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德情操论》中的德行思想

2017-04-15 05:42黄婧智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仁慈斯密情操

黄婧智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浅析《道德情操论》中的德行思想

黄婧智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道德情操论》是一部伟大的伦理学巨著。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谦逊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和影响。在阅读《道德情操论》的过程中,发现其中蕴含了很多的德育思想,在此对其内容和得到的启示进行归纳和梳理。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一、《道德情操论》中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公正的旁观者”。亚当·斯密同情思想的产生需要借助“公正的旁观者”的联想,想象他人处境,以与事件当事人对同一事情产生情感是否相同作为道德判断标准。“公正旁观者”理论是亚当·斯密依据现实生活总结得出。亚当·斯密把人们的情感共鸣通过“公正旁观者”理论客观判断和评价人们行为的道德性。“公正的旁观者”的主要特点即公正性、客观性以及中立性。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亚当·斯密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之间有所制约这样的一种情况,他意识到,人们都有能够正确利用个人同情心的能力,通过对个人激情进行约束、克制,进而获得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承认与赞扬,培养适应整个社会需要的道德修养与品质,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公正的旁观者”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人,这样的人能够将自己置身事外,站在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保持其客观公正、不偏帮徇私的积极态度对所发生事件做出合理判断,旁观者将自己想象成为当事人,设身处地将自己融入其中,产生与当事人在此事件中的情感以及动机达成一致,这种情况下,才可以作出较为合理客观的道德判断。

(二)同情的合宜性。斯密在伦理学上持情感论立场,认定美德的基础在于情感的合宜性。①亚当·斯密坚持人的行为是由自身情感来支配的,因此,他认为人的各种情绪感觉是道德判断的基础条件。亚当·斯密认为情感同调动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来说是否合宜,决定其行为是否合宜。他认为只有在旁观者的情感与当事人情感同激发情感的理由一致时,旁观者才能充分理解当事人并产生共鸣,进而做出正确判断,否则,再没有任何其它可以遵循的标准和规则。行为合宜是美德衍生的一种过程。纵观全书,斯密没有给“合宜”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只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情景对合宜感进行了描述,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合宜”却是我最无法忘记的概念。行为合宜从人性天生就有的“同情”中衍生而来。在斯密的眼中,同情不仅是一种与他人感同身受的同感,而且是一种将心比心的心理过程,更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而同情的直接效用是产生了四种主要的美德,即:谨慎、仁慈、正义和自我控制。在美德的产生过程中,斯密认为,每个人相对于他人而言,是他人的情感的旁观者,是他人的情感是否合宜的判定者,同时每个人的原始激情又都受到他人的旁观和判定。这个公正的旁观者起到了协调的作用,将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合宜而能够得到对方的认同,实现双方情感的和谐一致。总之,美德与合宜共进共退,以同情心为基点的四种美德,在公正旁观者的审判中,处处体现出美德所带来的合宜感。

二、《道德情操论》中的主要德育思想

(一)谨慎。谨慎是亚当·斯密十分重视的美德。亚当·斯密认为,人生存于市民社会之中,有各种多样需求,除了有基本生存下来的需要之外,另外还有获得他人认可、受到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些普遍多元的需求,最首先要判断个人是否具有谨慎这种的行为品质。在此基础下,我们自身最先需要关心的对象是保养和维持身体的健康,人们应当小心并具有一定的预见性的决定自己应该选择什么,如何使自己最大可能地免于受到外界伤害。

(二)仁慈。亚当·斯密在书中着重介绍了关于仁慈这样的高尚美德,他认为所谓人性之美主要就在于人始终都拥有其仁慈、友爱的一面,因为仁慈这种道德操守不受外界影响和养成,它是一种人们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的高尚操守,是多同情他人,少同情自己的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道德品质完全是由人们内心自主自愿反应和接受,其同正义、公平这类高尚道德品质不同,它不能够以力相逼,仅仅缺乏仁慈不会受到惩罚,因为它没有造成真正的伤害,没有仁爱至多引起人们的厌恶、反感和失望。但是具备仁慈的美德可以给人和社会增加更多温暖,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感情,人与人之间和谐友爱,亚当·斯密把这种内心深处的美德当作是最值得去敬佩的。仁慈衍生出“诚信、友善”的美德。斯密认为“关心自己的幸福,要求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关心他人的的幸福,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前一种美德约束我们以避免受到伤害;后一种美德敦促我们提升他人的幸福。”斯密这里所说的仁慈主要是指个人帮助他人实现幸福的美德,用我们现在的解释叫做 “爱”或者是“爱心”,在我国的伦理道德中便是推己及人的爱人之心,而“诚信、友善”是我国的传统道德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国基本的个人道德准则。

(三)正义。“还有一种美德,对它的尊奉并不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意愿,它可以用压力强迫人们遵守,谁违背它就会招致愤恨,从而受到惩罚。这种美德就是正义,违背它就是伤害;这种行为出于一些必然无人赞同的动机,它确确实实地伤害到一些特定的人。因此,它是愤恨的合宜对象,也是惩罚的合宜对象,这种惩罚是愤恨的自然结果。”“由此产生了正义和其它所有社会美德之间的明显区别,这种区别近年来才为一个非常伟大、富有独特天才的作者所特别强调,即我们感到自己按照正义行事,会比按照友谊、仁慈或慷慨行事受到更为严格的约束; 感到实行上面提及的这些美德的方法,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听任我们自己的选择,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感到遵奉正义会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受到束缚、限制和约束。这就是说,我们感到那种力量可以最恰当地和受人赞同地用来强迫我们遵守有关正义的法规,但不能强迫我们去遵循有关其它社会美德的格言。”②在这里,亚当斯密所说的正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道德底线,也就是我们应该去维系的社会运行的最基本的东西。为了强调正义感对一个社会存在的重要性,斯密还把正义比作支撑整个大厦的主要支柱,如果这个柱子松动的话,那么人类社会这个雄伟而巨大的建筑必然会在顷刻间土崩瓦解。“正如在通常不放弃相互伤害的人中间,不可能发生社会交往那样,只有较好地遵守正义法则,社会才能存在;所以对这一正义法则必要性的考虑,就被认为是我们赞成通过惩罚违反正义法则那些人来严格执行它的根据。”③

(四)自我控制。亚当·斯密认为一个拥有谨慎、正义和仁慈的人可以称为品德高尚的人,但不能说是有完美德性的人。因为一个有德性的人最起码的就是要学会进行自我控制,必须要很好地克制自身欲望从而规范自身道德行为规范,避免自身其他情感因素的干扰,为仁慈正义谨慎等美德提供前提保障,个人完美高尚的内在修养正是人的伟大之处。能够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以他人公正的眼光为蓝图来对自己行为进行约束,朝着适宜合理的方向发展,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不正确不恰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因此,弘扬自制的美德尤为重要。自制之德,实际上是对于整个市民社会中所有人的道德要求。

【注释】

①朱贻庭.道德情操论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文汇报/2009 年/4 月/11 日/第006 版.

②[英]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2014.

③[英]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2014.

[1][英]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2014.

[2]朱贻庭.道德情操论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J].文汇报/2009 年/4 月/11 日/第006 版.

黄婧智(1994-),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伦理学。

猜你喜欢
仁慈斯密情操
仁慈
母爱随行,“独腿女孩”成长路上逆风飞翔
亚当·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题解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赴美军“仁慈”号医院船驻船体会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从原始情感到道德基础:关于亚当·斯密同情理论的思考
亚当·斯密传记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