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床数据的脑梗死中医药使用规律分析

2017-04-22 14:55涂婷
医学信息 2017年9期
关键词:聚类分析脑梗死中药

涂婷

摘要:目的 了解脑梗死治疗过程中中药的用药规律,为提高临床中医药治疗效果,保障中药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1015年99例脑梗死患者中药用药信息,运用Excel建立现代脑梗死用药数据表,采用频数分析方法探寻高频中药和中药种类,并用聚类分析方法探寻关系密切的药物组成的药对和聚类方,总结脑梗死的用药规律。结果 99例病例,共使用213味中药,用药总频数为1790 次,药物频数在5次以上的药物共有71味,总频率为89.5%。在常用药物涉及15类药物。对使用频数在20次以上的24味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出5个聚类组和8个药对。结论 平肝息风,清热养阴,益气活血通络,通腑泄热,燥湿化痰是现代医家治疗中风病的常用治疗方法。

关键词:脑梗死;中药;用药频率;聚类分析

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病,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近年来更有高发的趋势[1]。本病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该病的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严重的头晕头痛、半身不遂、耳鸣甚至昏迷等,因患者体质的区别在临床表现上有较大区别[2]。在脑梗死的治疗过程,临床西医治疗的同时,常伴随中医药的使用。因此,了解脑梗死治疗中临床中医药的使用情况对防治该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采用挖掘技术分析脑梗死的用药情况,为临床医生研究疾病用药规律提供参考,并通过这些结果的分析,以及回溯查询,能够从整体上梳理出中药处方治疗脑梗死的用药规律,为认识疾病,更新知识,制定疾病的临床指南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为脑梗死的科学研究提供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6年1月脑病科(神经内科)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病例99例。

1.2方法

1.2.1纳入标准 ①出院主要诊断为“脑梗死”;②住院期间有使用中药汤剂。

1.2.2排除标准 ①短暂性缺血发作;②资料填写不全、无法补充导致无法进行数据分析的患者。

1.3数据采集 收集病例中处方信息,用excel建立数据表。

1.4规范药名 参考高等院校第七版教材《中药学》对收集的药名进行更正,保证其规范统一[3]。所有别名及俗名,包括加工炮制后的药名,都统一规范使用正规通用名。

1.5统计分析 采用MATLAB及SPSS软件,分别对中药复方制剂的治法、种类、频数以及配伍使用情况进行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

2 结果

2.1药物频数分析结果 使用MATLAB软件,对99个病例中收集的213味药物进行频数统计,计算得出总使用频数为1790次。其中使用频率不低于20次的药物有24味,用药占总频次的63.2%;使用频率不低于10次的药物有46味,用药占总频次的80.8%[4-6]。由数据可见,用药相对集中。见表1。

2.2药类频数分析结果 有71味药物使用频次在5次以上,用药总频数为1602次,总频率为89.5%。将71味药物依功效按照《中药学》分类,归类后得出15类药物,见表2。

2.3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使用频数在20 次以上的24味药物总频数1131次,占据总用药数目的63.2%,选用此24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用Excel表格建立高频药物数据库,将各病例中出现的药物记为“1”,未出现的药物记为“0”[7-8],应用SPSS 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5 个聚类组(以C1-C5标记),8个聚类药对(以P1-P8标记),见表3。另外得到16 个常用药对,见表4。

3 分析与讨论

3.1常用药物频数和药类频数分析 通过统计结果显示:常用药物为川芎、红花、甘草、当归、石菖蒲、茯苓等,使用靠前的药物有甘草、川芎、茯苓、桃仁、红花、当归、陈皮白芍半夏、石菖蒲、枳实、牛膝,以上药物的使用频次均为40次以上。通过药类频数分析常用药类为活血化瘀药、补益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等。前三类药物分别为活血化瘀药、补益药及化痰止咳平喘药。

3.2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通过对药物聚类分析得出关系密切的药物组成的5个聚类组方,聚类方1(C1)方中赤芍、黄芩等药物清热泻火,加入熟地、白术、黄芪以补气养阴生津,故此聚类方的治疗原则为清热泻火养阴;C2方中天麻、地龙均为平肝息风药,主要功效为平肝潜阳、息风止痉;牛膝、桑寄生、白芍虽然这三位药物的分类不同,但都同时具有补益肝肾的作用,并且牛膝可活血通络,因此该聚类方共达滋阴潜阳、息風通络之治疗大法,是最常用的配伍之一;C3主方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法为益气活血通络;C4方以通腑泄热化痰为配伍原则;C5主方为二陈汤加减,治法为燥湿化痰。

3.3药对聚类分析 通过聚类分析得到8个常用药对,包括益气活血通络、清热养阴、平肝潜阳、息风止痉、燥湿化痰等治法,可见现代中风病治疗的多样性,同时反映中风病发病的复杂性。在中医临证实践中,药对是较为固定的药物配伍形式,是药物配伍的最小单位,在中药配伍中具有重要地位[9]。经聚类分析得出8 对常用药对。

以活血为主的药对主要有药对P1(赤芍-红花)、P3(当归-黄芪)、P4(牛膝-生地黄)。药对P1赤芍配红花,两药均有活血散瘀的作用,主要用于血热导致的气滞血瘀之证;药对P3当归配黄芪 ,当归补血活血,黄芪补脾肺之气,为补气要药,吴鹤皋云:“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10],故两药合用共达补气生血之效;药对P4 牛膝配生地黄,两药分别为补益肝肾药与清热养阴药,二者配伍主治肝肾亏虚[11]。

药对P2(半夏-枳实)、P5(竹茹-陈皮)、P8(石菖蒲-胆南星)皆为化痰理气开窍之品。首先P2中半夏配枳实,实为相须为用燥湿化痰,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药对P5 竹茹配陈皮,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两者合用亦可行气化痰[12];药对P8石菖蒲配胆南星,石菖蒲辛温,开窍宁神、化湿和胃,胆南星苦凉,清热化痰、息风止痉,二者合用可增强化痰开窍的作用,用于中风痰热蒙蔽清窍之证[13]。

药对P6是补益药中的常用药对,白术配人参,白术补气健脾,人参大补元气,两药合用有补气健脾之效,常用于脾气虚弱的患者[14-15]。

药对P7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通络止痛的常用药对,天麻配地龙,两药均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

4 存在的的问题

在病例收集中发现存在中医药病历临床处方书写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方面的问题,具体体现在:①处方名的遗漏:病历中常常只见处方,不见方名,或者方名与处方不一致,如方名写的补阳还五汤,实为天麻钩藤饮; ②药名的不规范:比如如麦冬,又叫麦门冬;这个问题的产生来源于中药史的发展变革,随着朝代更迭及各家各派发展,同一药不同名的情况多有发生[16];③病历中使用药物有的使用炮制名。比如黄芪,常加上炮制名则成炙黄芪。

希望临床提高中医药临床病历相关信息的标准规范化要求,拟为提高中医药数据的分析挖掘质量,提高中医药治疗效果提供更真实准确的数据。

参考文献:

[1]王林英.古代中风医案用药规律初探[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4-6.

[2]谢华编.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3]李心机.伤寒论通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吕志杰.金匮要略注释[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

[5]陈文霖.浅论中风的急性期辩证分型[C].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497.

[6]岳丹.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规律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11-13.

[7]《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临床检验报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7-59.

[8]《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科研协作组.《中风病证候断标准》的临床验证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6):41

[9]周仲瑛.中风刍议[J].天津中医药,2005,4(2):92-97.

[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64-66.

[11]黄如训,郭玉璞.2000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J].现代实用医学,2003,15(9):592-594.

[12]李曉,李金成,苏业军,等.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9):54-55.

[13]谢乐军,黄富强.半夏白术天麻汤随证加减治疗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8).

[14]罗新,董学敏,刘志宏,等.钩藤天麻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火痰瘀互结证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5,30(7):1047-1049.

[15]赵宁,郑光,谭勇,等.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分析中成药和西药治疗脑梗死的基本用药规律[J].中医杂志,2012,53(6):513-515.

[16]周鲁,张庆,宋航,等.治疗中风的复方用药规律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7,37(1):8-9.

编辑/成森

猜你喜欢
聚类分析脑梗死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并发痴呆7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