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追逐的梦

2017-04-14 04:00李培芳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惠安县泉州市师父

◇李培芳

起点与趋势

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飞翔的梦想,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关于梦想的飞翔……

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是比较“后知后觉”的。和很多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一样,初中毕业后,父母让我上中等师范学校,而后便走上教育的道路。当时我被分配去的那个学校的校长是我初中时的老师,他知道我初中时数学学得很好,于是就安排我教数学。当然,现在想来,如果再给我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还会选择数学教育。有时我不禁在想:是我们在选择生活呢?还是生活选择了我们?在懵懵懂懂之初或许我们只能任由命运“规划”,但在对人生有了更多思考与感悟之后,是我们自己在规划自己的生活与命运。影片《阿甘正传》中有这样的一段台词:我不知道是否我们每个人都有注定的命运,还是我们的生命中只有偶然,像在风中飘。我想,也许两者都有吧。

还是从我第一次试讲说起吧!在师范学校上学时,我们每个同学都要试讲,那时要把全班的同学当成学生。我们班有30个女生,我当时很害羞,试讲时甚至都不敢抬头看下面的同学(尤其是女同学)。结果第一次试讲我得了55分,全班唯一的不及格,以至于有个同学在写毕业留言时是这样写的:如果第一次约会你也像第一次试讲那样,那你还是55分。这样的一段经历说明:只要趋势向上,起点的“海拔”真的不那么重要!

反思与行动

师范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我们学区最边远的一所农村小学。在农村教书,一教就是12年。农村小学的教学生活用单调这个词是无法形容其真实的单调的。学校放学后全校就剩下我一个住校的老师,陪着我的是漫长得让人不知所措的时间。这时候,思考一天教学的得失与准备新一天的教学几乎成了我唯一能做的事情。现在想来,反思与行动,这不就是专业成长最为有效的途径吗?没有行动的反思是无法让反思转化为成长的力量的;而没有反思的行动同样无法让行动更有意识地指向成长!当农村朴实的“孩子王”,让我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快乐。而在这种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里,我快乐着自己的快乐,幸福着自己的幸福!这种简单的快乐与幸福使我对教育工作由衷地喜欢,甚至达到热爱的程度。我想我在数学教学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绩,与这段时间积攒起来的对数学教育的热爱以及专业上的成长是分不开的。

2000年,我执教的“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获得惠安县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02年为县课题研讨活动执教“面积与周长的比较”一课;2004年获“惠安县教坛新秀”称号;2004年8月通过公开招聘到惠安县实验小学工作;同年11月参加县教师“岗位技术练兵”获教案编写第一名和教案评析第一名;2006年8月通过竞聘调入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2008年执教的“走进数的世界”一课获泉州市数学课堂教学评比第一名并在同年12月获福建省课堂教学评比第二名;2009年5月执教的“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参加全国青年教师教学风采展示活动获一等奖;2009年7月应邀为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年会执教示范课“一亿有多大”;2009年10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课获第十一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活动一等奖;2011年4月执教的“神奇的点阵”一课获第十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一等奖;2014年8月通过厦门市湖里区550教育引进人才到华昌小学任教……

这些成绩虽然不能说明什么,但对我来说,其意义是重大的。因为每一个成绩的背后都有很多人的指导和帮助,我在他们的帮助下得到了提升,同时这些成绩激发了我对数学教育更浓厚的兴趣。

鞭策与鼓励

再“后知后觉”的人也有知觉人生和知觉自我的时候。对数学教育的矢志不渝缘于许多让我感动的人和事,现在说来,还是心潮澎湃地充满感恩。

毕业的第一年,新教师要上汇报课,我们惠安县进修学校的教研员黄锦山老师听我的课。听完课后,黄老师说:“没听课的时候看你那么紧张,觉得肯定上不好,没想到上台之后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上得很好。”然后还对我们学区数学辅导站的杨老师说:“这个小年轻课上得挺好,要好好培养,以后有机会让他参加县里的课堂教学比赛。”如果说我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一点热爱的话,可能就是从这一句话开始的,黄老师的这句话真的是鼓励了我。在10年之后,我参加泉州市骨干教师培训时又见到了已经退休的黄老师,我突然有一股冲动,鼓起勇气和黄老师说我很感谢他,当年他的一句话让我对数学教学产生极大的兴趣。黄老师笑着说他忘了,不过很高兴在不经意间把一个人拉入数学教育这个“火坑”里来。

“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吗?”——这是著名特级教师卓和平老师经常问我的一句话。每每学生的学习遭遇阻碍时,他最先想到的是教学设计上的问题。教学应当顺应学生的学,而不是顺应知识的逻辑或课堂的流程。应该在知识的逻辑序与学生的认知序之间找到最恰当的结合点。卓老师的话一直是我课堂教学的坐标。唯有心中装着学生,教学才能找到它的根基。

“你真的努力思考了吗?”——我备“认识角”一课时,我的老校长、著名特级教师林心明校长询问我备课的情况。在一番交流之后,林校长问我:“你真的努力思考了吗?”我很惭愧,我思考了,但是远没有达到努力的程度。我想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能力的肯定,那就是“你如果努力去思考了,那么对这节课的认识就不会只是这样”。二是对态度的否定,你怎么可以不努力思考呢?我想,老校长更多的是后一层的意思,如今想来还是有点冒冷汗的感觉,在以后的备课中,我时常用老校长的话问自己:“我真的努力思考了吗?”没有思考,没有努力,何来成长?

“当你的学生真幸福!”——这句话有很多老师说过,说得最多的是著名特级教师、泉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李惠珍老师,也是我原来学校的副校长。这句话是她在听我一次常态课之后说的,以后便几乎每听我一次课都这样说,我知道这里鼓励的成分很大。让学生幸福比让自己成长更有意义,不是吗?而其实话说回来,每一次自我的成长不都是为了我们的学生更幸福快乐地成长吗?数学教育的意义在此,所有教育的意义不都在此吗?这句话一直鼓励我、鞭策我去探索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并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数学教育。

“和某某老师聊到了培芳的人和课……”——师父华应龙老师多次说这样的半句话,师父的话常常没说完,没说完的半句话已经让你感动得无以复加,我知道师父没说出的后半句更多出于爱护和鼓励。师父说好课犹如初恋,初恋的美好在于很多话没有说。师父还说过一句话“完美在于不完而美”。我的幸运流畅得有如荷马的诗句,就是能有幸跟随师父做学问、做研究。师父是一本书,一本智慧的书,更是一本温暖的书。阅读师父,我知道了德在艺先,知道了精益求精,知道了痴迷课堂,知道了以人化人,知道了化人应先化己,知道了孩子的笑靥才是课堂最美的风景……

外因与内因

回顾从教的20多年,如果要将专业成长归结为两个字的话,在我看来,不是“规划”,不是“机会”,不是“努力”,而是“喜爱”,是一种对这一职业发自内心的喜爱。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表现出来的就是爱学生、爱数学、爱教育。我不敢说我有多爱这一职业,因为我不知道这里面是否有无可选择的无奈的成分。但是我肯定我很喜欢教数学,即使是这20多年过去了,每一天我仍然期待与学生在数学课上的互动与交流。我庆幸有这份期待与喜爱,不能想象如果没有这样的情感我该如何度过这漫长的职业生涯。我也曾寻找这种“喜爱”的动力源在哪里。难道是因为学生在自己的课上有所收获便觉得这般有意义?在李惠珍老师给我的一些评价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她说在课堂上我与学生的互动是很自然、很和谐的,老师不是在传授,而是在与学生对话,学生学得开心,老师也教得快乐。我仔细一想,其实我很多时候确实是抱着 “和学生一起玩”的心态在上课的。您想,如果我们的上课不是在工作,而是在和学生玩,这得多让人期待和喜欢呀!

“因为爱,所以爱。”这句歌词照出的似乎不只是爱情,很多事不都是这样的吗?

猜你喜欢
惠安县泉州市师父
韧性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安全减灾研究——以惠安县城市安全为例
气候变化对惠安县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
“十三五”期间泉州市主要河流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师父穿越啦
“破”与“立”——福建省泉州市公路局依法护路新探索
倒霉的师父
功夫猪
云山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