿病自我教育、血糖自我监测、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等,其中以药物治疗为主,如降糖药物口服、胰岛素治疗。降糖药物口服治疗难以控制血糖水平,且病情不断发展会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但降低到一个限度时,血管、肌肉、微血管结构、功能受损,从而引起并发症。胰岛素是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最有效的药物,该文主要分析了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和胰岛素泵的临床效果,其中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可有效降低血糖水平,但不符合机体24 h胰岛素分泌规律,同时疗效受不同药物、注射位置、进针深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从表1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指标明显改善,观察组FBG和2 hPG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效果不如胰岛素泵。同时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需每日多次注射,血糖波动较大,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对照组患者发生14例低血糖,明显多于观察组4例(P<0.05)。

在柴东林[6]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FBG、2 hPG改善优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10.20%,低于对照组29.80%(P<0.05),表明胰岛素泵可有效控制血糖,降低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泵是治疗糖尿病的新型模式,有“人工胰腺”之称[7],可模拟正常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24 h持续输注基础量胰岛素,增加外周组织基础糖利用率,餐前大剂量及时补充进食所致胰岛素代偿不足所需的外源胰岛素,减少餐后高血糖的出现;同时胰岛素泵不断往人体输入微量胰岛素,可降低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泵与血糖监测联合,分段设定适当夜间基础量,更好地控制血糖。此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胰岛素用量低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与刘琳[8]研究结果相似,提示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治疗时,可迅速控制血糖至正常水平,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减少胰岛素用量。同时,胰岛素泵体积小,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可提高依从性,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胰岛素泵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等特点,有利于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有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不同病程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及随访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18):68-74.

[2] 杨俊,杜亚丽,席艳格,等.胰岛素泵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159-160.

[3] 张新丽.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20):107-108.

[4] 梁雪,陈康,王安平,等.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5):72-76.

[5] 张宝芝,古广莲,王皓,等.胰岛素泵治疗重症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海军医学杂志,2016,37(5):458-460.

[6] 柴东林.胰岛素泵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3):3238-3239.

[7] 温慧萍.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疗效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6):106-107.

[8] 劉琳.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比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8):34-35.

(收稿日期:2016-09-25)

猜你喜欢
胰岛素泵临床效果
内分泌科实施科外带胰岛素泵应用的管理体会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的临床观察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临床效果探讨
胰岛素泵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