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课堂教学

2017-04-20 05:12饶贤林
教师·中 2017年3期
关键词:系列化高中美术教学模式

饶贤林

摘 要:书法课堂教学在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通过理论疏导、书法实践、方法引领等方面帮助学生提高书法水平,提升个人修养,从而弘扬民族文化。教师通过对《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诞生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风格特点、章法布局、结构点画、临摹感受等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挖掘学生学习书法的潜能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美术;《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书法课堂教学;“系列化”教学模式

“书法·篆刻”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学习模块之一。书法、篆刻活动能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和理解。

《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由沙门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4年集摹王羲之各帖之字而成,672年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羲之书法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可称最佳典范,是后世书法爱好者学习行书的最佳范本之一。全碑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碑石高9.4尺,宽4.2尺。全文共1904字,30行,行80余字不等,现存陕西西安碑林。

《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王羲之书法集大成的作品,也是中国历代行书作品中的典范之作,开集字书法作品之先河,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可以与《兰亭序》相比肩。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的风格特点,理解王羲之行书作品的内涵,教师采用“系列化”教学模式,遵循“一课一名帖”的原则,系统地引导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了解行书、认识行书,让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深入了解该作品的风格特点,从而实现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提高。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有趣的课堂导入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变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总结、理解、接受。教师选取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音乐视频作为导入,并请学生们跟着唱,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的学习兴趣。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唐僧人物原型的探究,為学习《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诞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创设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

二、文化理解,扩展延伸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书法篆刻模块明确要求学生需要对艺术作品的文化精神内涵有进一步的理解。艺术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艺术家的创作环境和文化修养等因素都会影响艺术作品风格的取向。学生需立足于大文化的背景中去欣赏和解读艺术作品,深入挖掘艺术作品的历史文化要素以便更深层地分析和理解艺术作品。《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与唐代初期政治、文化、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这些背景知识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出于一代帝王手笔的《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不能仅从书法的角度去理解,它本身就代表当时帝王治国理政的思想,文笔流畅、深刻,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来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教师首先从《西游记》中的人物唐僧的创作原型玄奘入手,回顾唐代早期的时代背景、唐太宗对玄奘的赞许、玄奘在当时宗教界的地位、太子等权贵对玄奘的支持、怀仁与圣教序的关系等;其次延伸分析《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原文中所表达的唐太宗治国理政的思想以及模糊的宇宙观等;最后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从政治的高度和文化的角度以及宗教的立场上来理解《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这部名帖,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民族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的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兴趣。

三、风格赏析,宏观感受

当学生对《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诞生的背景已经有了深入认识后,再去分析作品的外在形式表现就水到渠成了。在高中书法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对历代著名书法艺术作品本身的文化意义、创作背景等进行深入了解,而且要对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有进一步的掌握,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作为集字作品的集大成之作,尽管受当时科技及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存在作品中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等不足,但是集王羲之真、草、行等多种书体于一碑帖,书体丰富、字数多、镌刻精良。

首先,教师课前按照原碑尺寸1:1喷绘一张碑帖全貌图片挂于讲台右侧,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屏幕上展示《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全碑图片,让学生可以直观感受碑帖的风格面貌;其次,分析欣赏碑帖中的段落组群的布局关系,行与行之间的气息变化、字与字之间的避让关系、同一字的不同写法等;再次,在屏幕上放大单字造型,深入分析用笔方法、笔画粗细、取势正欹、开合聚散、形体韵味等,在观察中学生要注意观看行气避让、笔法要领、结字特点等。通过从宏观感受到局部细微变化,反复研究、讲解、分析,使碑帖的风格面貌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为下一步进行临习做好准备。

四、尝试临习,单字强化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书法篆刻模块具体要求:通过观摩、分析和临摹等方法,了解传统的笔法、章法等技法及表现形式,并进行实践,初步掌握一种书体的书写规范,创作书法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

学习书法的主要途径也是临习古代碑帖,在本课的临习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单字临习。临习之前先让学生进行线条练习,如直线、曲线、弧线、折笔线条等热身动作。然后分析行书的结构和书写笔顺,了解行书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行书的书写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以欤侧代替平整,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与画的呼应,以圆转代替方折等特点,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原则后,再进行组合练习。

教师选取《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中具有代表性的字“道、法”等放大展示在大屏幕上供学生观察,通过单个字的临习,让学生深入感受王羲之行书的书写规律、笔法和结构的特点,在临习的过程中不断比较、揣摩,逐个突破,达到灵活掌握,为今后进行通篇临习做准备。很多时候行书作品中字的大小、布白、虚实、粗细、枯润变化及其用笔特点都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来掌握的,只有经过反复实践、精细观察才能够形成深刻的认识和提高书写水平。

总之,书法“系列化”教学可以更系统地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的理解和书写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更开阔地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从而提高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胡建权.让书法课堂“活”起来——浅谈小学书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版),2015(4).

[2]郭仁鹏.浅议如何提高书法课堂教学效率[J].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08(6).

[3](日)真田但马,(日)宇野雪村.中国书法史·上[M].瀛 生,吴绪彬,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

猜你喜欢
系列化高中美术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系列化主题制教学法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开展系列化阅读指导 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东风猛士军车立足未来战场需求实现系列化车族化平台化
液压支架设计制造系列化研究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民间剪纸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