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飞龙”

2017-04-18 07:10江东
航空模型 2016年12期
关键词:飞龙座舱螺旋桨

江东

韦斯特兰公司的“飞龙”(Wyvern)开始是作为白昼舰载战斗机和鱼雷轰炸机使用的。因为航母所能携带的飞机数量受限,所以这种多用途舰载机受到青睐。

1944年11月,皇家海军要求研制新一代以“鹰”式活塞发动机为动力、能携带鱼雷的舰载战斗轰炸机,最终选中了迪格比的设计方案。新机采用了前缘平直、后缘略带弧度的半椭圆平面形机翼,可折叠外翼略带上反角、形成倒海鸥形式。主翼内侧安装了面积很大的 “费尔雷年轻人襟翼”,外翼则有简单襟翼和副翼。其机身线条流畅,机背中央微微隆起,使飞行员有良好的视界。机头一对八叶共轴反转螺旋桨配合3 550 马力、 24 缸的“鹰”式发动机,为“飞龙”提供了充裕的动力。考虑到配平需要,飞机具有一片巨大的垂尾。这样的外观虽有些怪异,但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曲线美,符合英国飞机的奇葩风格。

1946 年12月12日,原型机“飞龙”TF.1完成了,但整个试飞阶段事故频发,先后有两架原型机坠毁。相关方面研究后认为:问题出在发动机上,于是很快决定改用涡桨发动机。

第二次世界战后,世界航空跨入了喷气时代。但喷气机能否适应航母,人们还是心存疑虑,而且涡桨发动机是个新生事物,技术上很不成熟……英国人决定通过实践予以确认。同时期昙花一现的涡桨动力舰载攻击机还有美国的 A2D 和苏联的图-91等。

开始,“飞龙”选择的是最大功率4 030 匹当量马力的克莱德双轴涡桨发动机,但该发动机的生产计划突然被取消,原因竟是罗·罗公司拒绝生产!

无奈之下,韦斯特兰飞机公司只好选用功率稍小的(3 760 匹当量马力)“蟒蛇”轴流式涡桨发动机。而试飞结果让韦斯特兰大失所望。尽管如此,公司还是生产了20架装了“蟒蛇”的 TF.2 ,并于1950年6月开始了航母海上测试。

“飞龙”系列中最重要的型号是 TF.4(后更名为S.4),累计制造了91架。与前期型号相比,TF.4 最明显的特征是去除了正前方的进气口,螺旋桨桨毂因此变大。为提高纵向稳定性,在该机平尾上加装了小型垂直安定面,弹射座椅也换成了贝克Mk.2B……后期一些飞机还增加了带孔的俯冲减速板、三片式风挡和翼尖油箱(图1、图2)。

1953年5月,“飞龙”进入皇家海军813 中队服役,以替代“火把”式战斗机(驻“鹰”号和“阿尔比恩”号航母)。除此之外,皇家海军装备“飞龙”的作战单位还有第827,830和831 中队。1956年,“飞龙”被投入英国应对苏伊士危机的行动中,在79次出击中损失了2架。1958年3 月,装备“飞龙”的813 中队被解散,结束了这种奇葩外形和动力形式飞机短命的服役生涯。所有型号“飞龙”的总产量是 127 架。

“飞龙”不仅是皇家海军的最后一款螺旋桨式战斗机、韦斯特兰公司的最后一型固定翼飞机,也是世界上最后一批以涡桨发动机為动力的军用飞机之一。

我这次做的“飞龙”4.S型模型属于该机的主要批生产型,由小号手模型公司出品, 1/48比例。之所以没有选择1/72的比例,是想把它做得“更细致一些”。

板件上的零件数量以及外挂武器种类提供得不少,以至于许多零件是多余的,只能弃之不用。玻璃座舱件质量一流,仪表板还额外提供了菲林(胶片)等补品,以增加逼真度(图3)。

关键是模型的装配精度,试装下来觉得零部件之间的配合度还不错,对接面落差很小,这就大大节省了打磨和修配时间。漂亮的椭圆形主翼的外翼段可选择做成甲板停放时的向上折叠状或平放状,因此内外翼段间采用了2套形状不同的插销辅助连接(其中一套供机翼放平状态时用)。为追求外形完整,我选择了制作机翼放平以后的安装状态。

考虑到有人会将外翼做成向上折叠状,所以套材在对接处的翼肋平面上给出了少量机翼内构细节。这样一来,如果选择做成机翼放平状态,那么留出的内外翼胶水粘接面积将非常少——只剩下机翼薄薄的蒙皮截面!对于粘接牢度来说肯定不够。这也是小号手另外给出8根插销予以辅助的原因。然而插销的实际运用很不顺当,所以我索性放弃它,改为在内外翼翼肋平面追加塑胶片,以人为增加胶合面积的办法确保装配的牢固度(图4)。

模型上一些局部位置需要涂红、黑或银色。我习惯将有关零件事先凑在一起,统一喷涂好以备用(图5)。鱼雷尾部有一套漂亮的串列螺旋桨和升降舵,大大增添了可看度,雷身的前后段金属色不同,遮盖喷涂后稍加渍洗旧化,效果很好。

针对涡桨发动机的共轴反转双层螺旋桨,小号手提供了一套不怕粘死的反转传动尼龙齿轮,可安装在螺旋桨整流罩内,供模型迷把玩。而我认为拨动它的几率不高,就弃之不用了,但螺旋桨整体还可转动。

模型套材提供了用于细化仪表板的菲林衬底、仪表盘表面(开孔)蚀刻片及几条蚀刻片做的弹射椅安全带。整个座舱装配好后,细节上还说得过去(图6)。

先于机体提前上色旧化的包括机载侦察照相机、座舱系统、尾轮系统和长长的机鼻螺旋桨整流罩等大部件。尽管照相机藏进机身后几乎看不到,但还是认真做了。

仪表板前方的黑色坡形罩绝对不能装偏,不然影响前部三角风挡的安装。而直到模型最后总成时我才知道三角风挡是可以略微下沉嵌入到座舱开口内的。这样的构造和开模方式使风挡外观看上去顺畅多了。

有趣的是后半部分滑动座舱盖上的框架存在两种形态。盒封和说明书上表示整个后半段需要刷漆封闭,而模型玻璃件上却开出了多道横向隔框痕迹。经上网搜索,确实有少量“飞龙”是这样的。我选择了更漂亮的“多道横隔框”形式,而且隔框呈细细的铝条状效果。这种舱盖,飞行员的后视视界肯定要好得多。

在为玻璃座舱罩做喷漆前遮盖作业时,我采用了最快捷的“按走向分别贴条”办法。由于罩子上的全部隔框基本只有互为垂直的纵向和横向两类,因此我索性先利用遮盖带留出罩子最下沿的左右两道纵向空档,将银漆喷上,待干透后再撕去原来的遮盖带,用新的遮盖带贴出横向隔框的细细空隙,将银漆喷入。这样既省时、效果又好。

模型主色不复杂(图7)。上半部涂色对应于郡仕的331号油性漆,且需适当掺入白漆,以免最后模型显得太过深暗。模型下半部涂色对应于郡仕26号油性漆。26号俗称“鸭蛋青”,是为英国皇家海军20世纪50-60年代飞机量身定做的下半部漆色。喷涂前,同样掺入30%的白漆。这样后期经过渍洗,不至于显得太暗,更何况飞机在海上风吹日晒,本身就会褪色。

左右机翼中段和机身腰部,若做上黄黑交替的识别色带,会非常神气。但套材内并未提供相应水贴,于是决定按自己的习惯进行漏喷。好在形状不算太复杂,经过几番细心的遮盖,效果比水贴高出一截。期间,我使用了尖脚圆规测定,保证了色带的宽度和等分度(图8)。

为图方便,几经考虑,我采用了反常规做法:先喷好识别带,再喷全机的上下主色(图9)。

后期總装的难点在于被赋予“费尔雷年轻人”昵称的“重叠子母翼襟翼”和减速板的安装。前者仅通过几个小小的接触点粘在主翼下面,且要做出偏转和后退的姿态,左右两副还必须对称。减速板呈大仰角粘在主翼后缘,接触点只是一条线。板上的识别带颜色和间距必须与主翼上的完全吻合,尽管它们是分开喷涂的。这些活动翼的安装,再加上鱼雷的悬挂,使机腹构造变得丰富多彩。

模型商在机腹的开模方面很用心,细节线条丰富,一些凸起物还要另装上去。有些极细小的零件我索性用其他材料自制后替代了,这也是小比例模型无法达到的观赏境界(图10、图11)。

喷主色时,稍微考虑了色差效果,除了在主要蒙皮接缝处预喷黑漆外,在喷主色时也按不同部位加减了白漆的成分。

机翼上面有长条形的防践踏黑色告示色带,虽然配有水贴,但我不想放过喷涂的机会,因为效果完全不同(图12)。

到了贴水贴的阶段。应当承认,模型随带的水贴纸既薄色彩又艳,且遮盖性良好,质量相当不错,使得作业过程十分愉悦。自然,在贴之前喷了“光油”(透明光泽清漆),以增加贴膜的“服帖”程度。贴好以后,再喷几遍“光油”,以保护水贴并防止渍洗时弄脏。在贴水贴的过程中,无论其质量优劣,我都习惯用含胶软化剂打底,有百利而无一害。在棉签的仔细滚压下,水贴图案一般都能乖乖地陷入刻线之中。

此模型的旧化工艺做得不明显,因为不想把这样光彩夺目的一架模型弄得过分陈旧。即使掉漆效果也是点到为止,仅在机翼前缘的少数部位进行(图13-图15)。

最后,为全机轻轻喷一遍半亚光透明漆,以协调和统一色泽(图16)。座舱右后方的鞭状天线,用0.10mm硬钢丝按实物照片自制。

至此,一条硕大的外形优雅,色彩斑斓的“飞龙”跃然案上(图17)。

猜你喜欢
飞龙座舱螺旋桨
工程塑料防眩板在桂柳高速公路中的应用
斑马智行智能座舱操作系统
规律:座舱真漂亮
直升机旋翼和螺旋桨飞机螺旋桨的区别
菜鸟看模型
船模螺旋桨
飞龙剪纸
进军魔环山
The Princess And The Dragon (公主与飞龙)
MD-11客机飞行座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