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1例报告

2017-04-22 19:13林仁生刘学员
医学信息 2017年7期
关键词:脂肪性病史酒精性

林仁生+刘学员

摘要: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识。方法 对1例32岁女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该疾病的文献分析。结果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可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确诊需结合病史,实验室及影像学等检查。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率逐渐升高,且有低龄化倾向,应充分认识该病,早期发现及积极治疗。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硬化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2岁,因“呕血1次”于2014年01月08日入院。患者于2014年1月6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呕血,呕血量约400 ml,非喷射状,夹有血凝块,伴有头晕、乏力而入院治疗。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遗传、肝炎病史,无饮酒、药物滥用病史,无血吸虫疫区及疫水接触史,平时进食量大,体力活动少。入院查体:体温36.6℃,呼吸18次/min,脉搏 102次/min,血压95/60 mmHg,身高159 cm,体重 85 kg,腰围90 cm,体重指数为33.6。一般情况差,腹型肥胖,贫血面容,无肝掌及蜘蛛痣。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脏肋下未及,脾脏肋下3 cm可触及,质韧,无触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血常规 白细胞1.15×109/L ,红细胞2.35×1012/L,血红蛋白 64 g/L,血小板30×109/L。凝血四项未见异常。肝功能:总胆红素 36.3 μmol/L、直接胆红素 21.7 μmol/L、谷丙转氨酶 61 U/L 、总蛋白 55.3 g/L。 血清乙肝标记物阴性,甲肝、丙肝、戊肝、庚肝病毒抗体检测均阴性。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心磷脂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阴性,抗双链DNA抗体定量测定正常。胃镜见食管静脉曲张(重度)并出血。腹部彩超示:肝脏形态规则,大小正常,包膜完整,实质回声稍粗,门静脉主干内径约1.4 cm。皮厚约5.8 cm,长约18.1 cm,肋下约3.3 cm,内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脾静脉内径约1.4cm。印象:①肝实质回声粗密;②门静脉内径增宽;③脾肿大 脾门静脉内径增宽。肝脏CT平扫示:肝脏形态大小正常,各叶比例匀称,肝裂不宽,肝脏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脾脏增大,脾厚6 cm,上下径15 cm。临床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于1月14日行肝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示:肝组织切片见中-重度碎片状坏死,伴较大范围的桥接坏死,可见不典型的假小叶形成和灶性肝细胞脂肪变性,免疫组化:Vim(+)、HBsAg(-)、HBcAg(-),符合中-重度慢性肝炎伴结节性肝硬化及肝细胞脂肪变性。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结合患者肥胖及BMI高的表现,确定诊断为: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②食道静脉曲张(重度)并出血;③脾功能亢进。入院后予禁食,抑制胃酸分泌及持续静脉内泵入生长抑素,静脉营养支持等治疗,为了预防出血,反复输机采血小板,但血小板无提升,于1月27日在介入下行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并行肝动脉造影提示肝动脉血管走形、分布正常,门静脉造影检查示门静脉扩张。术后第6 d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3.79×109/L,HGB 80 g/L,血小板128×109/L。患者经治疗好转后出院。

2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以及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与其发病关系密切。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肪高热量的膳食结构、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和2型糖尿病)[1-2]。据统计,中国近有3亿的肥胖者,其中约1.2亿为非酒精性脂肪肝。上海、广州和我国香港等地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约15%。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增长迅速且低龄化发病倾向,儿童青少年的肥胖已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儿童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约为2.6%~9.6%,而在肥胖儿童中可高达38~53%[4]。张晓等对上海地区青少年健康调查,其肥胖率从2011年的3.9%,上升至2007年的的8.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从2001年的4.8%,上升至2009年的7.0%[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性症状,高达15%~20%患者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本病例中患者为青年女性患者,在病程中无主诉不适,肥胖病史长达10余年,入院时体重指数达33,患者中无肝病病史,肝炎血清标记物及相关抗体检测均阴性,无长期大量饮酒史,自身免疫抗体检查均正常,肝穿刺活检结果为肝硬化,综合后可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患者因出现消化道出血而第一次就诊,但已发展至肝硬化,已无法逆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的治疗与其他病因的肝硬化基本相同,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肝硬化终末期可行肝移植。

随着肥胖和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且越来越年轻化,预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不容缓。脂肪性肝病如能及早发现、积极治疗多可恢复。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包括限制热卡维持理想体重,低糖低脂的平衡饮食,至少活动30~60 min/d,戒烟,低脂肪饮食等,对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应该定期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或脂肪肝倾向时及时干预,避免肝脏的进一步病变。

参考文献:

[1]梁国威,徐旭,刘耘,等.北京地区成年人血尿酸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性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1,40(12):66-69.

[2]杨强,谢慧臣,潘庆华,等.自拟揉肝消脂煎治疗非酒精性肝炎的疗效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1):142-146.

[3]蒋奕,秦波.细胞因子在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7,2(27):115-117.

[4]蒋树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和自然史[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4):2025-2027.

[5]张晓敏,万燕萍.不同时期上海市高中生肥胖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比较分析[J].临床儿科雜志,2010,28(9):823-826.编辑/李桦

猜你喜欢
脂肪性病史酒精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通过规范化培训提高住院医师病史采集能力的对照研究
GW7647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
piRNA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清肝二十七味丸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大黄蛰虫丸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医生未准确书写病史 该当何责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