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八大山人以书入画
——中锋、秃笔的应用

2017-04-15 05:42王环月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八大山人书风篆书

王环月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0)

浅谈八大山人以书入画
——中锋、秃笔的应用

王环月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0)

绘画与书法的关系,是中国艺术史上一直关注的话题。他们有相同的表现工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纵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其中必有相互交融之处。八大山人正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书画大家,他善书善画,且常常以书法之道运用于绘画,或者以绘画之理施加于书法,创造出了无数绝美的画境和奇逸的书境,本文主要以八大山人晚年在书法创作中中锋、秃笔的笔法在其绘画当中的应用为论点进行论述,进而分析八大山人以书入画的具体表现。

八大山人;书法;绘画;笔法

一、八大山人生平及其晚期书画风格的形成过程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明天启六年(1626年)生,约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卒,是我国艺术史上著名的书画家。其别号很多,有传肇、个山、个山驴、驴屋、雪个等等,“八大山人”是其晚年书画落款最常用的别号。明朝灭亡后,为躲避清朝统治者的迫害,隐姓埋名,遁迹山林,寄情于书画。在中国书法史上,八大山人是一道奇特的景观,因为他创立了迥异于他人的个性书风。

八大山人书画作品的演变和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过程。胡光华在《八大山人》一书中将其分为三个时期“一,转益多师,六书具备;二,衰年变法一一遗貌取神;三,书法兼之画法一一‘八大体’的老辣风骨”其书法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陶冶百家的演化过程。55岁以前是多元化的从古之路,尤其是欧阳询、董其昌、米芾和黄庭坚等书法,对其影响极为深远。55岁至65岁属于其变法阶段,受王宠、李北海等书法启发,通过对狂草空间语言的探索、方切侧势用笔的选择、奇异章法的组合等多方努力,于59岁左右初步呈现个性书法面貌;在他69岁左右曾集中精力练习了一段时间篆书,篆书的训练使得八大的用笔更圆润饱满,苍茫雄奇,这些特点在他后来的书法及绘画作品中一直保留,对他自身艺术风格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70岁前的作品用笔摇荡善变、奇崛肆意,而70一80岁之间则圆厚凝重、内敛雄浑。八大山人艺术风格的发展是其返璞归真的心境的象征和映射。

二、八大山人画中的书法线条

董其昌云:“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此处,董其昌提出了以书入画的主张。八大山人“画法兼之书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书法的用笔用线融入绘画造型之中,造就了奇特瑰丽的书法线条美。

(一)中锋篆笔、淡墨秃笔的形质

《八大山人全集》第二集刊印八大山人临写的《石鼓文》《禹土碑文》充分印证了八大山人成熟期的书法是以中锋为主的用笔方式,体现了作品的空灵圆转、亦行亦草、篆楷互用、藏锋含蓄的风格。更为重要的是,八大山人将其丰富的书法线条和书写精神运用到了的绘画当中,从他的画作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出他运用草书笔法的线条的应用,他的绘画线条不仅具有书法的因素,更具有物象的精、气、神,这种形、神和点、线又比单纯的书法线条丰富、多变。而随着书法的变化,点线的形式也越来越多,相应的绘画里的线条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我们看八大山人画的《荷花水鸟》,其用线将运动的力度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中墨荷的柄茎,行笔“不方不圆、若行若飞、势若凌云、若鸿鹊群游,骆骚迁延”,充溢着八大草书体用线的精华,线条若现若隐,却笔力千钧,同时墨色有浓淡变化,富有韵味。画面下方正中的一只墨鸭,浮游伸颈、白眼向天,垂直水面的脖子和一根根状似“负重千钧”的荷杆倔强不屈地直指青天。八大山人正是通过书法的力道塑造出壮美的画境,传达出不屈不饶的遗民精神。

(二)朗润浑厚、圆和含蓄的内在

八大山人作品之《安晚册十三》中,那几条荷花的柄茎以修长、流畅而不显轻浮的墨线写出,具有明显的篆书笔意,显得既稳重又活泼,同时又不失力度,这些行笔用线甚至当做中锋圆润而行笔流畅的篆书用笔来观赏也可算得上上品,难怪张庚赞誉八大山人的笔墨“苍劲圆晬”,这是对八大书画笔墨美的极高评价,“劲”当然是指行笔有力,给人“笔力扛鼎”之感;“苍”乃“老辣”,“苍劲”是一种有蕴藏、有积蓄的内劲,而“圆晬”是形容八大笔墨之形态美的,“圆”侧重于笔墨的形式,“晬”侧重于笔墨的意态,“圆晬”即丰满、圆润、不单薄、有生气。“苍劲圆晬”之美是力度美和量感美的统一,是形态美和意蕴美的结合。细看《安晚册十三》中的荷花茎杆,山人以中锋圆笔写出,笔锋内敛,笔法如篆如糟,一笔成之却颇具立体感,荷杆如圆柱体般浑厚圆润。

八大山人精于石鼓文,常以篆书笔法入书、入画,行笔圆笔中锋,颇具钟、王之气、晋人之韵,气韵超凡,他画作中笔墨到晚年,就越显得朗润浑厚,这得益于他将篆书含蓄有力、刚柔相济的笔法融入了国画之中。山人六十四岁所作的《鱼鸭图轴》笔触圆和,六十五岁时作的《荷塘戏禽图卷》以中锋来表现石壁的质感,六十六岁时,《鸟石杂画册》笔触浑厚,七十二岁时八大所写之《河上花图卷》则更加显露出明显的篆书笔意。《荷鸭图轴》是八大山人于1696年所作,山人时年七十一岁,画中的荷花茎杆、花叶、危石的线条皆以朗润秀丽、力透纸背的篆书笔法写出,的确是书画合一的精品之作。

三、八大山人以书入画给我们的启示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师法传统,即师法古人,这一最基础的途径,几乎是书画学习登堂入室的必经之路。和所有成功的大家一样,立足传统进行创新,是八大山人个性书风的灵魂。师法古人贯穿于八大山人个性书风形成的全过程,尤其是早期在继承前人书法图式上下了很大苦功,并取得了卓越成效。这种对前人图式的把握在后来八大山人书风形成中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与绘画而言,当然也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书法的变法和创新,永远离不开传统经典的滋养。如何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师古方式,又是我们每个书法人都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八大山人个性书风的形成历程,对其画风的直接影响以及其汲取传统养分之独特手段,给了我们重要的启发。

作为一名书法专业的研究生,八大山人的学书历程尤为值得我们深思。书法艺术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不同的时代会赋予其不同的内涵,我们师法传统,但不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作为当代的书法人,我们理应有所担当,追溯中国书法的根脉,把握书法传承和发展的方向,将书法的修悟融入生命,努力形成个人的书法风貌,用我们的全部身心去继承和弘扬书法艺术,创作出具有生命意蕴的书法佳作。

猜你喜欢
八大山人书风篆书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八大山人作品欣赏
回望传承——八大山人纪念馆建馆60周年故宫典藏特展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马叙伦
清代篆书第一人
——钱坫
齐鲁书风万陈锡山书法展
弗利尔美术馆解谜八大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