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精心传承和发展创新传统文化的精髓访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教授孙树仁

2017-04-25 10:54孙玉琴
中国民政 2017年7期
关键词:节地精髓生命

专访

应精心传承和发展创新传统文化的精髓访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教授孙树仁

作为中华民族一个源远流长、内涵丰厚的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包含着丰富的习俗和特定的文化意义。传统的优秀文化如何传承?结合现代社会生活又如何发展创新?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孙树仁。

“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尽哀”的核心思想不能丢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近年来出现了网上祭祀、微信直播代客扫墓等新的墓祭形式。在突破时空限制,给人们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有一些人担心这样的方式“诚意不足”。对此,孙树仁认为,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清明墓祭的形式也在变化。如果难以来到墓前实现“祭之以礼”,也可以心怀敬意采取“遥祭”“网祭”,表达深切缅怀之意。但是,清明墓祭“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尽哀”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不能丢,而且要得到不断的弘扬与发展。

孙树仁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无论是墓祭者在墓前的祭扫,还是采用现代化的即时通讯方式,重在充分表达对先人缅怀的真情实感。从俭祭祀、移风易俗、绿色殡葬、文明祭扫,既是社会新风尚也合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我们应该细心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现代社会生活精心传承和发展创新,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节地生态葬”与传统文化的“入土为安”、“叶落归根”一脉相承

孙树仁对记者说,节地生态葬是对“入土为安”“叶落归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对“根”与“土”有了更深的理解,就能理解节地生态葬的殡葬改革。

孙树仁认为,从生命文化的视阈理解,生命有生物性生命与精神性生命之分,落叶归根的“根”是指人的精神性生命,落叶归根的“叶”是指人的生物性生命。落叶归根就是生命之“叶”,要落根于生命的文化与精神上来。

孙树仁称,节地生态葬与传统殡葬文化的“入土为安”,都是源于对“土地”的信仰、眷恋与尊重,在理解“土”的问题上并不矛盾。“入土为安”的习俗与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土地的尊重,逝者去世后要回到大地的怀抱;二是寄托了对先人回归自然的愿望。我们今天殡葬改革倡导的“节地生态葬”依然是入土,依然在强调生态安葬,依然是让逝者入土为安,满足实现回归自然愿望,只不过是更加珍惜土地资源,少用点土地,留给子孙们生存生活和繁衍后代。因此,传统文化的“入土为安”“叶落归根”与今天殡葬改革的“节地生态葬”是一脉相承的。

链接

根据民政部清明节工作办公室对全国150个清明节祭扫观察点数据统计,今年清明节三天小长假期间,全国150个清明节祭扫观察点共接待祭扫群众1455.9万人次,疏导车辆227.1万辆,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8.8%和31%,节日期间共有10万余人次参与服务保障工作。各地认真做好殡仪馆、公墓等殡葬服务机构祭扫安全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全国未发生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

猜你喜欢
节地精髓生命
发挥节地技术模式在用地管理中的先导引领作用推进实现“三个转化”
推广节地典型经验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第三批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解读
藏在静宁“三宝”里的美食精髓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措施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缝补Boro items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用国学精髓为企业家“洗心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