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别时代,何须辨我是雄雌

2017-04-19 20:45胡雯雯
南都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T台女装服装

胡雯雯

上月刚结束的2017巴黎时装周,除了给四大时装周秋冬季画上一个句号外,也给众多看官留下了一个问号:男女时装的界限还有划分的必要吗,也许两者统一才是未来的趋势?

从今年开始,Gucci、Burberry、Coach等若干一线品牌正式将男女装秀合并上演,号称下一次时装周要加入此列的品牌们也相当踊跃。在T台上,同一款扭绳花纹针织衫配衬衣,在男女模身上先后出现,连码数都不需要改动;套着Oversize大衣或绣花蕾丝衬衫的超模在T台走完一圈后,如果不是皮鞋上稍微露出一些端倪,根本无法让人辨认雄雌。

而在线下实体店,Zara、H&M等快时尚品牌,前两年已经将男女通用的“无性别”服装推上货架。英国百年老牌百货公司塞尔福里奇selfridges同样不甘守旧,在牛津街旗舰店3楼开设了除男装部、女装部之外的“Agender零性别”空间,专门展售包括Meadham Kirchoff, Bodymap等设计师品牌在內几十个品牌的中性服饰。

塞尔福里奇百货官网对此的解释是:“转为在性别间游移者、第三性别或其他无标签性别者打造。这些产品标志着我们对时尚、美和造型的一种鲜明的观点转变。”

其实从时尚史的角度来看,一个性别的服饰向另一个性别跨界,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往远了说,前文提到的古希腊美男子、路易十四、魏晋南北朝大名士等,都是活色生香的例子;往近了看,香奈儿让女人从紧身蕾丝胸衣和衬垫中解放出来,穿上能跑能跳的裤子,伊夫圣罗兰把男人的吸烟服重新剪裁,令女人焕发出英姿飒爽的气质,都是被记入时尚史里程碑的。

而在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男女老少统一的蓝灰绿,则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无性别着装”现象。在那个资源缺乏的年代,服装的最理想标准是耐磨和耐赃,制服和军装的灰、黑、绿、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稍有些花哨的服装会被打上“奇装异服”的标签,不分季节、不分男女的服装,才是最受欢迎的款式。

反观当今的“无性别”风潮,它跟以往任何一次相比,都有着明显的文化意味上的不同,甚至是逆向而行。一方面,它并没有借另一方的元素来强调本身的性别,而是彻底模糊了两种性别的特征:男性服装没有必要阳刚、强壮,女性也不用刻意强调线条、柔美,只要穿在身上好看,能展现出某种审美和气质,就够了。

而另一方面,如今的“无性别”也完全没有压抑个人特色的意思,反而是在变着花样地展示自己。《男人与女人:穿着打扮》(Men and Women:Dressing the Part)一书的作者Jo B. Paoletti和Kidwell早在1989年就写道:“ 真正的雌雄同体服装,将消除男装和女装各自的缺点,还能结合各自的优势。”

于是我们在Gucci新创意总监Alessandro Michele的最新设计中,看到繁复的花朵、刺绣和印花,点缀满了整件男式外套;丝巾、绸缎花边、灯笼袖的温柔气质,又让男模显得格外妖冶。

在女装上,Burberry让女模展示的羊毛外套和棉制连衣裙,甚至模糊了女人的腰线和肩膀的纤薄,只留下一个大致的人形轮廓。在其创意总监Christopher Bailey看来,他只想借助服装表现出“一种结合70年代华丽摇滚主题、军装风格的剪裁的英式折中主义的波西米亚风格”,或是“伦敦女孩所特有的时髦和冷酷”。至于女孩们是不是妩媚性感,谁在乎?

在一些业界人士看来,这些大牌合并男女时装秀的举措,纯粹属于商业考量。在这个经济环境疲软,资源人力成本激增的背景下,合并时装秀无非是节省成本,优化产业运转流程的一记高招。另一些人则认为,无性别服饰,就跟过去的朋克、哥特、性冷淡等风潮一样,只是一阵风,一种推动新消费动力的噱头,很快就会平息。时装界西太后Westwood甚至将这种做法提升到环保的高度:“能够和伴侣互换衣橱,意味着可以买得更少。”

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社会上对于性别的认识,对于人类多样性的包容性,已经远远高出了以往。从一些生物学和人类学研究者的角度看,人类甚至不止两种性别,应该是七种: 男、女、中性、偏男两性人、偏女两性人、不完全男性、不完全女性,TA们对应的染色体 、心理和生理特征,都各不相同。再结合当下娱乐圈风靡的各种美艳伪娘、帅一脸的TomBoy,凡此种种都在提示着我们,也许这并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改变地壳的运动:传统的性别观早就过时了。

LGBT群体在近几十年中,日益成为了无性别主义发展延伸的中流砥柱。被媒体称为“比女人还美的妖男”,澳洲模特安德烈·佩芝Andrej Pejic在2009年出道时,凭着慵懒迷人的气质,纤弱妩媚的美感,在T台上将一众女超模甩在身后,并迅速成为各大杂志封面和品牌广告争抢的对象。尽管他如今已成功变成女性,并声称从此只走女装,但他依然成了一个标志性的人物。除了佩芝, Hari Nef,Lea T,Valentina Sampaio等各具特色的男模也日益活跃在女装T台上,成为众多主流设计师的缪斯,大有将女模们赶回家种地的势头。

还好,女超模们也不甘示弱。Elliott Sailors,Erika Linde,Tamy Glauser这些常年顶着“掰弯女生”“帅到哭”标签刷屏的女模,演绎起男装来毫不费力,甚至比男模们还具有男性魅力。尽管她们跟“女装男模”类似,有些是因为自身性别认同,有些是为了拓宽职业道路而跨界的,但粉丝们的热情已经说明,TA们代表什么群体并没有那么重要,在这个时代,只要看上去足够美,一条裙子穿在男孩身上,抑或燕尾服由女孩子来演绎,又有什么所谓呢?

2015年,美国连锁高端百货Neiman Marcus的时尚总监肯·唐宁在《纽约时报》一篇报道中宣称:“我们如今面对的,是时尚界的一场地震,被年轻人广泛接受的一种无疆界的审美风格。” JWT智库(智威汤逊广告公司的时尚预报机构)全球总监露西·格林也预言,“以性别为导向的概念,已经被千禧一代颠覆了。在12-19岁的Z一代眼中,男与女之间的界限是前所未有的模糊。”

当我们以为这种审美潮流仍停留在西方时,带着一种毫不在乎的冷漠,以无性别服饰出现在乐坛和潮流界,并迅速征服一票年轻粉丝的窦靖童,似乎已经将东西方审美的疆界打破了。以王斌为代表的第一批中国“女装男模”的出现,似乎也暗示着中国商界对其的想象空间。

而另一边,亚马逊中国2016年底发布的“年度美妆护肤品报告”中,男性已然成为美妆护肤品消费不可忽视的力量,一些热销品牌在中国的销量比去年增长了近2倍。欧睿讯息谘询有限公司则预测,2016-2019年,中国内地男性美妆护肤品市场的零售额,将按年增长13.5%,远高于全球的5.8%。

作家木心曾说,美无性别,若有性别,则是性不是美。我们即将迎来的,也许不只是一场审美革命,而是一种自我认知革命。在未来社会,性别可能会成为继年龄之后的第二个隐私,它只是每个人的个人选择,而不会被社会规则,或是商业手段进行人为的划分。

猜你喜欢
T台女装服装
家教“漫”镜头
道具服装
小小T台秀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T台酷文化
2016年fnv国际T台潮流解读
2017年春夏男装周的女装风景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日“男扮女装犯罪”增多
地铁里的T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