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内科治疗临床分析

2017-04-24 11:27杨震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6期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内科临床疗效

杨震

【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消化内科临床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按照双盲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3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 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普瑞酮,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幽门螺杆菌(Hp)转阴率以及治疗后的疾病复发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5%, 研究组治疗后Hp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研究组复发率为2.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79%,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上, 替普瑞酮的应用, 可有效促进临床疗效和Hp转阴率的提升, 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内科;替普瑞酮;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6.065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消化内科常见疾病, 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腹痛、恶心、食欲不振等[1]。慢性萎缩性胃炎易复发, 同时也是胃癌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2]。本次研究在临床常规西药的基础上加用替普瑞酮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凌海市结核防治所2013年1月~2015年

12月治疗的7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萎縮性胃炎疾病的诊断标准, 排除患有其他严重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药物过敏者和意识障碍者。所有患者均是自愿参加本次研究。76例患者中, 男41例, 女35例, 年龄49~76岁, 平均年龄(61.2±5.3)岁, 其中, 肠上皮增生重度患者8例, 中度患者38例, 轻度患者30例;腺体萎缩重度患者7例, 中度患者37例, 轻度患者32例。将76例患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38例。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以患者的Hp感染程度为参照, 采用三联抗菌疗法对患者进行为期1周的治疗, 若患者存在反酸症状, 则可给予患者口服奥美拉唑(修正药业集团长春高新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3484), 20 mg/次,

1次/d, 睡前服用;若患者出现嗳气、腹胀症状, 则可再给予患者口服多潘立酮(江西汇仁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1268), 10 mg/次, 3次/d, 于餐前30 min服药。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再加用替普瑞酮(卫材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93656), 50 mg/次, 3次/d, 于餐后30 min内服用。

1. 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恶心、腹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均消失, 食欲恢复正常;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中, 有2~3项消失;有效:恶心、腹部疼痛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存在加重情况。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Hp:对患者进行尿素酶试验和病理学检查, 检查结果均显示呈阴性。治疗后,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半年的电话随访, 了解两组患者的疾病复发情况, 并进行对比分析。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治愈18例(47.37%), 显效11例(28.95%), 有效7例(18.42%), 无效2例(5.26%), 总有效率94.74%(36/38)。对照组:治愈12例(31.58%), 显效9例(23.68%), 有效9例(23.68%), 无效8例(21.05%), 总有效率78.95%(30/38)。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55, P<0.05)。

2. 2 两组患者的Hp转阴率以及复发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中, 有35例患者Hp转阴, 转阴率为92.11%, 治疗后半年未出现1例疾病复发患者, 复发率为2.63%;对照组患者中, 有27例患者Hp转阴, 转阴率为71.05%, 治疗后半年出现6例疾病复发患者, 复发率为15.79%。研究组患者Hp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后, 需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 否则, 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会发展成为胃癌, 危及患者的生命[3-5]。

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时, 需注意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为幽门螺杆菌, 因此需首先进行Hp的彻底清洗, 以有效降低胃炎对患者机体的损害[6-8]。幽门螺杆菌致病的原因:①幽门螺杆菌可产生细胞毒、空泡毒素等多种能够损伤胃黏膜的蛋白物质, 并诱发自身免疫性反应, 致使炎症的发生[9-11];②幽门螺杆菌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刺激, 引发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 促使免疫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等, 进而导致继发性炎性反应, 损伤胃黏膜;③幽门螺杆菌还会自发生成和分泌脂多糖、溶血菌素以及多种酶, 均会不同程度的损伤胃黏膜, 致使患者出现炎性反应[12-15]。

本次研究中, 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普瑞酮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治疗, 由上述结果可知, 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78.95%)(P<0.05), 表明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上, 替普瑞酮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临床疗效的提升。同时, 研究组患者的Hp转阴率(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71.05%), 复发率(2.63%)明显低于对照组(15.7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替普瑞酮还能够有效促进Hp转阴, 降低疾病复发率, Hp转阴后, 由幽门螺杆菌导致的炎性反应也会减弱, 更利于患者的康复。替普瑞酮可发挥出广谱抗溃疡的功效, 有效抑制溃疡。同时, 替普瑞酮还能够有效促进胃黏膜的高分子糖蛋白的合成, 加强胃黏膜防御能力, 使磷脂质浓度和黏膜血流量提升, 改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上, 可联合应用替普瑞酮, 促进临床疗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天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临床治疗体会.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4, 8(7): 125-126.

[2] 刘俊杰, 张红燕, 张凤梅, 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消化内科临床治疗体会.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13):165-166.

[3] 瞿萍.开胸顺气胶囊联合阿莫西林等治疗胃炎60例.中国药业, 2012, 21(20):96.

[4] 张根长.硫糖铝联用黄连素治疗慢性顽固性胃炎94例.中国药业, 2012, 21(8):85-86.

[5] 侯翠敏.生长抑素治疗老年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大出血患者的疗效评价.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13):97-98.

[6] 叶富. 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内科治疗临床分析. 健康必读旬刊, 2013, 12(12):158-159.

[7] 吴改玲, 蓝宇, 丁宜, 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调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 13(11):1362-1364.

[8] 吴建福.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科治疗临床分析. 医学信息, 2013(25):506.

[9] 朱家芹.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医学与社会, 2015(B5):127.

[10] 黄曼玲, 孙圣斌, 徐丹, 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镜下的不同胃炎及病理之間的关系. 实用医学杂志, 2014(14):2245-2247.

[11] 林怡, 章爱梅, 曲美婷.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病理学关系. 医药卫生:引文版, 2015(9):248.

[12] 王伟. 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 4(9):163-164.

[13] 林根友, 谢海萍.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10):2400-2402.

[14] 唐晓辉.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 医药, 2015(9):268-269.

[15] 张佑红.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研究. 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10):1341-1342.

[收稿日期:2016-12-30]

猜你喜欢
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内科临床疗效
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消化内科急性腹痛患者98例临床治疗分析
胃肠镜在消化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消化内科急性腹痛患者128例临床诊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