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舞

2017-04-14 23:54
现代交际 2016年24期
关键词:死亡海明威悲剧

[摘要]海明威是一个具有人文关怀与存在价值思考的作家,他的人生经历以及对社会的关怀意识使他尤为关注人的生死问题,并致力于人类生存状态的探讨。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笼罩在人物四周死亡的阴影,无论是反映普通民众生活的作品还是描写战争题材的作品。

[关键词]海明威 死亡 战争 悲剧

[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72-02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卓越作家之一。他与路易斯、艾略特、福克纳和斯坦倍克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的小说深受读者的喜爱,在世界文学史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开辟了现代小说的题材,作品反映战后美国青年的生活特征,如钓鱼、狩猎、斗牛、醉酒、纵乐、个人主义和死灭的爱情等。作品中主人公的生活往往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1954年瑞典皇家学院曾对他作品的中心主题做了如下评价:他是我们时代的伟大作家之一,他忠实地、不屈地再现了这个严酷时代的真实面貌,在这个充满暴力和死亡的世界中,他看到勇气和同情,这是他最突出的标志。[1]美国文学批评家肯尼斯伯克认为喜剧处理的是社会中的人,悲剧处理的则是宇宙中的人。由此可见海明威对人类命运的观察与思考是宏观的。

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主人公多半是具有坚强不屈性格和气贯长虹气质的英雄人物”,他们的精神是无法被征服的。但海明威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身份单一,或是身份高贵,或是王侯将相。同时他还认为,悲剧需要的是振奋、肯定、赞美以及恢复对人的信心,这一切赋予悲剧崇高悲壮的风格。因此许多古希腊悲剧都是以这一观点作为其创作的理论基础,正如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天神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的国王俄狄浦斯,欧利比德斯《美狄亚》中的将领美狄亚,这些人物大都出身高贵具有王族血统。然而,海明威独树一帜,他超越了古希腊悲剧创作的模式,把美国当代社会中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推上舞台,使他们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这正是“海明威的悲剧英雄”。他曾说过:“在我看来,整个世界就像拳击场。每一个人都在场内。你只有还击才能生存,要把死亡当作一种美的事物来接受,这就是悲剧美。”[2]

海明威是一个具有人文关怀与存在价值思考的作家,1918年7月8日,是海明威人生最为灰暗的一天,他在意大利前线工作的时候被迫击炮炸伤,身边的一位战友被炸死,另一位战友失去了双腿,他苏醒后背着伤残的战友去了救护站。在医院住院期间,他先后做了12次手术,从腿部取出了227块弹片和一个机枪弹头。海明威出院后回到美国,1928年,这场灾难发生的十年后,他才开始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的构思与创作。他决心把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意大利一个救护车司机的经历写成一部文学经典。这场人类浩劫使他目睹了现代战争的恐怖和残酷,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粉碎了他对人生的憧憬和追求,他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意识使他尤为关注人的生死问题,并致力于人类生存状态的探讨。书名《永别了,武器》高度概括了小说“战争与爱情”的主题思想。小说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在卡坡瑞托意军大溃退的时候选择了逃命,他与“武器永别了”。当凯瑟琳·巴克利死后,亨利又像告别了她的手臂,而女人的手臂正是爱情的象征。小说描写了亨利的希望和爱情破灭的过程,反映了海明威对人生的基本看法。他认为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冷酷的地方——空虚地带,这个世界是空虚而荒芜的。海明威小说的主人公往往都处在一个不挣扎就毁灭的世界里,而残酷的现实使他们的努力往往以失败告终,但这些斗士们都能够英勇无畏地面对他们的失败。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笼罩在人物四周的死亡的阴影,无论是反映普通民众生活的作品还是描写战争题材的作品。文学艺术创作的规律指出: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剧,不能简单地视为由外部力量所导致;许多悲剧与其说是社会悲剧,不如说是性格悲剧、人生悲剧。正如古希腊诗人和哲学家的看法一样,他们承认悲剧是由命运造成的,但命运绝不单单是外在的宿命,同样内在的宿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人的消亡虽然源于神的旨意,在现实生活中神会给他架设各种难以征服的阻碍,与此同时在他的性格深处给他设置种种最终导致他毁灭的潜在因素。由此希腊人认为:“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赫拉克利特)。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命运”一词的希腊原文同时又正是“魔鬼”(daemon)一词的希腊原文,因此,赫拉克利特的这句名言,本来也可以翻译成“人的性格就是他的魔鬼”[3]。导致人死亡的内部因素之一即是人内在自我意识的强化,这种自我意识的强化一方面满足了个人渴望卓尔不群,渴望成为盖世英雄,实现唯我独尊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使人与集体分离产生隔离感、异类感和恐惧感,正如在海明威作品《太阳照样升起》中,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这场战争,只是偶尔提到过几次,但战争的阴影却如影随形,作品中的人物虽想淡化战争的影响,但他们的生活却已经被战争摧残了:雅各布被“阉割”了,布雷特失去了她那“真诚的爱”;唯有科恩无视这场战争对他们这一代人的严重影响。人们忍受着痛苦,彼此信任相互依赖,雅各布和布雷特便是互相关爱的典型人物。他们滴血的内心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总之,战争深刻影响着小说人物的生活态度。受到战前乐观主义的影响,人们坚信高尚人性和上帝的存在,人们怀揣人生理想憧憬着生存的希望,每个人都尊重社会的行为准则和社会秩序。然而,恐怖的战争摧毁了一切,战争泯灭了社会的道德,使战后一代人认识到社会是幻觉的产物。其实,社会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没有法规,也没有信仰,每个人必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海明威作品中“迷惘一代”的基本含义。所谓迷惘一代,不是那些被战争毁灭的人们,而是那些由于战争而迷失方向,无路可走的一代人。《太阳照样升起》中的人物是属于“迷惘一代”的。他们是有些鲁莽和放荡,但他们毕竟是一代“新人”,开始反对战争,怀疑社会,将欧美大陆视作人间“荒原”——幾乎全盘否定了西方现代文明。当然,他们对待战后社会现实的态度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有人如雅各布·巴恩斯,还有勇气正视自己的虚弱,试图建立一种生活准则;有人如罗伯特·科恩,则缺少这种勇气,仍然沉浸在自己的幻想当中而任其摆布。[4]海明威的生存法则也是《太阳照样升起》的生存法则——人必须勇敢地面对现实,并且从实际出发,积极行动,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念,除外,别无选择。小说阐述了这一法则的正确性。雅各布·巴恩斯、比尔·戈顿和佩德罗·罗梅罗坚持这一法则,他们生活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他们从不损人利己;他们发挥着自身的价值,继续努力工作,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使他们能自立自强有尊严地活下去。然而罗伯特·科恩和迈克·坎贝尔则不能坚持这一原则,他们伤害他人,过着“啃老”的生活。布雷特·阿什利作为海明威塑造的女性人物,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她最初意气用事,自私地伤害别人。但在其他方面,她是遵守法则的,并且具有牺牲精神,当她认识到她与佩德罗·罗梅罗的结合只会断送他的前程的时候,她选择了分手。她勇于面对现实,客观冷静地作出判断,因此她仍然是一位法则英雄。

《太阳照样升起》是20年代西方社会的真实写照。总体来说,它的思想内容是积极的,为战后迷惘一代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雅各布和比尔是高尚的,是有骨气的。迈克、科恩和布雷特是迷惘一代的典型代表。雅各布则是这一代美国青年的代表,他和比尔在庇里牛斯山的阳光下垂钓和饮酒是他们最美好的时刻。迈克和科恩在旅馆里争吵、在酒吧里狂饮是他们这群落魄才子最丑恶的表现。雅各布和比尔很少出入这种场合,他们对这类事情也无多大兴致。他们喜欢罗梅罗,因为他是一个奉行礼仪的人,也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忍受科恩的痛打而毫不退缩。更重要的是,雅各布等人仍然在自我生活中寻觅一种基本价值标准,而且认识到价值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支柱。如果没有上帝,没有共同的行为准则,那就只有个人对自我行为负责了。所以《太阳照样升起》不仅是一部描写战后一代人的小说,而且是探讨形成这一代人以及摧毁其理想主义的各种社会势力的典型的作品。[4]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卓越不凡的,它是海明威最伟大的小说,并且是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老人与海》的故事时间跨度很短仅仅为三天。在这短暂的三天里集中描绘了主人公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捕捉马林鱼的画面。除此之外,作者还重点描画了主人公出海“前一天”和回家“后一天”所发生的故事。老人在海上三天的冒险活动由始至终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表面上看似乎他是想脱离社会,而实际老人需要社会,而且迫不及待想回归到并无亲人的社会中去。在他狭小的社交圈中,他与马诺林的关系最为亲近。在他准备捕鱼前,马诺林和酒馆老板马丁等人给了他所需要的帮助。他独自一人在海上漂泊的时候内心认为他们是为他担心的。因此他说,“我住在一个好镇上”。他的孤独正突出了社会生活价值。社会里有正义,也有邪恶。但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活在桃花源里。桑提亚哥以打鱼为生,他现在老了,而且运气很差。在多数人看来,他已经丧失了捕鱼的能力。如马诺林的父亲,他是普通渔夫的代表,他是“物质至上”,渔民的使命即是能打鱼,否则他就没有了经济来源。没有了钱,活着就无法称得上为人。马诺林因为钱离开了老人,然而一旦捕到了鱼,有了钱,他并未放弃老人,而是回到了老人的身边。马诺林跟他父亲并不一样,他认为“友情可贵”,他是老人忠实的追随者,他热爱劳动,关怀老人,他时刻想着与老人一起并肩战斗。马诺林热爱老人,不仅仅因为他从老人那里学会了捕鱼,而是他发现老人已老,需要照顾和关怀。马诺林不但从老人那里学会了捕鱼,而且学会了“如何做人”。老人与马诺林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认为打鱼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不仅仅是生活的物质来源,更重要的它是值得尊重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人生哲学不是以“人与人竞争”为基础的,而是以仁爱、忠诚和尊重为核心内容。所以他们熟悉天气变化,对日出、远山、人与鱼的斗争、人与海的斗争和人与人的斗争都十分敏感,了如指掌。[4]无数事实表明:充分的个性化和自我扩张,意味着个人最无可保障地暴露在死亡恐惧的威胁下,充分的个人主义的扩张,乃是因为人类必然一死的命运,人类不想妥协,因此以自己短暂的一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这是人在死亡和死亡恐惧面前唯一能够作出的积极反应。死亡使人类的价值化为乌有,而人却尽其所能证明自己有价值;死亡意味着生命的解体,而人却尽其所能让生命价值永恒。正像贝克尔指出的那样,“人们面前有一条克服无价值的出路,那就是抓住机会去实现自我,把它上升到真正英雄主义的层次”。因为,在死亡的威胁下,“人需要价值来给自己的生命保险”[3]。正如海明威所说,人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塑造的人性光芒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克服生活中的各种磨难和困苦,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秦小孟.当代美国文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03).

[2]张丽,孙周年.死亡孤独抗争[J].江南大学学报,2009

(02).

[3]冯川.文学与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4]吴富恒,王誉公.美国作家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杨柳

猜你喜欢
死亡海明威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画家的悲剧
海明威的写作怪癖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近视的悲剧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不希望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