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鱼苗流水培育基本操作流程

2017-04-26 18:05曾国祥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鱼体鱼苗病原体

曾国祥

一、苗种培育前的准备工作

1.洗缸

洗缸步骤:a 玻璃钢中央插管,引水管等统一收集刷子擦洗,消毒洗净后备用;b 缸内应盛有至少缸体 1/4的水,用拖帕绕缸壁缸底来回擦洗数次,放掉脏水;c 用擦布逐一擦遍缸壁和缸底,清水冲净;d 泼洒现配的高锰酸钾溶液或一定量的二氧化氯,对缸体消毒10分钟左右,再用拖帕擦洗一遍,清水冲净,有污点的地方,用擦布再次擦洗掉,清水再次冲洗净后,可以进水。

2.消毒

一般网具可用浓度为20mg/kg的硫酸铜溶液或浓度为50mg/kg的高錳酸钾溶液、20mg/kg的聚维酮碘溶液、浓度为100mg/kg的福尔马林溶液、浓度为5%的食盐水,有效碘20%计,按1:2000~3000倍水稀释后等浸泡半小时以上,木制或塑料制品的工具,可用5%的漂白粉溶液消毒,洗净后方可使用。车间过道每天至少用浓度为50mg/kg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一次以上,并于车间门口处准备消毒池和手上消毒用水(定期更换)。

二、苗种培育

1.饲料投喂

进水花时,进行调温,并用1.5%~2.0%的食盐水浸泡消毒5~10分钟。后经5-7天的暂养,约60%的鱼苗卵黄吸收完后,开始投喂外源性饲料。初期投喂蚯蚓浆+剁细的水蚯蚓+免疫多糖+维C,各添加量视具体情况而定,分两次投喂,时间间隔15分钟左右。待鱼苗长至3cm-4cm左右便可开始投喂微粒饲料(可用升索开口料或进口开口料),采用逐渐增加微粒饲料投喂次数,相应减少活饵投喂次数的办法,直至取消活饵投喂,要注意微粒饲料的粒径必须适应鱼苗的口径,此转食过程需5-7天,水温控制在140C以上为宜。

2. 日常管理

(1)暂养期间主要是调整好水质和放养密度,水体交换量控制在1-2小时1次;至开口摄食外源性饵料时,交换次数控制在1小时1次;至转食结束时,控制在1小时1-2次;在鱼种培育及成鱼养殖阶段,保持在1小时2-3次,溶氧保持在6mg/L以上为宜。

(2)每天早上及下午喂完食后各排污1次,及时清除池中死鱼、粪便及残饵,清除其他杂物及螺类等有害生物,防止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

(3)并缸及倒缸。并缸其实就是一个调整密度或需洗缸的过程,倒缸则是缸与缸之间的交换及清洗过程。此两过程都需操作时小心谨慎,避免擦伤鱼体,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用浓度为2%~3%的食盐水对幼鱼进行浸浴10~15分钟。

(4)定期检测养殖水体的理化指标,做好应急措施准备。理化指标包括水温、PH、溶解氧、氨氮、亚硝态氮和硫化氢等,发现超标,应及时采取措施,尽力控制这些指标在鲟鱼苗适宜生活的范围内。

(5)定期对不同规格的幼苗进行病原体抽样检查,标明池号与缸号,并作好养殖记录,做到早发现疾病,及早治疗。

(6)转鱼,因养殖密度过大,养殖空间狭小,需将鱼苗转运到其他车间或基地暂养。转运前,应提前停食3~4餐。转运时于水桶中加入少许食盐,操捞鱼苗小心轻放,避免擦伤鱼体。

三、鱼病防治

1.药物预防

(1)鱼体消毒。为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避免将病原体带入养殖水体中,在转苗或倒缸时,对其进行消毒。消毒一般采用浸洗法,可用3%~5%的盐水对鲟鱼苗进行浸泡10~15分钟,可有效预防体外寄生虫病和外伤感染。

(2)饵料消毒。投喂水蚯蚓时,需经乳酸洛氟沙星消毒,食盐处理,剁碎滤去血污后方可投喂。投喂清洁,新鲜,不带病原体的饵料,一般不用消毒。

(3)工具消毒 。在发病池或缸使用过的工具,未经消毒处理,不能直接用于其它池或缸,以避免疾病的交叉感染。

(4)水体消毒。在疾病流行季节,要定期向养殖水体中施放药物,以杀灭水体中及鲟鱼体表上或鳃上的病原体,通常是关水打开气泵后,定时全池,全缸泼洒法(此过程主要针对循环水使用,流水基本上不需要)。如定期泼洒漂白粉1mg/kg或生石灰20-30mg/kg,可预防细菌性疾病。泼洒“车轮净”0.6g/m3水体或“轮虫净”+“强力混杀精”等进行预防。

(5)食场消毒。要注意投喂时操作规范,尽量把饲料投于池中或缸中,每天记得清扫清洗池缘边上和缸壁饲料,随时保持气管及进水管干净无脏污无饵料残留。

(6)定期口服药物。 方法:药物拌饵投喂。可根据疾病的种类和流行规律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药物,一般是在疾病的流行期前或流行高峰期,针对性地投喂抗病原体或提高鲟苗生理机能的药物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2.疾病治疗

(1)真菌性疾病。病原微生物主要是水霉属和棉霉属水生真菌,常见的种类有丝水霉,鞭毛棉霉等。症状:行动迟缓、鱼体消瘦、不采食等。防治方法是要防止鱼体受伤,对患病鱼体可采用克霉唑和1.0%的食盐与小苏打水混合溶液浸泡患鱼20分钟左右。

(2)细菌性疾病。

a.败血症,病因由气单胞菌引起。症状:病鱼摄食量急剧下降,行动迟缓,呼吸困难,浮在池边或缸边水面不动,鱼体腹部、口腔、眼睛、硬鳞基部出血,鳃花斑状,肛门红肿。防治方法在上面预防中提到。

b.烂鳃病,病因由柱状屈桡杆菌引起。症状:鳃丝发白或发黑,体色发黑,易浮头,常游向池壁或缸壁,易继发细菌性出血病。防治:鱼鳃对氯制剂较敏感,需选择温和安全的杀菌消毒剂,每天泼洒1次“肠鳃宁”或“复方三氧碘”,一个疗程3-4天同时内服“菌毒克星散”或“百菌消 ”等有较好的效果。

(3)寄生虫病。

a.小瓜虫病。幼鲟皮肤、鳍、鳃、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肉眼可见,刮取皮肤或鳃上粘液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卵圆形或球形小瓜虫,当病情严重时,体表似有一层白色薄膜,鳍条裂开、腐烂。鱼体消瘦 ,游动迟缓,不时于池(缸)底,壁上摩擦,有时窜出水面,很不自在的感觉,不久就会死亡。可用2﹪食盐+200 ml/立方水体福尔马林。施药方法:施用2﹪食盐,对鱼进行药浴15分钟,之后再使用200 ml/立方水体福尔马林对鱼药浴15分钟,连续治疗5天,有较好效果。

b .车轮虫病。患病的幼鱼摄食量减少,行动迟缓,呆滞,呼吸困难,严重时,苗群沿缸壁或池壁绕游,狂躁不安,直至鳃部充血,皮肤溃烂而死。取病苗的鳃片或刮取体表粘液,置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能看到不同大小的虫体旋转游动。治疗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0.7mg/L浓度全池泼洒。但用药后要注意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如有异常,立刻换水。

猜你喜欢
鱼体鱼苗病原体
轴流泵内鱼体的运动行为与撞击损伤分析
淡水鱼水平往复振动头尾定向输送方法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淡水鱼腹背定向装置设计及试验
惨!海南再现死鱼事件,石斑鱼养户亏上百万,刚投放鱼苗几乎全军覆没
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病原体与抗生素的发现
鱼苗养殖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几种鱼体新鲜度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