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独特的“我”

2017-04-14 22:37宋佳仪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盲目行文世俗

宋佳仪

“我”之于“我们”,“我”是其中一元素,但“我”不應该全等于“我们”,“我”应该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特点。

这是一个“我们”的力量大到极致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失去了自我个性甚至没有了“我”的时代。“我们”人云亦云,盲从大流,亦步亦趋,所以,“我们”的力量不断壮大着,像滚雪球一般,却毫无方向,而是盲目地将社会推向难测的深渊。

“我们”记得黄晓明与杨颖的梦幻婚礼,却不了解量子卫星;“我们”关心王宝强的家庭私事,却不知“金孔雀”余旭的动人;“我们”,这个安于娱乐的群体,沉浸于八卦娱乐的世界中,醉生梦死,在各种网络暴力事件中“义愤填膺”地蜂拥向前,跟随着浩浩荡荡的“潮流”队伍前进,又有谁能保持“自我”,明辨是非?

时代和世俗不断地将“我”抛进“我们”的浪潮,掀天的巨浪拍打着这个浮躁的时代。敏感而无知、盲目而愚钝的“我们”一哄而上,撕扯着彼此最后的庇护,只有清醒而独立的“我”才能立于浪头,看出这庸人的闹剧。

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因为德国的“我们”火热的个人崇拜,将希特勒推上了那个时代的浪尖。鲜血因“我们”的无知染红了海洋,罪恶因“我们”而席卷了整个欧亚大陆。多少的“我”成了“我们”,在扭曲了的价值观的驱动下挥舞着泛着寒光的长刃。掉落的头颅是刽子手迷失了“我”的罪证,无数的生命为“我们”书写着人类的悲剧。

那个灰暗的时代仍有“我”,高贵地孑立着。

安妮透过满是灰尘的紧闭的窗户窥视着人们的未来;丘吉尔在伦敦的废墟下探查民情;良知仍存的德国作家直抒感叹,帮助犹太人逃离地狱……他们都是那部电影中的“辛德勒”,保持着自“我”,将真理昭示天下,用行为传递信念。

正是无数多个“我”才将人类从炼狱中解放。

曾有人说:“人正是因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成为人。”我们不应当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我们”,拥挤在这浮躁的社会里,随波逐流,浑噩度世,而应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树起一面自“我”的旗帜,无畏地直视现实。

摆脱附庸,独立思考,在浊浪中掬一捧清泉独饮,世俗之下,应做独特的“我”。

思维发散

文章从“做独特的我”这个角度行文,振聋发聩,令人警醒。当然,从材料中,我们还可以从“如何做独特的‘我”“为什么要做自己”等角度行文,如果要让这样的文章立意出彩,可以从辩证角度认识“我”与“我们”的辩证关系,如从“‘我既要做好‘我,又要做好‘我们”角度构思。

猜你喜欢
盲目行文世俗
思维有支架 行文有范式
如何避免行文平淡无奇
盲目剃“满月头”可能对宝宝造成什么伤害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不愿向世俗投降
《湘江青年法学》行文体例与注释规范
一件新出于闐語世俗文書
既不能崇洋媚外,也不能盲目排外
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