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年来国产电影的怀旧消费

2017-04-14 03:35刘云帆
文教资料 2016年35期
关键词:类型化

刘云帆

摘 要: 近年来充满怀旧气息的国产电影以其独特的审美气质和主题呈现,渐渐成为国产类型电影的创作主流。“怀旧”作为一种个人的情感体验逐渐上升为一种怀旧文化景观,而电影是这种文化最为直观的的表达载体。国产电影形成的这股怀旧文化热潮也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效应和社会意义。本文以近年来大陆出现的怀旧电影热潮为对象,从怀旧文化和怀旧电影的形成、怀旧电影风潮中的类型划分、怀旧型电影的影像表达、怀旧电影的类型化意义等四个方面来分析近年来国产怀旧型电影。

关键词: 怀旧文化 怀旧电影 影像表达 类型化

一、 怀旧文化与怀旧电影

“怀旧”一词是由17世纪瑞士医生J.霍弗尔首创,最早是为了描述出征战士异常痛苦的思乡病。此后,怀旧一直被作为一个医学术语出现,是带有失眠、焦虑、心悸甚至轻微精神失常的疾病。在斯维特兰娜·博伊姆的《怀旧的未来》一书中被解释为“丧失与现实的联系。而思念故乡变成他们单一的精神专注”。①在当代社会,怀旧从原本单纯意义上的“乡愁”更多地泛化为了对过去某段时间和空间的向往,并逐渐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情感景观。“怀旧”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性格根深蒂固,中国人在走向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却总是对过去依依不舍。而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的巨大变革,也带来了人们的物质水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这种快节奏的发展与变化也使很多生活在其中的中国人应接不暇甚至无所适从。此时,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往事的怀念滋长了人们的怀旧情绪。近年来,在现代传媒和商业机构的助推下,“怀旧”已经突破了情感意识上的维度,由个人和少部分人的情感体验上升为一种社会的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逐渐形成了一种怀旧文化,并逐渐影响了大众审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赵静蓉的《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中提出了“怀旧消费成了一种‘情感消费或‘情绪消费”②的观点。伴随着中国的文化发展已经进入到市场化形式的阶段,符合大众的这种“情感消费”的文化产品相继出现,如音乐、服饰、建筑、餐馆等的复古潮流。

而影像技术产生之初的功能就是,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存留住过往瞬间的美好时空。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正是抓住了观众这种作为消费者的怀旧心理,并成为当代怀旧文化和怀旧情绪最为直接的表达载体。从整体而言,电影更是当代文化的风向标,“它总是通过大众熟悉的流行类型符码的重新编排,模仿并表现现代人的某种心态,缓解或释放着现实中人们的焦虑,并为现实中人们的生存困境提供虚幻的解决方式。”③近年来,华语电影市场出现了一批以怀旧为主打招牌的电影,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不俗的票房成绩。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归来》等。这些电影利用视听语言这种直观的艺术手法,试图将观众直接带回到那个他们念念不忘的年代及空间,帮助他们抓住那种稍纵即逝的时空瞬间,一时间勾起了全民怀旧的风潮。与此同时,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些电影契合了社会转型的氛围,体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基调,构成了一种颇值得分析的电影文化现象。

二、怀旧风潮下的电影类型划分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电影导演的创作具有不同的影响。自2013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开始,中国内地就刮起了一股青春怀旧风,相继出现了《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少年班》等青春怀旧电影。这些电影主要表达的是80后的青春,符合了当下电影市场以80和90后为主体的消费群体的审美,并收到广泛的关注和市场回报。而比起当下电影的青春怀旧热。同样的,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也都不同程度的拍摄了多部以怀旧为主题的影片。比如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和《归来》、顾长卫导演的《孔雀》和《立春》、王小帅导演的《我11》以及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等。而事实上,一些影片的主旨有时并不完全在怀旧,但因为导演对影像风格的把握与影视时空的设计,一种独特的历史感、厚重感和怀旧感随影片的放映播洒开来,吸引观众。但无论是主动怀旧还是衍生效果,我们都不可否认的是,电影的怀旧热潮已经成为当下电影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現象,然而业内却没有对这一部分的电影做一个合理系统的分类。

因此,根据当代怀旧型电影的叙事和主题的不同,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回归型怀旧和反思型怀旧两种类型。我们知道,怀旧必定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发生的。回归型怀旧电影是以单纯的营造过往时空为主要手段,以单纯的重返美好往昔为主题,淡化和弱化历史伤痛,只是试图为某一类群体寻找曾经的共同的过往时空,并产生共鸣。与此同时,受众会在观影中产生对过往时空的认同、对逝去年华的追忆,从而达到一种“快乐的忧伤”的审美效果。近年来出现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等一系列影片都属于此类。而这种创作理念更接近于“轻电影”的类型创作。“‘轻电影创作多秉持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之所以不叫‘现实主义,是因为‘现实主义太沉重了,而‘轻电影讲述的多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只有现实,没有批判和反省。”这符合当下受众的消费心理,快节奏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使人们进入电影院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消遣和寻找心灵的慰藉。因此,更多呈现的是过往时空的美好而没有沉重的批判和反思的回归型怀旧影片也是时下最受欢迎的怀旧型电影。④

而反思型怀旧较之回归型怀旧来说,电影文本中除了是对过往时空的呈现与怀旧情感共鸣的打造之外,更注重的是在过往与当今的对比中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进而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比如顾长卫导演的《孔雀》、张艺谋导演的《归来》和王小帅导演的《青红》、《我11》等在构建“文革”时期的集体记忆的同时更多的是反思。从深层方面来看,反思型怀旧影片较之回归型怀旧影片具有更深层的主题。即除了有对传统、权威的解构之外,还有对一切真理的怀疑、反思与和批判精神。这样的怀旧电影,吸引了以50后和60后为主体的观影群体。总之,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怀旧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产品都顺应了当下怀旧文化的热潮,增加了电影文化的多样性。

三、怀旧电影的影像表达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的艺术,对过往时空的展现,同样需要艺术的加工与重置,从而给观众带来艺术的审美与享受。因此,从影像制作来看,当代怀旧型影片主要呈现两方面的特点。

1.写实主义的影像风格

许多怀旧电影都追求写实主义的影像风格,这里的写实主义不仅是指在镜头上追求写实主义,在人物的选择及场景的设置上同样努力在美学上营造出一种视觉的“真实感”。

无论是回归型怀旧电影还是反思型怀旧电影,都充满了大量能够体现过往时空的符号以及这些符号所构建的怀旧意象。对微观视角的注重和准确呈现,营造出真实的过往时空。符号的选择与构建会增加时空的真实感,可以触发隐藏于内心的怀旧情绪。电影《孔雀》中,各种富含风土人情意味的怀旧元素随处可见,如蜂窝煤球、白球鞋、手风琴等细节和怀旧符号将人一下带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那个既温暖又残酷的安阳小城里,小人物的青春梦想被囚禁而无法冲出重围,只得任命回归生活的原点。而无论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还是《匆匆那年》,随身听、搪瓷缸、铁饭盒、回力鞋的道具符号随处可见。宿舍、食堂、公共浴室等生活小环境,以及小虎队、周华健等特定时代音乐都真实的呈现出了20世纪 90 年代的时空。如果说单一的怀旧符号带给人的是碎片化的记忆,那么将这些单一的符号组织起来,形成的立体的网状的符号群却能真实的还原一个过往的时空,并引起受众的集体缅怀与回想。这就是怀旧影像唤起回忆的方式之一。怀旧文化就这样在电影中植入、呈现、延展并被受众接受与消费。

除此之外,怀旧型电影中长镜头和画外音的运用也为我们凸显出了写实主义的影像风格。比如《我11》和《孔雀》都十分注重长镜头的运用,配合影片的淡青色调,使全片充满抑制和冷峻的怀旧气氛。《我的父亲母亲》同样有大量关于母亲的长镜头。章子怡扮演的母亲穿着红棉袄和宽大的棉裤在田野中笑着奔跑。这组长镜头具有写实和诗意的双重味道,给人营造出一种唯美的怀旧体验。与此同时,在消费时代的国产怀旧电影中,导演们大多用画外音的形式来为电影塑造一个别具风格、视角独特的叙述人。譬如《孔雀》是以弟弟无奈冷漠的旁白开场,配合干净素朴的画面,迅速将人带到了那个被压抑着的20世纪70年代。《我的父亲母亲》更是以儿子的视角作为画外音来为我们叙事,从而代替了影片人物的很多对白。而《中国合伙人》更是通过三个主人公在画外音里的轮流主导,为我们勾勒出了80年代初燕京大学的生活图景,使电影的叙事真实而流畅、紧凑而不生硬。因此,人物画外音的设置在怀旧型电影中起到了某种牵引的作用,引领观众跟着画外音一同回忆,具有带入感,消解了观众与影片审美的理性距离。

2.二元对立的比较模式

这里所说的二元对立的比较模式主要是指影片中当下与过往的今昔对比。而这种方法多出现在反思型怀旧电影中。“怀旧电影区别于其他类型电影的一个显著的外在表现特征,就是它具有双重时空。它在现在的时空里建构了一个关于‘过去的时空:既指向现在,又指向过去。”⑤我们发现当代很多国产怀旧影片都将过去的时空与现在的时空同时出现在电影文本中,在叙事上造成一种二元对立的效果。这种双重时空的叙事结构在怀旧电影文本中比比皆是。譬如《我的父亲母亲》就塑造了过去和现在的二元对立的两个时空。影片中,用饱和鲜艳的彩色影像回忆父亲与母亲的纯真年代,而用沉闷灰暗的黑白基调比照出现实生活的平庸与单调。通过两个时空色调的对比,来展现对“过去”的爱和对“现在”的憎。与之类似的是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样塑造了过去与现在两个二元对立的时空对比。在占影片多数篇幅的过去的时空中,导演采用彩色的基调进行处理。而在影片的最后,在展现现实时空时,影片却用了灰暗的冷色调来处理,与过往的时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处理效果烘托出了过往时空的灿烂美好,以及现实生活的酸涩与痛苦。

另一种“过去”与“当下”的二元对立的时空对比是隐藏于电影中的不明显的对比。影片《钢的琴》就是这样一部在当代时空中营造出了过往记忆的一部电影。影片将镜头对准了即将从当代时空中消失的前苏联援建的大型工厂。烟囱、厂房、车床等都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与象征,使得空间环境似乎仍然停留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而现实中的人物身上却遭遇着下岗、离婚、争夺抚养权等事件。这些事件的铺排展开以及工厂职工迫于生计做出的艰难选择又将人拉回了残酷的现实。影片通过这两个时空的营造和強烈对比,表达出的是对工业时代的缅怀和当代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突围。影片中为我们呈现出的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位一体的交织与对比,在淡淡的怀旧与忧伤之中依然不失生活的勇气与希望的情怀。表达出的是“我们怀念与留恋过去,更要面向与建设未来。”的深刻主题。这是近年来比较成功且意蕴深刻的怀旧电影。

四、怀旧电影的类型化发展及意义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看电影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精神文化消费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怀旧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也是对怀旧文化的一种消费。对于电影来说,类型电影的发展,是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商业诉求,也是电影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国产类型电影元素的沉淀与演变日趋明显,怀旧电影如果作为一种类型电影发展,其带来的意义与价值应是非常可观的。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观众进入影院选择观看怀旧电影就是一种具体的消费行为,而观众就是消费者。影片通过视觉符号、听觉符号的全方位融合刺激着消费者的感官进而触动着消费者怀旧情绪的心弦,带来怀旧的审美体验。观众被电影带回到了那个他们念念不忘的年代及其空间。与此同时,受众从怀旧影片中挖掘出内心的怀旧情绪,通过这种具体的消费行为达到怀旧情绪的宣泄与抒发,并疗救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引起的压力和阵痛,舒缓了现实中主观和客观世界变化后所带来的不适感和焦虑感。

从电影制作方面来看。“电影制作者通对记忆符号的制造与营销,来吸引观众。一方面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构建着消费者的生活方式。”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看电影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精神文化消费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方式,电影市场也成为了商家必争之地,怀旧文化被不同的故事载体承载着,引发受众对过往记忆的消费,达到一种快乐的忧伤的审美体验。但需要反思和注意的是,当代电影怀旧消费过多的指向了感官的刺激和娱乐心理,而忽略了电影的真实性和艺术价值。比如张一白的电影《匆匆那年》,除了抓住了大众近年来的怀旧心理,搭上了怀旧电影的这趟顺风车,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其余并没有实际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此外,怀旧电影的出现,也有利于缓解当下国产类型片电影题材单一,产品结构、创作格局失衡的格局。由于国产电影在类型的观念上还未完全成熟,以及某些客观原因的影响,电影作品目前集中在主旋律电影、武侠电影、喜剧电影以及爱情电影等。综观近些年国产电影的创作和生产,作品中开始涌现出魔幻题材、惊悚题材,但总体而言数量较少,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还未出现类型集群。因此,怀旧型电影的出现,有利于丰富国产类型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人应该继续加大投入和创作的力度,打破自我电影理念的束缚,积极有效地利用市场和资源,尝试将其形成国产电影中具有本土特色的类型电影。

总之,怀旧电影带着一定的历史使命感进入到了当代文化与电影观众的视野中。当代电影的怀旧消费一定意义上也属于当代怀旧文化的一种,并且已经远远不同于“去国怀乡”式的传统怀旧。它具备了传统怀旧所不具备的市场力量、文化力量和独特的审美体验。

结语

在消费主义时代和全球化语境中,怀旧电影的出现带我们追溯过往,填补围绕在我们脑海中残存的记忆碎片。迎合了当下的怀旧文化热潮的同时,在浪漫主义的唯美想象中,为大众构筑了一个至真至纯的情感乌托邦。一方面,怀旧电影始终对过去这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敞开怀抱,将一个个平凡甚至庸常的往事去粗取精,装点得情韵悠长,魅力無边,并以唯美的形式创造表现出电影的怀旧意味,传达出对过去记忆的美好重现,从而吸引观众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被一种人情味十足的文化养育起来的中国人,对过去的时空总是恋恋不舍,对旧时空有种与生俱来的依恋。电影受众作为消费者,通过怀旧电影给他们在视听上带来的感官刺激和审美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并释放怀旧的心理,舒缓了他们在社会高速发展和转型期中产生的巨大的压力感、不适感和焦虑感。让他们在工作和疲劳了一天后,进入电影院时,获得心灵的回归与慰藉,并获得一种“快乐的忧伤”。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完成了他们对电影的怀旧消费。

与此同时,作为当下的热门电影,怀旧电影在满足受众消费的同时,也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电影产业化发展的今天,可以加大投入和创作的诚意,打破自我电影理念的束缚,试着将怀旧电影作为本土成长起来的一种电影类型发展。但需要警惕的是,不应一味的获取商业利益来迎合大众的消费心理需求,也应注重艺术的深度,避免媚俗的疾患,从而实现怀旧电影在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上的共赢。

注释:

①[美]博伊姆,著.杨德友,译.怀旧的未来.译林出版社,2010,第1版:3.

②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商务印书馆,2005.6,第一版:59.

③储双月.转型期语境下中国怀旧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8,第1版:7.

④刘思羽.新生代:“轻”电影与思想能量——“2013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综述.当代电影 ,2013(12):161.

⑤储双月.转型期语境下中国怀旧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8,第1版:73.

⑥张伟.试论消费语境下的怀旧文化及其审美向度.天府新论,2013(5).

参考文献:

[1] [美]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M].杨德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2]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5.

[3]储双月.转型期语境下中国怀旧电影研究[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8.

[4][法]克里斯蒂安·麦茨等.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李幼蒸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5]刘思羽.新生代:“轻”电影与思想能量——“2013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综述[J].当代电影,2013(12).

[6]张伟.试论消费语境下的怀旧文化及其审美向度[J].天府新论,2013(5).

[7]王诗如.国产怀旧电影中青春的集体记忆建构[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4.9(5).

[8]宋家玲.中国当代类型电影的建构与发展[J].当代电影,2008(5).

猜你喜欢
类型化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企业形态法定主义与类型化标准
我国警察盘查行为类型化分析
行政诉讼类型化之批判——以制度的可操作性为视角
从路况报道看广播“类型化”新闻的要素构成
透过电影《八万里》浅谈西藏电影类型化思考
论“凶宅”买卖纠纷的法律适用——基于类型化方法的运用
民事一审撤诉的类型化研究
论商号纠纷的类型化与司法裁判方法
论行政管制标准在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中的类型化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