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玉米增产增收因素及玉米产业发展分析

2017-04-22 05:21王慧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6年10期
关键词:增产增收因素玉米

王慧

摘要:玉米是丹东市主要种植作物,自土地承包以来,丹东市玉米单产明显提高。阐述丹东市玉米增产增收的主要原因,分析丹东市玉米生产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进一步推动丹东市玉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增产增收;因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10-0071-03

玉米是丹东市主要种植作物,播种面积约20万hm2。自土地承包以来,丹东市玉米单产明显提高,由土地承包前的300 kg/667 m2提高到目前的650~700 kg/667 m2,有些品种在高产区可达到800 kg/667 m2。

1 玉米增产增收因素

玉米单产增加有多个原因,其中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国家农业生产政策,二是科技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

1.1 土地承包制度的实行

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度,调动了农民个人生产的积极性,彻底改变了农村生产局面,多劳多得,增产增收。为了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农民主动追求玉米新品种、新技术,实行科学种田,使玉米单产增加100~200 kg/667 m2。

1.2 新型农业机械的应用

1) 机械播种。玉米播种由以前的牛耕人种耕作模式转变为从春耕到秋收全程农机化模式。小型半自动化播种器使用方便、价格便宜,作业效率比人工提高3倍以上,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降低了玉米生产成本。

2) 机械收割。传统的玉米收获方式费工费时,1个青壮劳动力每天起早贪黑劳作,1 d只能收割0.13 hm2(2亩)的玉米,雇工费每人200元/d。新型小型冀新4YZ-2型收获机,每小时收获0.33~0.53 hm2(5~8亩),收费1 200元/hm2(80元/亩)。按0.67 hm2(10亩)计算,机械收获与人工收获相比,费用为80%,用时为5%,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低了成本。

3) 秸秆机械化还田。农作物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及有机物,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可再生生物能源。秸秆机械化还田有很多好处:一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秸秆中含有的氮、磷、钾、钙、镁等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二是改善土壤环境,改良中低产田。秸秆中含有大量的能源物质,还田后可使生物量激增,从而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强度。微生物繁殖力增强,可以增加生物固氮作用,使土壤碱性降低,从而促进土壤酸碱平衡,并使其养分结构趋于合理。三是形成有机质覆盖,抗旱保墒。秸秆还田可以形成地面覆盖,具有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储存降水、提高低温等作用。四是降低病虫害的发病率。根茬粉碎疏松和搅动表土能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能,破坏玉米螟虫及其他地下害虫的寄生环境,大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机率。总之,秸秆机械化还田可以从各方面提高玉米的产量,增加收入。

1.3 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丹东市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丹东农业干部学校、丹东市农机学校、凤城农科所等为丹东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专业人才,在全市各乡镇独立建立了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农民进行培训。“科普之冬”是培训方式之一,其促进了当地认识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等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4 优质新品种的选用

好的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等优点,新品种对产量的贡献率约占总增产因素的1/3。在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前后,丹东市推广以丹玉6为主栽玉米品种,单产约400 kg/667 m2,栽植密度由过去的2 500

株/667 m2提高到2 800株/667 m2,增产100

kg/667 m2。20世纪80年代中期玉米主栽品种为丹玉13、沈单7,一般单产为500 kg/667 m2,密度提高为

3 000株/667 m2,单产又提高100 kg/667 m2。2000年后开始推广沈单16、丹玉39,单产为600~650

kg/667 m2,种植密度仍为3 000株/667 m2。2004年开始推广郑单958等种植密度为4 000株/667 m2的密植品种,单产可达700 kg/667 m2以上。

1.5 化肥施用方法的改进

施用化肥对玉米增产的贡献率约占40%。土地承包前玉米施肥以农家肥为主,辅助追施少量碳酸氢铵;随着我国化肥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资市场的开放,化肥由过去的紧俏商品变成大宗商品。由于农民对玉米高产的追求,化肥的施用量逐年增加,施用方法也得以改进。过去用复合肥作口肥,尿素用于追肥,氮肥的利用率只有30%,生育后期玉米常发生早衰。近几年使用深施播种机和配方施肥,氮肥利用率高达60%,氮磷钾的按需配制使玉米生育后期减少了早衰,提高了产量、品质及抗性。

1.6 病虫害的科学防治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草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虫害。玉米病害主要通过培育抗病品种和化学药剂来防治;草害主要应用化学除草剂,这对玉米生产起到革命性进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虫害主要是金针虫、玉米螟、粘虫为害,可通过包衣、投颗粒剂等措施来有效防治。

2 玉米生产面临的问题

2.1 土壤质地变差

玉米田土壤有机质严重下降,土壤盐渍化。自土地承包以来,农民种地基本不施农肥、只施化肥,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板结,降低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使得玉米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降低。土壤有机质下降是春季播种不易出苗、秋季玉米早衰严重、造成大面积减产的主要原因。

2.2 农田基本设施严重毁坏

自土地承包以来,农村几乎从没有进行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更为严重的是以前的农田基础设施多数被毁坏。一些排水沟渠被填堵后推平种地,当雨季到来时,积水无法排除形成内涝,造成玉米减产。

2.3 种植零散规模小

土地承包到户,农民经营的土地面积小,玉米种植很难形成集约化管理,一般农户土地少则三五亩、多则十几亩,有时还分成几块地,大大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作用的发挥,经济效益差,农民很难致富。

2.4 劳动力老龄化严重

农村的中青年劳动力基本外出去城里打工,从事种地的农民多为50~60岁的老人,他们传统观念强,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差,习惯于老办法种地。目前的农村,农业生产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2.5 秸秆对环境的污染

农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做饭和取暖大部分使用煤和液化气,秋季大量的玉米秸秆被遗弃在地里,春季整地焚烧秸秆造成环境污染,经常发生火灾,同时还使秸秆中的碳、氮、磷、钾等营养素损失。

3 玉米生产发展对策

3.1 实行秸秆深耕深翻还田

对于秸秆焚烧,丹东市根据国家、辽宁省的相关文件制定并颁布了《丹东市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面对土壤有机质下降、犁底层变厚、耕层变浅及秸秆对环境的污染,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提供补贴资金,组织农户秋季将秸秆先用灭茬机灭茬,再用大型农机具深翻,将秸秆翻入土壤深层还田,这样既打破了犁底层,又解决了秸秆污染问题,秸秆腐烂后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提供大量营养元素,培养地力,一举多得。

3.2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采取有效组织和措施,尽快将原有的农田排涝沟渠恢复,减少耕地内涝,增强抗灾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通过政府出台政策补贴,将农户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农机大户手中,使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减少假种子、假化肥的危害。这样也有利于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杨红旗,路凤银,郝仰坤,等.中国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6):368-373.

[2] 杨建涛.科学施肥實现春玉米增产增收[J].农业与技术,2011(2):33-34.

[2] 冯国明.玉米机械化播种省种节本增产增收[J].农村科学实验,2014(4):10-11.

猜你喜欢
增产增收因素玉米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福建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浅析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殖技术
梨树县发展农业机械化凸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