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蓝领”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17-04-25 12:56喻念念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蓝领高素质

喻念念

摘要:“蓝领”人才是我国人力资源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全面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新时期,在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加强高素质“蓝领”人才培养工作。所以,在打造高素质“蓝领”队伍重要性的基础上,对“蓝领”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进行适当的分析,以为高素质“蓝领”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

关键词:高素质;“蓝领”;人才培养机制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国家社会建设中,“蓝领”人才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国家也加强了对高素质“蓝领”人才的培养,希望能够以“蓝领”人才资源为国家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但是,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当前我国“蓝领”人才队伍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实际建设效果产生了相应的不良影响。所以,新时期要想真正发挥出“蓝领”人才队伍在支持国家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完善,为“蓝领”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

一、新时期打造高素质“蓝领”人才队伍的重要性

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对“蓝领”人才队伍提出了较高要求,打造高素质“蓝领”人才队伍的紧迫性逐渐表现出来,高素质“蓝领”人才培养工作也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综合分析,新时期打造高素质“蓝领”队伍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需要高素质“蓝领”人才的支持。从十六大开始,我国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到当今社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趋势逐渐加强,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强化。在这一宏观背景下,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需要高素质“蓝领”人才作为支撑。其次,对企业技术构成进行调整需要大量高素质“蓝领”人才的支持。为适应我国工业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对整体技术结构进行改革和创新,调整技术工人在企业中所占比例,争取逐步提升到发达国家水平。从这一点上看,企业技术结构的调整需要大量高素质“蓝领”人才的支持,只有具备一定的高素质“蓝领”人才储备,企业技术构成模式的调整才能够顺利推进。最后,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以高素质“蓝领”人才作为后盾。从企业生产角度进行分析,不论是企业管理层制定高层次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探索新产品的研发,实质上都需要最终形成产品,打入市场,进而以高质量的产品获得市场的认同。这一工作离不开一线技术工人的支持,可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就需要获得高素质“蓝领”人才的支持,以高素质“蓝领”人才作为发展后盾,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新时期打造高素质“蓝领”人才队伍势在必行,需要政府、人才培养机构以及企业共同作出相应的努力。

二、高素质“蓝领”人才发展的影响因素

在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中,虽然企业领导者已经初步认识到“蓝领”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但是企业中仍然存在高级技工比例较低的情况,高素质“蓝领”人才的培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培养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素质技工人才的培养需要漫长的过程

结合企业中“蓝领”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一个青年员工从学徒到发展成为成熟的专业技师一般需要15-20年的时间,而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也需要3年才能够获得职业工程师的职称,高级技工的培养难度相对较大,高级技工在企业技工人才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同时,受到技工考核方式的影响,大部分技工为了评职称,在工作中不对自身工作进行努力钻研,反而将工作重点放置到拿文凭方面,希望能够直接脱离“蓝领”阶层迈向白领阶层,获得更高的社会待遇,这也对“蓝领”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企业中高素质“蓝领”人才含金量不足

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为技术工人学习技术的兴趣偏低,严重限制了高素质“蓝领”人才的培养。这主要是在前期经济转轨过程中,企业自身利益分配机制没有得到完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中技术工人的含金量不足。同时,从企业外部进行分析,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金融、服务等行业成为热门行业,制造业成为冷门行业,技术工人对技术的学习存在错误的认识,也没有对自身工作地位做出准确的判断,甚至造成部分工人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不足,极大局限了企业中技术工人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开展。

(三)国家和企业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

近几年,我国教育部门虽然已经认识到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并且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索,但是由于技术工人的培训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作为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在前期教育培训过程中高素质“蓝领”人才的培养效果相对较差,而技术人才在进入企业后,企业自身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技能培训基地相对较少,系统的技能培训缺乏,采用的技能培训方式也相对落后,极大限制了技能培训工作的优化开展,不利于高素质“蓝领”人才的培养。

三、新时期建立健全高素质“蓝领”人才培养机制的措施

新时期在国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想打造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良好职业道德、专业技术知识的高素质“蓝领”人才队伍,应该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一)技能比武,选拔优秀人才

首先,应该积极开展技能竞赛,为广大基层职工群体争取晋升技能等级的机会,实現对优秀技能型人才的选拔。同时,要积极组织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和企业内部的职工技能竞赛活动,及时发现优秀的技术型职工,加强对这部分职工的重视,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证。

其次,结合当前国家生态社会建设需求,开展技术改革竞赛,保证高素质“蓝领”人才的培养能够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目标相适应。同时,借助技改竞赛活动,逐步增强企业职工的创新艺术和技术攻关能力,将技术人才培养成为创新潜力大、创新活力强的高素质“蓝领”人才。

(二)加强技能培训,培育高素质技术人才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和企业转型的升级发展要求,在充分了解各行业、企业对高素质“蓝领”人才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建设相应的职业培训基地,并构建多层次立体培训体系,在培养“蓝领”人才的过程中构建校企合作工作模式,真正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在职培训的有效对接,保证技术人员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得到良好的培养。

首先,积极构建职业培训基地。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发展需求,在整合地区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针对“蓝领”人才的培养建设相应的职业培训基地,对职业培训工作条件进行逐步完善,并及时结合市场需求对培训理念和培训方式进行合理更新,保证职业培训基地的作用可以得到全面发挥,为职工整体素质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其次,积极构建职业培训工作体系,并且在培训工作中结合各地区职业培训规划合理组织岗位培训、技术交流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让受训者能够在带头人的帮助下逐步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将受训者培养成为高素质“蓝领”人才奠定基础。

最后,对职业培训工作的内涵进行适当的延伸,联合党校和上级部门的工作指导意见,积极组织开展职工培训活动,并且为了保证职工培训工作内涵,可以联合各地区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和职工学校等开展文化教育工作,对“蓝领”人才的综合素质加以培养。

(三)制定激励政策,有效激励人才

针对“蓝领”人才教育培训需求,在开展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联合构建职工竞赛激励工作制度,探索更为先进的评创工作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员工潜力,让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为岗位工作质量的提升和企业的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句。

首先,可以建立完善的劳动竞赛激励制度,积极开展竞赛活动,并对竞赛活动中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激励,有效调动员工提升自身工作技能、参与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员工职业技术水平。

其次,对先进典型评创机制进行合理完善,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在行业、企业中评选出一批杰出职工、十佳先锋等先进典型,进而充分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在职工群体中形成争先进的浓郁工作氛围,促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全面调动。

(四)引进先进文化,加强人才塑造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在工人文化建设方面的要求,在工人文化建设过程中深化职工文化内涵,丰富职工精神生活,从而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加强对高素质“蓝领”人才的培育和塑造。具体而言,首先可以以共同的理想凝聚职工群体,增强职工个人理想抱负与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契合性,将职工的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到和谐社会的伟大建设实践工作中;其次,以和谐文化引导职工群体,扎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行业中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保障职工心理和谐;最后,以文化载体活动活跃职工,借助各类型文化活动的开展让职工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受到身心愉悦,陶冶职工情操,有效提升职工的精神境界。这样,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职工群体能够逐渐对自身工作岗位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明确自身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责任,进而产生对企业、行业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在自身工作岗位上贡献一定的力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建设过程中对高素质“蓝领”人才进行培养,建立健全高素质“蓝领”人才培养机制,对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都產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所以政府、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蓝领”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为培养机制的构建和“蓝领”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良好的支持,促使“蓝领”人才培养工作在我国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真正打造出一支高素质“蓝领”人才队伍,为国家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机制蓝领高素质
高素质农民走在振兴乡村的大路上
【陕西】旬阳市举办2022年第一期高素质农民乡村振兴培训会
蓝领用工与薪酬激励新动向
2019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摘编)
跨学科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机制研究
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研究
窘境中的高收入蓝领
“高素质”自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