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24小时”:如何科学而高效地救灾

2017-04-25 19:58王岛
中国新闻周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瓶装水净水救灾

王岛

可口可乐公司相信,自己能用最便捷的渠道和网络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多元化的饮料,也应该能在危急时刻用同样的效率提供生命救援之水。

2016年夏天,连续十多天暴雨后,长江中下游发生洪涝,安徽、湖南、湖北等几省受灾严重。

6月21日早上5点,刘毅将7900箱瓶装水装车,送往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张塝镇。作为可口可乐的货车司机,他常年奔走于周边县市,这一段是轻车熟路。

这次送水不同于以往给经销商送货,“这是给灾区送的救命的水。”刘毅回忆。他必须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全抵达灾民安置点。

供销网“变身”救援网

刘毅是可口可乐(湖北)饮料有限公司(简称湖北厂)派出的十多支送水队伍中的一员。从2016年6月下旬开始,在灾情最重的20天时间内,湖北厂一共向16个受灾县市配送了近100万瓶水。

“我们没有把一瓶水压在库房或堵在路上,”刘毅说,和以往大多数企业直接捐赠一笔物资不同,这次救灾,是“按照各地公益组织提交上来的实际需求把水分批次送到安置点。”在这个时间段,湖北厂先后18次启动“净水24小时”救灾响应机制。

有条不紊的送水行动离不开周密的制度设计。2013年,可口可乐中国联合壹基金救灾联盟、地方政府机构等全国救援伙伴创建了这个应急救援机制。可口可乐公司深入到县乡的商业运营和供销网络及其管理能力,在救灾中派上了用场。

这个机制的最早探索可以追溯到2008年汶川地震,当时政府允许社会组织、企业等民间力量参与救灾。见诸报端的,既有企业一轮又一轮的“捐款数字大战”,也有超市被抢空的货架,以及当地居民等待领取救援物资时焦灼的眼神。

当时可口可乐中国捐款捐物总价过亿,但“在应急阶段过后我们进行了反思,企业在灾害面前除了捐,还能做什么?”可口可乐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监杨佳说。

在可口可乐大中华及韩国区可持续发展副总裁张华莹看来,把创造共享价值作为核心战略的可口可乐,最有可能发挥优势的机会,是利用企业的核心能力,为灾区“雪中送炭”。作为一家饮料企业,平时可口可乐用最便捷的渠道和网络为消费者提供饮料,“能不能在灾害来袭时以同样的效率提供救援之水?”

随后的两年中,可口可乐中国可持续发展团队与救灾领域的学者、政府机构和公益组织频繁接触,探讨能否建立一套机制,将企业的运营优势与救灾应急结合起来,实现高效的物资救援。

如何在灾害发生时,及时高效地把可口可乐中国遍布全国的商业运营和供销网络“变身”物资救援网络,是一大挑战。

2013年,可口可乐中国和装瓶合作伙伴签订了协作备忘录,明确了灾害发生时系统内各方的分工。按照备忘录约定,当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可口可乐装瓶厂需紧急调整生产运输计划,将分支机构和分销物流体系转换成应急饮用水的储备库和中转系统,遍布各地的可口可乐装瓶厂变成天然的饮用水流动仓库,就近的物流、仓储资源能够快速调度起来,以实现迅捷的物资配送。

机制启动前的一年时间里,可持续发展团队反复修改方案,在公司内部进行可行性论证,整合全国各地装瓶厂和分销商的力量。“救灾是专业性极强的系统运作,一次救灾容易,我们要建立的是在一百次、一千次救援中都能良好高效运转的一套机制。”张华莹说。

2013年4月20日的雅安地震直接将这项机制启动。灾难发生时恰好是周末,8点10分地震发生。10点整,可口可乐(四川)饮料有限公司(下称四川厂)已安排雅安当地经销商,把2000件瓶装水送到了灾区,这是第一批由企业送达灾区的物资。下午2点,四川厂发出的大批瓶装水被送往雅安受灾严重的乡镇。

几天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灾区饮用水进行检测,水质合格的只有大约三分之一,救灾公益组织向可口可乐中国提交的瓶装水需求不断增加。四川厂领导班子开会决定调整生产计划,四川厂以及距离灾区最近的重庆厂都减少其他品种饮料生产,集中生产瓶装水,陆续发往雅安。

地震后三个月的时间里,可口可乐四川厂共计送出约240万瓶水。至此,“净水24小时”机制正式嵌入可口可乐中国的商业系统。

据统计,机制建立后的三年里,共启动122次,在突发灾害救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累计向灾区送出了1300万瓶饮用水,超过150万灾区居民受益,平均响应时间10.5小时。

有序的救灾参与机制

企业的优势是生产、仓储和运输物资。但在灾害救援中,由于无法充分掌握灾区情况,缺乏系统的救灾参与机制,企业往往不能充分发挥商业优势,甚至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救援物资运输滞后或浪费的情况。

“无序的物资救援,有时候造成的不止是人力、物力的浪费,更要命的是耽误救援。”有多年一线救灾经验的壹基金甘肃公益救灾联盟协调人虎孝君说,在雅安地震救援中,他对一件事印象深刻:一家热心企业捐赠了9万多顶帐篷,因为包裹过大,帐篷杆和布被分开寄送。结果帐篷杆到了布没有到,布到了杆子不见了,最后全部搜齐,差不多已经是地震发生近一个月后。

“净水24小时”通过机制保障克服了这样的弊端。它在政府部门、救灾公益组织和企业三方之间建立起了合作的桥梁,连接了企业内部的物资救援网络和外部的社会救灾网络,保证每次灾害发生时,各方发挥所长,展开科学、高效的物资救援。

“净水24小时”机制建立后,可口可乐中国利用商业网络把饮用水送达灾区,最快只要2小时。

一直以来,瓶装水是灾害救援中很让公益组织头疼的一类物资,体积大、重量大、运输成本高、还有保质期限制,公益组织购买、运输再分发到受灾居民手中,大概需要3~4天时间。

“净水24小时”机制建立后,壹基金负责备灾和救灾的沙磊算了一笔账,壹基金及各地的救灾公益组织负责提出准确的饮用水需求;接到饮用水需求通知后,可口可乐中国利用商业网络把饮用水送达灾区;紧接着,当地的政府机构和志愿者负责瓶装水分发。现在,物资到位最快只需要2小时,“每次救灾,可口可乐公司的瓶装水几乎都是第一批到达的救援物资”。

“可口可乐中国与壹基金的合作突破了企业参与公益的一般模式,企业不再仅仅是捐赠方、钱袋子,而是将其独有的运营模式和产品优势融入救灾工作中,成為救灾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壹基金秘书长李劲表示。

雅安地震一周年后,壹基金建立起了企业救灾联盟,并紧随可口可乐中国,也与仓储、食品、建筑、航空等更多领域的企业建立了类似的灾害救援机制。“净水24小时”更大的意义在于,探索了一条企业有序救灾,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子,“这是在探索一种新的机制,而不仅仅是是在执行一次善款。”李劲说。

送水与送水是不同的,救灾与救灾也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就在于“净水24小时”充分发挥了企业商业基因的价值,连接了各方资源,从而能够科学高效地救灾。

从武汉新洲区送水回来后,刘毅又投入工厂的日常工作中。一切如常,只是后来,每当看到电视新闻中播报某个地方暴雨预警时,他会条件反射一样,暂停手中的事,仔细看完。参加过“净水24小时”物资救援的同事已经形成了默契,立即在夏天洪灾救援时建的联络群里互相问询,“下边积水严重吗?瓶装水还够不够?村子是否需要送水……”

灾难总是带着最让人害怕的几个字“不确定性”。而科学、严谨、高效的救援机制,让可口可乐在中国各地的工厂,如刘毅一样身处一线的员工在紧张的应对中,更添了一分从容。

猜你喜欢
瓶装水净水救灾
净水样板的力量
自制饮水机
瓶装水上的广告
Brita德国“即热净水吧”开启饮水新体验
数据在线
数据在线
你分得清这些水的区别吗
救灾“吉祥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