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堆塑罐的装饰特征

2017-04-25 02:31张茂林张一秀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12期
关键词:楼阁辟邪魏晋

张茂林 张一秀

堆塑罐(瓶)是指以罐或瓶为载体,在其颈、肩、腹等部位堆塑鸟兽、人物、角、管、罐等内容的一类明器,发现于汉代至明代的墓葬、窑址之中。魏晋时期的堆塑罐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两省,安徽、江西和福建省也有少量发现,其中多数为越窑生产。魏晋堆塑罐将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场景、建筑设计以及宗教信仰、风土民俗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精神世界的缩影。

根据出土的资料,魏晋堆塑罐可分为上下两部分(见图1),上下两部分之间由一周凸棱形成一堆塑平台相连。上面部分堆塑人物、鸟兽、双阙楼宇等复杂纹饰,有的还堆塑四小罐,小罐置于楼檐、支柱或熊背上,多数支柱上都贴饰有自下而上飞翔的鸟。下面部分是一个圆口、折沿、溜肩、鼓腹、平底大罐,腹部有素面和贴塑两种形式,有的贴塑佛像、人物、朱雀、辅首衔环等,有的还堆塑刻有铭文的龟趺碑(见图2)。

从已考古发掘出的魏晋堆塑罐上可以看出,其制作的技法主要有拉坯、捏塑、堆塑、贴塑、模制、拍片、镂雕、刻花等。

魏晋堆塑罐明器的大罐、中罐是分别拉坯成型,修坯后,和各个堆塑装饰衔接去痕融为一体,并且多是上下一体无法打开。在很多大罐腹部有镂空的孔洞,有的还在附近贴塑有穿入穿出的爬虫。有学者认为孔洞可能是给死者灵魂留的出入口。不过也可能是工匠们怕大罐密封太过严实,防止炸坯而镂凿的小孔,周围又用贴塑装饰一番。建筑物的楼檐、墙身和堆塑平台等是分别拍片后再粘合在一起的。鸟兽、人物等或模印,或捏塑。飞鸟翅膀和尾部的羽毛、屋檐上瓦片的塑造、人物脸上丰富的表情、头顶帽子的装饰以及衣褶等都运用刻画手法来表现。圭碑和罐腹上的字体以及大罐上的弦纹、波浪纹多为刻画而成。总之,一件堆塑罐明器融合众多设计因素,使用各种制作方法,成为令人叹为观止的工艺珍品。

魏晋堆塑罐最出色之处,在于它的堆塑和纹饰。随着制瓷技术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堆塑装饰用到了陶瓷身上,用来寄托人们的美好理想以及宗教思想。

魏晋堆塑罐上的人物堆贴形象可分为两类(见图3)。一类是佛像、骑兽仙人等和宗教相关的人物形象,另一类是舞乐杂技、守卫僮仆等现实人物形象。

东吴晚期,魏晋堆塑罐上开始出现佛像装饰,一般为模制成型,贴饰于罐体的腹部、堆塑平台上或楼阁处。这些佛像头有螺状肉髻,穿通肩长衣,合掌盘腿坐于莲花座上,身后有背光。除佛像外,骑兽仙人等道教中的形象也常和瑞兽、水生动物贴塑于大罐腹部,并且这些仙人均是汉人面孔。这些佛像和道教的神仙塑于魏晋堆塑罐上,是希望墓主人的灵魂不死,升人极乐世界,羽化登仙。

在堆塑平台上塑有站立、跪坐的舞蹈、奏乐、杂技者的人物形象,是对墓主人生前地位及其享乐生活的再现。在南京邓府山出土的一件魏晋堆塑罐上,塑有一具陶棺,双阙建筑外侧塑有四个伎乐俑,很显然这是送葬的场面。在人物堆塑中还有一些深目高鼻、满嘴胡须的胡人形象,他们大多是跪坐合掌等祷告姿势,有可能是为墓主人的灵魂超度,并保佑家人平安。在大罐腹部也贴塑有持械守卫,他们应是保卫和服侍墓主人的奴仆。魏晋堆塑罐明器上的这些人物形象是和生活以及丧葬习俗密切相关的,为研究古代生活和丧葬习俗提供了生动形象的实物资料。

有一些动物在古人的意识中可升入仙界,同时也有辟邪驱恶的作用。在西汉中期的墓葬中,出土有专门为随葬制作的陶质动物明器,多是豬、狗、羊、鸡等的家禽。魏晋堆塑罐明器上的动物装饰形象更加生动、繁多,所知的动物形象有鸟、熊、虎、猴、鹿、蛇、蜥蜴、猪、狗、鸡、羊、蟹、鱼、龟、凤凰、辟邪、麒麟等等。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中游的,野生的、圈养的……动物形象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动物;另一类是经过古人想象模拟出来的瑞兽。

魏晋堆塑罐上堆塑的小鸟自下而上成群地翱翔于罐口、楼阁建筑旁边,其上的鸟形象则至少为三,多的可达五六十,像极了西晋陆机《太白吟》中描写的“神房集百灵”。我国自古就有鸟崇拜的习俗,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都有鸟形象出现,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扶桑神树也有九只太阳神鸟。因鸟类穿梭于天地之间,在古人眼中它可以上通下达,是沟通上天神灵的使者,也能够为死者升入天界引魂。

众多魏晋堆塑罐中,除鸟形象出现频率最高外,熊形象也频繁出现在器物上。五帝之首的黄帝建都有熊,亦称有熊氏。黄帝后裔楚国君王名号多冠以熊字,楚君后人也多以熊为姓。《山海经》说:“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神人……”可能是因熊具有冬眠春出的习性,人们以为是死亡与再生的循环过程,希望人同样具有自我复苏的能力。《诗经·小雅·斯干》里说到“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熊罴猛憨多力,是力量的象征、勇士的化身嘲。

其他的动物形象或是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或与图腾崇拜有关,或是财富的象征,又或是重要的生活资源、狩猎对象。比如鹤、龟,这是祝愿幸福长寿之意。羊是古代楚、越两族的图腾崇拜。《说文解字》说“羊,祥也”,乃是吉祥之意。鸡被认为与鸟类具有同样“通神”功能,扶桑神树上不仅有神鸟还有天鸡。鱼被作为生殖崇拜的象征,鱼类的多产多子使得古人对此无限向往。鹿被古人视为珍贵的仙兽,麒麟就是鹿演变而来。《说文解字·鹿》部:“凡鹿之属皆从鹿……麒,大牡鹿也。”

还有天禄、辟邪、麒麟、凤凰等其他神兽,它们是古人以生活常见的动物为蓝本,进行取舍、组合、臆造等,使其成为具有美好寓意的神兽形象。天禄、辟邪,狮头、虎豹身、长尾、双翼,独角为天禄,双角为辟邪。《后汉书·灵帝纪》李贤注:“邓州南阳县北有宗资碑,旁有两石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据此,即天禄、辟邪并兽名也。汉有天禄阁,亦因兽以立名。”凤凰也是古人想象的瑞兽,是百鸟之王。《毛传》:“凤,灵鸟,仁瑞也。”它能给人间吉祥,又是人类美德的象征。麒麟,《说文解字》说:“仁兽也。麕身牛尾,一角。”我国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定是祥瑞之兆。

魏晋堆塑罐以动物形象作为堆塑,既有装饰意义,又蕴含美好的寓意,是希望墓主人能够升入天界获得永生,期望家族生活幸福、美满。

魏晋堆塑罐明器上半部分最为常见的形式是以建筑为主要载体,动物、人物形象堆塑于建筑周围。这些建筑墙体有方形、筒形之分,风格也各不相同,大致有四种风格,分别是楼阁式、庄园式、悬山式门楼和壁龛式。第一类楼阁式建筑。堆塑平台上有单层或多层的楼阁建筑。楼阁俯视为正方形,正视好似一个多层的宝塔,楼阁两侧塑有双阙。有的四小罐直接放置于屋檐四角,堆塑形象的种类与其他几类相较而言并不多。第二类是庄园式建筑,多层建筑格式,分为两个部分。上面设院墙一周,四角设有方形角楼,形成一座方形院落;下面是单层或多层楼阁建筑,双阙、动物、人物形象堆塑周围。第三类是悬山式门楼建筑。堆塑平台上中罐的一面或者两面,堆塑有单层或多层的楼阁,楼阁两侧有双阙,四小罐或隐藏在诸多动物和人物堆塑中或消失不见。第四类是壁龛式建筑,比较少见。堆塑平台上堆塑有单层或多层壁龛建筑,壁龛中多置有佛像。

林世民先生在《青瓷与越窑》一书中,吴晋时期典型堆塑罐出土表中列举三十六件堆塑罐明器,其中三十件塑有双阙,可知双阙的重要性。宫殿、官署、坛庙、墓道等入口两旁设有双阙,墓内的画像石、画像砖等丧葬之物也画有双阙。在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T型帛画上也可找到印证,在其“天界”部分的最下面正中有类似于门阙的两个柱子,柱问有衣冠楚楚的两人拱手对坐,和堆塑罐明器上的双阙以及拱手或坐或立的僮仆堆塑形象类似。拱手或坐或立的僮仆可能是迎接墓主人的守门人(阍)。

魏晋堆塑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把古代人们所见、所想的、拥有各种吉祥长寿的形象和谐得统一在一起。它所表现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陶瓷史上书写了不可或缺的一页。魏晋堆塑罐明器定然和当时的丧葬习俗、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它作为实物信息储存库,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葬习、探究民族审美心理和考察我国古代制瓷工艺的宝贵资料。

猜你喜欢
楼阁辟邪魏晋
梁实秋:端午节叫做"粽子节"比较亲切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砖反映的丝路文化
医学专业“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与思考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六站(下)
魏晋风骨养万世
“巨鞋”
吊兰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亭台楼阁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