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荀义利观的内在一致性及其当代意义

2017-04-15 06:31赵孟惠代茹月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孔孟义利义利观

赵孟惠 代茹月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孔孟荀义利观的内在一致性及其当代意义

赵孟惠 代茹月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义与利作为一对道德关系范畴,在中国古代,不同观点的思想家对其有不同的理解,自然也出现了不同流派。以先秦儒家学派为例,义利观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孔孟荀三位大思想家“义利观”的全面剖析与解读,把握其思想的内在一致性,以便更好的领略博大精深的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理论宝库。同时也有助于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先秦儒家;义利观;内在一致性

义利观是先秦儒家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经典中,“义利之辨”曾被朱熹誉为“儒家第一义”。同属于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其思想学说的深度、广度或某些观点虽各有千秋,但他们的义利观却非常类似。本文通过总结孔、孟、荀义利观的一些内在相通之处,略陈管见。

一、孔孟荀义利观的主要观点

孔子没有明确地给“义”下定义,但在他有关伦理道德关系的论述中,多用来指称人们行为合理得当,因此“义”可释为合宜。孔子义利观的观点主要有:一是“见利思义”。孔子认为“见利思义”为有德之人的基本条件。二是“以义取利”。富贵,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贱是人之所恶,“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三是“义以生利”。孔子特别强调正确的义利导向是管理国家的关键。

孟子认为义是人们的正确道路,乃是从义的功用上指明其意义,亦是把它视为人们需要遵守的行为规则。“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孟子义利观的主要观点:一是“重义轻利”。孟子反对以利为号,主张治国以仁义为号,呼吁统治者以仁义治国。二是“以义为利”。孟子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可以看出他高度重视义的作用。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把义排除在人的自然天性之外,是“伪”。苟子义利观的主要观点有五条。一是“义利两有”。他认为道义和利欲是社会的两种需要。他不仅肯定义的价值也肯定利的作用,主张发展生产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二是“重义轻利”。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义而不在权和利。三是“先义后利”。四是“以义制利”。五是“不以利害义”。荀子认为这是坚持公正立场,树立正直人格的必备条件。

二、孔孟荀义利观的内在一致性

(一)义利两有

儒家创始人孔子第一个自觉地意识到义利关系问题。一方面,他强调义的道德价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另一方面,他又充分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关心和追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迷而》)孟子虽在理论上有时将义与利作为相互对应的范畴确定下来,但实际上并未完全否定符合道德利益的价值性和可取性。提出“利民之产”的观点。这也说明孟子在一定程度上很重视照顾百姓利益。除非“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时,他才要求“舍生而取义者也”。荀子则表达得更为直白,认为好利是君子与小人的共同要求。但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有义无义,也就是追求利的途径不同。

(二)见利思义

这要求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要遵循道义的原则,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孔子反对在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中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他认为只有符合义的利益,才是可以取的。孟子沿着孔子的思路讨论义利。他认为如果不合乎道义,即使“禄之以天下”,“系马千驷”,连看都不会看一眼。荀子认为,“君子欲利而不为非”,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追求利益的正当性。

(三)以义制利

孟子异常反感也拒绝接受违反道德、践踏人格的施舍,他主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孟子·告子上》)体现其为义而不贪生忘义的思想。荀子也提出,“义胜利”与“利克义”乃是区别治世和乱世的标志。如果人民心里重视义而超过了对利的追求,就是太平盛世。如果人民都不顾正义,追求私利,那么就是乱世,需要统治者发挥作用,提供正确价值导向。总之,他们都不否认人有利欲,但又着重强调义对利的制约作用,以义制利。

(四)先义后利,重义轻利

孔孟荀三位大思想家都把义放在第一位,以义为根本,并将其作为最高的价值选择目标。孔子明确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将其重义轻利的观点并贯穿在他的仁政学说与道德修养学说之中。体现其对义和仁政的看重。荀子对重义的价值观有进一步的发展。认为君子“持义不挠”(《荀子·荣辱》),把义作为最高原则,认为小人惟利所在、不顾正义。

三、孔孟荀义利观对促进当代社会主义义利观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一)“以义为上”的价值导向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以义为上”是孔孟荀共同的价值取向,他们都认为精神价值的“义”要高于物质价值的“利”,君子无论是做人还是治国都要坚持“以义为上”的价值导向。到如今“义以为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在社会主义义利观建设的关键时期弘扬这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选择和树立优秀昂扬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二)“义利两有”“以义制利”价值导向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孔孟荀均主张以义来引导利的生产,荀子更是看重义在“制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节用以礼,裕民以政”的思想,强调以义为先。将这种思想引导到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去,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比如市场经济中的商品生产者重视义的作用,诚信于人、以义生财,必将促进经济的良性运转,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孔孟荀的义利观中关于统治者重德义的思想有利于当代管理者自律自省意识的提升

自古以来,大凡能够在安邦治世中成就大业,注重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统治者,无不实行仁政德治。孔、孟、荀作为当时博古通今的大思想家更是深谙此道,因此他们“言必称尧舜。”强调统治者要以德义治国。这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管理者来说同样适用:管理者应注重自我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关爱人民,勤政廉政,忠于职守,自觉“以义生利”。

[1]钱穆.先秦诸子考辩[M].上海:上海书店,1992.

[2]杨露珠.先秦孔、孟、荀义利之辨[D].吉林大学,2012.

[3]曹红飞.孔孟荀“义利观”的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4]谢振锁,刘玉明.孔孟荀义利观一致论[J].管子学刊,1996,(02):57-63.

[5]许亚非.析孔孟荀的义利观[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6):45-47.

赵孟惠(1995.4-),女,汉族,河南周口人,本科,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孔孟义利义利观
更 正
媛福达:义利共举 成就未来
兼济天下:苏南义庄经营中的儒家义利经济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蓝天白云映照孔孟大道——记济宁市公路管理局治理公路扬尘助推环境改善
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抗战剧《民兵葛二蛋》的当代义利价值观倡导
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应坚持义利并举
有联大家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