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教材中写人记事文章教学三策略

2017-04-15 13:19张祖明傅建英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记事海鸥人物形象

张祖明 傅建英

(光泽县崇仁中心小学,福建光泽354100)

小语教材中写人记事文章教学三策略

张祖明 傅建英

(光泽县崇仁中心小学,福建光泽354100)

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记事类”文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分析以及设计好有层次的问题来理解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认清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来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适时在阅读教学中创设形式多样的习作练笔平台,帮助学生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语言,从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小学语文;写人记事文章;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写人记事类”文章十分优美,无论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是巧妙的表达方法,都是学生认识社会、学习语言表达的好例子。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教学该类型课文时的三个策略。

一、品读课文识人物

教学“写人记事类”文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分析,来理解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认清人物形象,才能更加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一)抓典型事例。故事能让人物的形象鲜活起来。教学时抓典型事例并运用背景资料来丰满典型事例,更有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老人与海鸥》全文围绕着老人与海鸥如亲人般的关系分两部分展开叙述,第一部分突出老人生前对海鸥无私的爱,生动地描述了老人喂海鸥、喊海鸥名字、与海鸥交谈等三件亲密相处的事例;第二部分则着重展示了老人逝世后海鸥对老人的感恩之情,细致地刻画了一幅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的感人画面。[1]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重点语句,体会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并通过补充背景材料,将老人对自已生活节俭却毫不吝啬买食物给海鸥吃作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起来。

(二)品言行心理。言为心声,人物的言语、动作、心理描写等往往折射出人物性格。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文章中人物的言行、心理等,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清晰起来。[2]如

1.抓住人物的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穷人》中渔夫和桑娜的对话:

“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哦?什么时候?”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教学这个片断时教师先通过让学生自由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充分地直面文本,然后让学生圈画出渔夫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品读,特别抓住“熬”这个词,感悟到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已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

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感受人物形象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案例: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动词中感受到了嘎子的个性特点,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上风。[3]

师:什么动作?(蹦)

师:作者把小嘎子比作了什么?(猴儿)

师:猴儿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师:小嘎子在蹦来蹦去的过程中他在想什么?(想着使巧招,下冷绊子)

你从这可以看出小嘎子的什么个性特点?(富有心计)

这句话要怎么读?个别读,全班齐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找动词、写批注、分析比喻句、揣摩人物心理活动、个别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体验到一个富有心计的人物形象——小嘎子。

(三)设问题引路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时,还要引导学生紧扣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思路,设计出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反复读文,全面感受人物的形象。如在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人物形象,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三道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思考题: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读一读,初步感受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2.闰土对作者说了哪些事?作者印象深刻的是哪几件?从这些事件中你体会到一个怎样的闰土?3.通读全文,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熟读课文后,再经过同桌的交流讨论,教师的解疑释惑,脑海中便能浮现出一个聪明勇敢、勤劳能干、阅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闰土。

二、领悟方法学运用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可以说,仅停留在理解和思想教育层面上的教学,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语文教学,既要学习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要学习做人,更要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3]

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引导学生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透过“摇了两三摇、狠狠摇了几摇、把眼闭着摇”“三摇”这个动作,感受严监生人物形象:爱财胜命,并在练笔中学习运用。

1.师:仅是描写一个“摇”,作家表现得如此细腻。来,我们也来练练这个本事。平常,我观察到同学们扫地有乐意扫的,也有不情愿扫的,扫法真是五花八门啊!现在请大家学习“摇”的写法,写出三次“扫”。

出示:我(他)拿起扫把。

2.点评:指名读,要求:听清楚同学写的“三扫”有什么变化。学生发言结合教师点评。(通过点评,明确在“扫”这个动作描写上要有细微的变化。)

3.师:为了表现严监生心疼灯草,作者还写了什么动作?出示: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学生齐读)

4.师:对,我们也可以加上眼、头、腰、脚的动作描写,来丰富刚才扫地那一个片段。

5.点评:指名读,听清楚他加了什么动作。(请学生欣赏同学的优点,从中受启发,修改自己的片段描写。)

6.师:祝贺同学们,今天大家学到了一个高超的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描写动作。这个写作技巧已经属于你了!

教学中这般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剖析人物形象,领悟作家描写人物的独到方法,并在练笔中学习运用,从读学写,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展开想象再创造

笔者常听到一些同行说,小学生作文难教,很多学生的作文都存在内容不具体、语言枯燥乏味的问题。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就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适时在阅读教学中创设形式多样的习作练笔平台。

如教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案例:

师:根据你对小嘎子的了解,抓住嘎子的动作和心理、语言,请你展开想象接下去写小嘎子和胖墩儿第二次摔跤的片断。

提供比喻加油站:饿急了的狮子一般张口就咬;

鼓着青蛙似的眼睛;

牛犊似的顶;

斗急了的小牛似的红了眼;

学生写片断,教师巡视指导。

生:小嘎子鼓着青蛙似的眼睛,一点儿也不敢马虎。小嘎子围着胖墩儿绕了几圈,看出了破绽,忽然闪在胖墩儿的身后,用脚钩住胖墩儿的脚,胖墩儿有点重心不稳,小嘎子趁机横扫一脚,胖墩儿摔了个狗啃泥。

在学生对小嘎子的性格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写小嘎子和胖墩儿第二次摔跤的片断,并提供精彩的语句让学生参考选用,使学生笔下生花,一气呵成。

总之,教师在教学写人的文章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体会人物的个性品质,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指导学生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语言,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张伟.课文为例,语用为先——叙事类文本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5).

[2]张丽.写人记事类课文专题教学策略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4(7).

[3]陈全席.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对“例子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08(33).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记事海鸥人物形象
《安徽记事》
霸道海鸥谁能治
记事中的“情节”
“海鸥”展翅 “美好”起飞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记事
Why Men Never Remember Any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