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整地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017-04-21 07:19马国生崔广禄
山西农经 2017年3期
关键词:大兴区长势叶面积

□马国生崔广禄

(1.北京市大兴区种子管理站;2.北京市大兴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北京 大兴 102600)

不同整地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马国生1崔广禄2

(1.北京市大兴区种子管理站;2.北京市大兴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北京 大兴 102600)

随着农机的发展,重耙、耕翻、轻耙、耙地、旋耕、旋地、深松等整地方式趋于多元化。土壤耕作层的理化性状也随着耕作方式的不同发生着相应变化。种植业的机械化程度提高了,人工劳动强度降低了,但是土壤耕层理化性状的不良变化却给小麦生长带来了不良影响。研究表明,在旱作条件下,少、免耕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但多年少、免耕导致土壤坚实,土壤容重增大,影响作物根系的吸收。深耕作业可以打破犁底层,加厚活上层,疏松土壤降低容重,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进作物根系的发育,从而提高产量。为此我们对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

小麦;生长;发育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供试品种为农大211,播种量为20kg/667m2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耕翻+耙地(T1)、耕翻+旋耕(T2)、旋耕两遍(T3)、深松+旋耕(T4)、重耙+耕翻+轻耙(CK)。

1.3 田间管理

播期为10月2日,底肥为二铵7.5kg/667m2、18: 17:10的复合肥50kg/667m2,浇水分别在11月15日、4月14日、5月2日三次进行喷灌,4月7日打的除草剂苯磺隆、5月20日一喷三防打的吡虫啉、粉锈宁和敌敌畏。

2 数据分析

2.1 不同整地方式对小麦单株性状的影响

2.1.1 不同整地方式对小麦次生根的影响

该机组某年5月29日轴向位移传感器所测信号动态振动幅值开始增大,当时振幅63μm,3天后增大到165μm,轴断裂后停机前轴向动态振幅增大到396μm。但是径向振动状态没有变化。在关注转子径向振动的同时,特别关注转子轴向位移振动信号中,快变动态量振动幅值的变化,事实上转子径向振动确实没有明显变化。

?

次生根的条数是小麦根系发不发达的指标,根系发达才是小麦高产的基础。如图表所示,四种不同整地方式的小麦次生根条数均高于对照,其中以翻耕+旋耕处理的小麦次生根条数最多,三次调查平均高于对照3.73条。

2.1.2 不同整地方式对小麦单株分蘖的影响

小麦的单株分蘖能力是亩穗数的保证,如图表所示,四种不同整地方式的小麦单株分蘖均高于对照,其中旋耕两遍的单株分蘖能力最强,三次调查平均高于对照0.97个蘖。

?

2.1.3 不同整地方式对小麦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

小麦叶面积系数是单位土地上绿叶面积的大小,也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面积大小。如图表所示,四种不同整地方式的四次调查叶面积系数结果均比对照CK重耙+翻耕+轻耙的叶面积系数低。

?

2.1.4 不同整地方式对小麦株高的影响

小麦的株高代表了植株的长势,如图表所示,翻耕+耙地处理的植株长势最好,其次是翻耕+旋耕处理的植株,而旋耕两遍及深松+旋耕处理植株长势均不如对照,其中旋耕两遍处理的植株长势最为不好。

?

2.2 不同整地方式对小麦群体的影响

基本苗、返青茎数、起身期茎数、拔节总茎、抽穗期亩穗数、灌浆期亩穗数来表示小麦的群体动态。如图表所示,小麦生长后期的亩穗数是翻耕+耙地的最高,其次深松+旋耕处理,而翻耕+旋耕及旋耕两遍处理低于对照CK的亩穗数。

?

2.3 不同整地方式对小麦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如图表所示,亩穗数以CK重耙+翻耕+轻耙最高,其次翻耕+耙地,而旋耕两遍的最低;穗粒数基本相同,均在27粒左右;千粒重翻耕+耙地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最终产量翻耕+耙地处理的最高,较对照CK增产40.38kg增产率达10.16%,而翻耕+旋耕、旋耕两遍、深松+旋耕三个处理产量均低于对照,分别减产9.56%、11.95%、3.11%。

3 结论与讨论

3.1 耕翻、旋耕、深松对小麦的次生根生长均有利

其中以翻耕+旋耕对小麦次生根最有利,其次是旋耕两遍,再次是翻耕+耙地、深松+旋耕,次生根数最少的是常规处理重耙+翻耕+轻耙。但其中旋耕两遍的耕层最浅,前期是对次生根生长有利,但后期却不利于小麦的扎根,以至于产量最低。

3.2 四种不同的整地方式均比常规的小麦单株分蘖能力强

其中还是以旋耕两遍的最好;翻耕+耙地、翻耕+旋耕、深松+旋耕三种处理的单株分蘖能力相差不多,不过均要比常规的高。

3.3 小麦的叶面积系数,五种处理相差不多

其中以常规重耙+翻耕+轻耙处理叶面积系数最高,其他四种处理均低于它。

3.4 株高方面,五种处理均未出现倒伏现象

整体长势以翻耕+耙地处理的最好,其次翻耕+旋耕,再次是常规重耙+翻耕+轻耙,而旋耕两遍处理苗期长势不错,后期明显低于其他处理。

3.5 小麦的群体动态

前期翻耕+耙地、旋耕两遍、重耙+翻耕+轻耙三种处理总茎较高,到后期抽穗灌浆时,旋耕两遍处理亩穗数明显低于其他处理,而翻耕+耙地处理的亩穗数还是最高,其次是常规重耙+翻耕+轻耙。

3.6 五种不同的整地方式

五种不同的整地方式中,以翻耕+耙地处理的产量最高,其次是常规重耙+翻耕+轻耙处理,其余处理均低于常规;从亩穗数而言以翻耕+耙地和重耙+翻耕+轻耙的最高,旋耕两遍处理的最低;穗粒数五种整地方式相差不多;而千粒重以翻耕+耙地最高,其余处理基本相同;造成的原因可能是翻耕+耙地既打破了土壤的犁底层,加厚了耕作层土壤,又不至于把土壤弄得太疏松失温失墒,从而最适宜小麦根系的生长,最终达到增产的效果。

1004-7026(2017)03-0055-02

F323.3

A

1.马国生,男(1970.3——),汉族,籍贯:北京大兴,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2.崔广禄,男,中级农艺师,1968.11。汉族,北京市大兴区人。本科,农业技术推广。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3.031

猜你喜欢
大兴区长势叶面积
大兴区各级工会搭建职企“连心桥”
结瓜盛期“歇茬” 恢复长势有“方”
山西270多万公顷秋粮长势良好
慰问送关怀,大兴区各级工会做好职工贴心人
刘玮玉艺术作品
作物叶面积测量的研究进展
马奶子葡萄叶面积评估模型的建立
2013-2015年北京市大兴区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如何防治黄瓜长势不一
苎麻叶面积测定方法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