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问题研究

2017-04-19 00:13徐莉莎黄曦慧吴伟玮
魅力中国 2016年21期
关键词:农地城乡农民

徐莉莎++黄曦慧++吴伟玮

摘 要:城乡一体化是当前城市发展最大的改革之一,是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本文深刻分析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的路径。

关键词:宜州城乡 一体化建设

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有利于城乡资源优化配置,从根本上推动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一、宜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宜州市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

(一)破解垂管乡镇站所管理难题。下放管理权,把垂管站所的党组织关系直接管理权、干部日常监管权和工作统筹调度权放给乡镇;下放考评权,对垂管站所工作人员年度考核民主测评,乡镇民主测评分值占总分值的40%,主管部门考评分占60%;下放人事建议权,明确垂管站所科级以下干部调整由市直主管部门向市委组织部提出初步调整方案,市委组织部执行人事调整前征求乡镇党委意见。

(二)实施以新型城镇化为重点的基础扶贫。一是加强大交通网络建设,破解地理困境。建成306条267公里屯级道路等一批村屯基础设施。二是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奠定增收基础。扶贫小额信贷9945户4.92亿元。三是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引领百业兴旺。把旅游发展与扶贫开发、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和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2016年,全市接待旅客341.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48.31亿元,同比增长28.92%。

(三)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行城乡一体化建设,搭建了城乡党的基层组织的正常化、制度化的交流桥梁,丰富和完善了组织活动和党员活动,带动和推动地方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原有工作方式制约,提高了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素质和能力。

(四)“双集中”模式增加土地利用率。实行土地集中耕种、农民集中居住“双集中”模式。一是土地集中耕种,农民和种植大户收益“双增”。全市已集中20.6万多亩分散土地。二是农民集中居住,农居和城市建设实现“双赢”,全市节约整理出农村宅基地15万亩,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571套。城乡界限日渐模糊。

二、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拐点,往前走还面临着挑战。

(一)土地管理和农权确认存在制度障碍。现行土地制度与城乡一体化冲突最严重的是农地征用制度。一方面,农地非农化的土地资源无法由市场机制配置,另一方面就是农地转用的租金上升,在分配上农民不能合法分享。所以,要打破政府对农地征用的行政垄断,推进农地非农化的市场化改革,赋予农户农地转用的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农地转用市场。

(二)城乡居民收入仍存在较大的差距。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5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679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比达到3.04:1。城乡居民的巨大收支差距是目前农民居民向城镇流动的严重障碍。

(三)农村贫困人口较大,增收以外地打工为主。2016年宜州市已识别贫困户16722户。由于农民增收困难,本地吸纳就业水平低,劳动报酬较全国水平低,导致大量劳动力外流,外地打工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优先选择。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更需要借助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拉动。

(四)城乡一体综合配套改革力度尚显不足。一是用地难度大。建设用地指标少是各地反映最多也最为集中的共性问题。二是融资渠道窄。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垒大放小”经营策略。三是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不完善。特别是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除地方财政支持以外,基本由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负担。四是户籍改革滞后。农民转化为市民,不仅涉及到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及从二元户籍衍生的各项福利问题,还涉及到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以及农村宅基地的置换等问题。

(五)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大。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与城镇居民有很大差距,没有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6年,城市低保保障标准为300元/人/月,而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为155元/人/月。此外,城郊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于探索,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一)扩权强镇,以创新提升土地产出率。一是要将原来由市审批管理的权限,根据实际情况能下放到乡镇的,全部下放到乡镇级,增强乡镇级的自我发展能力。二是要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法律已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还没有得到充分保障。三是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用土地流转机制、完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缓解增长缺空间、用地缺指标等矛盾。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架城镇发展模式。一是立足农业发展资源优势。由公司主导生产,整合生产资源,使零散生产的农民从效率低下的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加工和其他服务行业。二是规划农村集中居住区。鼓励支持农民居住向中心村聚集融合,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为在居住区开展创业的农民提供便利条件。三是推进“市区—乡镇驻地—村(社区)中心村”为框架的城镇化体系。

(三)大力发展工业带动战略,增加城市就业能力。进一步做大做强乡镇区域经济,在各乡镇均建立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建设特色创业园区,成立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在巩固村(社区)便民超市、农资超市等市场网点基础上,加快村(社区)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资源整合提升。

(四)推动农民从身份转变到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二是要围绕农民变市(居)民,以城乡全面一体化为工作取向,选准突破口,深入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上的制度基础。

(五)造就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干部队伍。制定村(社区)干部交流挂职制度,有计划、分批次安排村(社区)副职干部交流挂职。实行村(社区)主要干部轮岗交流,做到所有村干部都有城镇社区工作经历,所有城镇社区干部都有农村工作经历。统一办理村居干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破解村(社区)干部交流瓶颈。

(六)社会治理迈向“城乡一体化”。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治理新机制,打破农村和城镇的边界,打破部门之间的管理壁垒,努力为城乡居民打造更加有序、更加安全的幸福家园。

参考文献:

[1]杜洁,鲁凤娟.发展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

作者简介:

徐莉莎,出生年月:1985.11,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广西賓阳,学历: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行为与公共政策分析。

黄曦慧,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吴伟玮,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猜你喜欢
农地城乡农民
耕牛和农民
美媒:1200万公顷农地被外资买走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民
农地承包权退出的影响因素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农地三权分置的风险及防范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