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差异

2017-04-25 16:35辛万潮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文教学

辛万潮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因生活环境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从而存在着很大的心理差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研究不同学生的心理状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既注重智力因素的发展,也应注重非认知因素所起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少数民族 语文教学 心理差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整体,是智力活动和非认知活动的辨证统一。语文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全部心理活动即智力与非认知因素的基础上,只有当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都积极参加到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中应更加注意学生的心理差异,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一、心理差异在学生学习中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非认知因素时刻在起作用,他们的心理差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的十分明显。良好的学习动机、强烈而浓厚的求知兴趣、飽满的学习情绪、坚强的学习意志,常常能促进学生顽强刻苦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学习中获得不断地发展和提高。相反,如果不注意学生的心理差异,会使学生的智力因素正常发展受到阻碍。有的学生虽然智力一般,但学习刻苦勤奋、努力钻研、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学习成绩优秀。所以,在环境、教育条件和智力水平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充分注意学生的心理差异,充分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强调并积极调动学生的内驱力,特别是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少数民族学生的现状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2个回族自治州之一,自然条件十分艰苦,生活着220多万各族群众。在全州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有很大比例,由于民信仰不同,生活习俗、文化背景也有差异。而他们兴趣广泛,正处在渴求知识和个性成长期;他们个性鲜明,因他们生长在特定的民族环境中。风俗习惯对学生影响较大,自我封闭意识的特点又很突出,方言色彩浓厚,部分学生对字、词及声韵母辨别能力较差,尤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没有摆脱传统习俗的影响。如何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心理差异,因材施教,是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师深思与探讨的问题。

三、基于心理差异的教学措施

在心理差异存在而又必须面对,在语文教学中,既发展学生智力,又提高教学效果,应从什么地方着手,我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从培养智力的五个组成因素入手。

l.培养观察力

对于不同民族的小学生来说,培养观察力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发展智力、激发求知欲、开拓视野及积累知识均有直接作用。老师在语文课上,要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例如观察要有顺序,可以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中间到两边或两边到中间,要善于比较,从中找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解读《乌鸦喝水》一课的三幅插图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从乌鸦的眼睛、翅膀的变化这些容易忽略的细节,来观察乌鸦的心情的变化,这是很难得的。

2.培养想象力

想象力也是构成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需要借助想象,在头脑中再现作品中描绘的情景,才能理解意境。作文时展开想象,可以使写作思想更加开阔、形象、生动、具体。想象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没有直接写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的心理活动,而是以“我”当时的心理活动反衬邱少云崇高的思想境界。如果启发学生以课文为依据,想象邱少云当时的心理活动,就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并且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培养逻辑思维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好教材。如《惊弓之鸟》、《黄河象》、《蛇与庄稼》、《伟大的友谊》等。培养创造思维的课文如《小交通员》、《司马光砸缸》、《锯是怎样发明的》等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至于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培养,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注意发挥非认知因素的作用。

1.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导

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差异比较大,学习动机不尽相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它是推动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兴趣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兴趣是教师精心培养的结果。让不同民族、不同心理的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功的体验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了成功,就会对学习产生莫大的兴趣。比如学生学习写作,如果作文被老师作为范文朗读,学生会立即表现出喜悦、兴奋之情,从而提高写作热情。相反学习中总得不到成功的体验,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递减甚至消失。

2.情感是学好语文的内驱力

据心理学家研究,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状况,能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形象丰富,记忆力增强,而消沉、悲观、忧郁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则会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质量。小学生的特点是情绪强烈,但又不稳定易受干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管运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应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忽视学习中的情感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兴趣盎然地参加学习,并且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

3.意志是学好语文的保证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语文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以教材中的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教育。比如《登山》一课描写革命领袖列宁登山去看日出,他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来回两次都坚持走一条靠近深渊的危险的小道。课文中的人物对学生有着激励作用,教师应充分运用课文中的这些人物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各种困难的具体事例,教育学生明白从小锻炼坚韧不拔意志的重要意义。

据以上分析说明,在少数民族地区,每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差异,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既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又注意他们的非认识因素的培养,因材施教,这既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也是每个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语文教学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论少数民族环境权保护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