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贾平凹的初步认识

2017-04-26 22:04薛韬
青春岁月 2016年23期

【摘要】通过欣赏贾平凹先生的几篇小文章《写给母亲》、《我的老师》、《儿女的生命是属于儿女的》等,对贾先生这位陕西作家有了些许的了解,并初步谈了一些自己对这些主题的看法。

【关键词】写给母亲;我的老师;儿女的生命是属于儿女的;男人眼中的女人;说花钱

一、贾平凹简介

贾平凹的名字时常会出现在耳边,只知道他是一位陕西作家,但对他的作品及生活的其它细节知之甚少,这个偶然的机会,通过网络这个很便捷的学习资源,对贾先生做了一些初步的了解。贾先生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他的长篇小说《秦腔》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世情小说《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描写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生活,但1993年下半年曾遭禁,2009年7月28日解禁,长篇小说《浮躁》1987年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这三部作品组成《贾平凹三部》。除此之外,《满月儿》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1984年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爱的踪迹》1989年获第一节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2005年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长篇小说《古炉》2011年获施耐庵文学奖,《月迹》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

二、对贾平凹的初步了解

读了贾平凹先生的几篇小短文,觉得他们都很贴近生活,文笔犀利,感情细腻,见解独到,基本上谈到了从生活到读书的几个重要的方面,老师、母亲、孩子、女人、金钱等。自己在平时有类似经历的时候也有过想法、有过感触、但总怕写不好,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也许哪天哪件事情又勾起这些想法,但总还是没有下文的,看了这些文章,期望着自己也能如此写出来。

贾先生的《写给母亲》,读完之后觉得对母亲的细节刻画很到位,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来表现对母亲是多么的爱,叙述的就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小事,反映出作者对母亲时刻的挂念和母亲在世时对儿子的牵挂,比如三年里“喷嚏”尤其多,一打就想到了母亲,显然寄托了一些迷信的思想,但这个迷信却信得十分高雅;再比如伏案静静写作时突然能听见母亲在真切的呼叫,作者习惯性地朝着母亲生前常坐的地方看去,作者还提到母亲住过的房间任何东西都没动过,原模原样地保存着老样子,这点也反映出作者不管是从感情上还是从行动上都表现出对母亲无比的尊敬、重视、和思念,他以儿子独有的方式表达着对母亲最真挚的爱。

《我的老师》,乍一看这个题目,觉得这位老师必然是一位知识渊博、高深莫测的老者,但读了文章的开头才发现竟然是一位三岁半的孩子——孙涵泊,为什么是他呢,因为只有孩子的心灵才是从未被污染过的净土,只有孩子才是天真烂漫、活泼淳朴、敢做敢当的,所以他们做出了大人常常敢想不敢做的事情,他们说出了大人敢怒不敢言的话,比如文章中不准父亲杀鸡剖鱼、问幼儿园阿姨摘下来的花疼不疼,对着电视里的国歌肃然起敬,对“我”写的字不加恭维,随心回答两句,对流血事件的英勇制止等,这些事件无不表现出他才是值得我们今天大多数人学习的典范,他身上有我们今天最应追求的精神品质和道德素养。

《儿女的生命是属于儿女的》,这篇文章中谈到了父母对孩子的命运规划问题,我也有同感,经常听见有老人帮着子女带孩子的时候会说:“以前家里那么多孩子都咋带大的,现在一个孩子还更累了”。当今社会,每家几乎都是一两个孩子,生活条件好了,但是父母们却更加焦虑了,有的家长从孩子还未出生前就开始策划了,有的甚至找算命先生算好日子把孩子剖出来,然后几乎是全家老老少少围着这一个宝贝转,有的还得请金牌月嫂来专门伺候,然后便是幼儿园小学中学,孩子被各种早教班、辅导班轮番轰炸着,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难道一个孩子优秀与否只能靠这些来衡量吗?我赞成贾平凹先生的观点,他说他也曾为自己的孩子焦虑和生气过,但归根结底还是觉得培养孩子健康的品行、坚韧不拔的精神,引導他们朝着自己的兴趣点去发展,教给他们做人的基本道理就够了,先奠定好做个普通人的基础。

《男人眼中的女人》,正如题目所说,贾先生从男人的视角对女人作了一些分析。他认为“女为悦己者容”,不管我们更关注女人的内在美还是外表美,总之个人觉得外表美应该会更直接一些,然后再加上善良、智慧、有教养、举止文雅,那便是真正的美了,所以作为女人最好是内外兼修了。一位端庄贤淑而又知书达理的女人才不会辜负迷恋上她的男人,成为男人的坚强后盾,在男人的事业上推波助澜。我喜欢这句话:“男人的事业是世界,女人的事业是男人”,我们的第一夫人彭丽媛在国际舞台上展开魅力攻势,举手投足间优雅、从容、亲民、贤淑,其独特而又闪亮的魅力开拓了新的外交风格。她的言行举止、衣着品位甚至一笑一颦都成为媒体追逐和公众评判的焦点,彭妈妈也正在运用这种特别的影响力向外界展示着中国和我们的文化。正当大多数女人在抱怨自己的老公多么不好、婚姻多么不幸的时候,有一种真正的好女人,他们活得自我而迷人,她们会很自信地说:“我跟了谁,就能成就谁”。

再谈谈《说花钱》这个主题,自古以来,关于“钱”这个敏感的话题有很多说法。莎士比亚说过“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要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菲尔丁说:“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上帝,它便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富兰克林说:“钱财并不属于拥有它的人,而只属于享用它的人”。从古到今没钱不行,太多不好,够用就行。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对金钱的看法也不同。有的家长会教导孩子说:“钱要花在刀刃上”,他们给你吃定心丸的时候会说:“好好学,只要考上大学,砸锅卖铁都会供你去上的!”我们周围不乏视财如命的人、挥金如土的人、也有为了买手机割肾卖肾的人,无论如何,我认为当消费观和自己收入相符的时候才是一种比较舒适正常的状态,既享受了生活,又可以有结余以备不时之需。

【作者简介】

薛韬(1982—),女,汉族,陕西汉中人,2008年获美国瑞欧戈兰大学人文专业硕士学位,宝鸡文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