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震宁 “一带一路”下的跨文化传播

2017-04-22 13:29华南
中华儿女 2017年6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人才

华南

文化“走出去”,首先是内容问题,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向世界讲“中国故事”的本领。

“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深远的意义,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新形势下,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事业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古老的丝路文化正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聂震宁深有体会,并接受专访,针对“一带一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现状,给出自己的见解。

聂震宁认为,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跟中国的交流有历史渊源,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比欧美更准确,更接近我们的实际。相比欧美国家,深入这些国家相对来说更容易。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及国际化交流的推动,各国对于中国文化接受度的提高更是有目共睹。

“文化‘走出去,首先是内容问题,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向世界讲‘中国故事的本领。”聂震宁谈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代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然而,历史上精华与糟粕杂处,现实中成果与矛盾并存,我们究竟应该拿些什么内容到世界上去,让别国的受众来认识、理解、接受我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历史地理的丰富资源,中国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中国当代社会的科学发展,中华民族的和谐主张,还有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这些都是国际社会当前比较感兴趣的,倘若能有效传播,将有利于改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

同时,文化“走出去”还有一个如何走的问题。“一带一路”以经济发展为主要抓手,但文化可以作为支撑在“一带一路”上发挥作用。我国在出版领域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已有较好合作,而且数量也在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比如,新加坡、越南、印度等,我国在这些地方都设有华文书店,在图书版权上也有合作,甚至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等的华文教材进到了某些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

对此,聂震宁的感受是:“万事开头难,在有和没有时,先有;多和少,可能一开始少,慢慢就多了。文化本身就是通过叠加,不断加深印象的过程。同时,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文化‘走出去跟经济发展相互配套,经济作为先导,文化作为支撑。但同时,‘一带一路是长期的国家战略,文化‘走出去也要有持续性,不能满足于一场演出、一部电影的成效,而是要经历潜移默化、静水流深的过程,要立足于长远坚持做。”聂震宁也认为,“一带一路”在文化“走出去”的具体措施方面还要做出更多更细致的安排。

2015年在中国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强调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身为资深出版家,聂震宁也同时看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而在跨文化传播中,翻译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凸显。“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细胞”,对此,就需要发挥学校人文历史语言的优势,加快培养熟悉“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历史的人才,要特别注重培养一些小语种的语言人才,注意引进各个方面语种的人才,这样才能贴近当地生活和受众。这是以后真正走出去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 王碧清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