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司空图“含蓄”的审美内涵

2017-04-27 10:03彭琳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含蓄

彭琳

摘 要: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二十四种意境来阐释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这其中既有前人的经验,也有司空图本人独到的见解。“含蓄”这一风格,虽在前人的著作中已有涉及,但是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以象取物,不拘一格地将“含蓄”这一风格赋予了更多的审美内涵与特点。对司空图“含蓄”这一审美范畴进行溯源,并且对《含蓄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可见出更多被忽视的审美意蕴,以及窥见司空图对含蓄作品的标准和要求。对“含蓄”这一审美范畴的地位的探讨,可重新审视“含蓄”的审美价值和内涵。

关键词: 司空图;含蓄;审美内涵

中图分类号: I206.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6-0068-03

一、“含蓄”的渊源

“含蓄”这一风格在司空图之前早有人在书文中提到,“含蓄”较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只是此处不是指文学风格,而是指说话表达讲究“曲”,不直言道明。汉代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其见义远。”可以见出文学理论中“含蓄”之端倪。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隐秀》篇中就提到“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他还明确定论“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意思就是深切的辞语,隐含的文采,委婉地潜藏着余味。“隐”在此就是“含蓄”。刘勰解揭示出“含蓄”这一风格的形成主要是要情在辞外,字词中不能透露出直表情感的词语。司空图在此认识基础上,明确提出“含蓄”这一风格。杨廷芝《<诗品>浅解》說:“含,衔也;蓄,积也。含虚而积实。”意思是作品需要有深刻的内蕴,不可流于浮浅。司空图谈论“含蓄”时全篇三组句,一组论含蓄风格的要求;二组谈论含蓄应达到的境界;三组说创造含蓄的途径。

二、司空图的“含蓄”内涵

1. 意在言外,点到为止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对“含蓄”的纲领性理论判断。翁方纲所言“不著一字,正所谓涵盖万有”。此处“不着一字”并非是说一字不用,而是借用语言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张力,创造出不用点明之字,意蕴而包藏其中的风格。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说的“终不许一语道破。”“含蓄”风格的审美特征正是如此,诗句中没有直言爱恨情仇之字,但为了让读者意味到诗句中“尽得风流”,那么诗人就需要轻挑细拨地引导读者从蕴藉的词句之中读出作者隐藏的情感。此外,从接受理论来看,作者不是单纯地自我创造,而是在创作途中能准确把握读者在接受时的情感流动,用句词来进行情感上的引导,又恰到好处地止住笔端,才能叫做是“不着一字”。时至今日,创作论上也常提到写文章切忌全盘托出,而是适当“留白”。苏俄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一个作家的伟大不在于知道自己要写什么,而是知道不用写什么。”省略得当,点到为止才能成为上作。“尽得风流”之“风流”指超逸美妙的风貌和气派,在此也可以理解为司空图极力推崇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境界。“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对前一句的补充,意思是说虽然文辞虽未说到苦难情状,却已经使读者十分哀伤。这个比喻如今看来虽显笨拙,但是却也道明了含蓄的风格特征,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如果直白的道出了自己的爱恨情愁,那么这种盖棺定论就将读者的想象空间限制死了,那么作品就无法让人反复琢磨,生出新意。司空图许多诗作中也体现了含蓄的风格,可以说明他非常推崇含蓄风格。例如“溪边随事有桑麻,尽日山程十数家。莫怪行人频怅望,杜鹃不是故乡花。”(《漫书五首》其二),杜鹃“不是故乡花”来曲写乡思怅惘之感,这样作品就如余音绕梁,让人回味。“含蓄”情在词外,不着一字的特点和刘勰所说的“隐”有相同的意味,可以说是司空图借鉴前人的经验总结提出的。

2. 道藏其中,拒绝浮浅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是司空图提出的关于“含蓄”的新内涵。古今学者对“真宰”的解释也各执一词。杜黎均在《<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中解释为“假想的自然主宰者”;弘征在《司空图<诗品>今译简析附例》中将其解释为事物的内在本质;罗仲鼎等人在撰写的《<诗品>今析》中联系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勿存,翩其反矣。”故将其解释为真实的情感。而此处“真宰”若解释为真情实感而略显狭隘,司空图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而且“真宰”一词可在《庄子·齐物论》中找到原字:“必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又结合杨廷芝解释的“含蓄”具有含虚而积实的特点,所以“真宰”解释为万物之道更为合理。司空图提出,诗歌必须要有“真宰”藏于其中,说明司空图认为诗歌不单单是避用显露之词便得含蓄之精华。这也就说明司空图反对空疏浮华的诗词,而倡导有“道”萦绕在字句之中。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得出司空图理解到“意境”这一概念,并非只是虚空的境界,而是有“意”才有“境”。这一点是司空图对“含蓄”审美内涵的丰富。

承接上节,司空图比物取象,用“如渌满酒,花时返秋。”生动地描绘了含蓄风格所应达到的境界应像酒汁渗滤不尽,花朵开而又合,突出欲露还藏,意犹未尽的特点。姜夔《白石道人诗说》:“语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居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也指出含蓄风格表现方法上的这一特点。现当代的朦胧诗派的风格特点也颇有“含蓄”意味。诗人并不显露自己的情感,所以从接受论上来说,就有了更大的阅读想象空间,所以诗歌才能被万千人阅读而生发出万种新意,这就是名著与好诗常读常新的道理。

3. 博彩精炼,辞尽意留

后四句紧承上节,说明掌握含蓄风格的方法。在“悠悠忽忽”,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中,在“深浅聚散”,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中,诗人应该如何去把握和表现“真宰”,即对象的精神本质呢?司空图提出了“万取一收”的原则。“万取一收”和司空图另外提到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离形得似”等都是谈及艺术表现方法的论断。何为“万取一收”?孙连奎《诗品臆说》解释说:“万取,即取一于万;一收。即收万于一。”意思是饱览万千事物而攫取其中的精华,也即是博彩精炼之意。“万取一收”也是获得“真宰”的途径。“万取一收”谈及了客观素材与写作素材的关系,与现今所谈及的日常生活是创作素材的来源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它不是单单谈论客观事物的取舍问题,也对创作者提出了要求。他认为作家诗人应该是阅尽千山万水、尝遍人间疾苦之后才能对所自己所拥有的写作素材进行抽象、概括。“万取一收”也有创造“典型”的意思。“万取”要求素材多而广;“一收”则要求作家对素材进行心灵的浸染,凝练概括集中地创造出典型。含蓄还常常体现于诗句的结尾中,姜夔说“一篇全在尾句”,结句如果能给人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感觉,便如谢榛所说:“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古今许多名诗名句也都是尾句写出了“辞尽意不尽”的意味才得以流传千古。例如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将离别的感情比作春草,即使行了万里路,依然触目生情。读到此句,便觉得诗人情感其实刚要倾诉,笔端却突然戛然而止,留下了一片想象空间,让读者在离别的清冷中回味无穷,又如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全篇虽无一个泪、恨、怨,却无处不笼罩着怨和恨,最是最后一句描绘了一幅月夜凝望的素描,使全诗的意境更浓,也更朦胧,情味更厚,更悱恻。恰如《漫斋语录》“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易,此诗人之难。”

三、“含蓄”的地位

从《二十四诗品》体例上来看,司空图将含蓄作为一种文学风格进行谈论,但是在文学理论文章中,他却专门论证过含蓄问题。这不禁让人猜疑,司空图将含蓄放在何种地位。他提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主张诗歌要表现“味外之旨”,认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他倡导的“味外之旨”阐明了他的诗歌美学理想,虽并非是探讨含蓄风格,但是“味外之味”也其实就包含含蓄之味。“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细细斟酌之中也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意味。他向往的“味外之旨”在《含蓄》篇中也有形象的描述。所以,现下对《含蓄》篇的争议也颇多,罗仲鼎等人主编的《<诗品>今析》认为含蓄就仅仅是司空图自己所肯定的一种古之已有的表现手法而已。但是在杜黎均的《<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中对此观点进行了批驳,他认为《含蓄》篇不仅是风格论,而且是美学基本理论,它是阐发司空图美學理想的重要篇章之一,不可等闲视之。

纵观古今,中国人对含蓄之美情有独钟,含蓄内敛是中国人特有的性格魅力。中国人为何形成这种性格,从统治中国人思想几千年的儒家思想里可找到证据。儒家推崇“温柔敦厚”和“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中庸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观和“言近旨远”的文学观,这些主张都使含蓄成为了一种比较理想的节制手段,用来吐幽怨,发牢骚,注意分寸,隐而不露;用来抨击时弊。讽刺统治者,讲究微言大义,皮里阳秋。所以我国浩瀚诗歌中,咏史、怀古、咏物等一类作品大都与含蓄有缘。所以从中国文学传统上来说,含蓄不仅仅单单是一种风格,更是作为中国文学特色的一种美的形态。“含蓄”从古到今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必有其不竭的独特魅力,值得我们再去探索推敲。

[参考文献]

[1]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2]罗仲鼎.《诗品》今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3]祖保泉.司空图的诗歌理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许自强.新《二十四诗品》-古典诗歌风格鉴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5]朱 勤.论含蓄[J].安徽文学,2010(12).

Abstract: SI Kong-tu expounds twenty-four styles of poetry with twenty-four conceptions in his Twenty-four Poetry Style. This not only includes experiences from predecessors, but also SI Kong-tus individual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ion “being introverted” is involved in former works,but SI Kong-tu gives this conception more aesthetic conno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By tracing the origin of his introversion connotation,and understanding Introversion word by word,many neglected aesthetic connotations can be found and writers requirement and standard for introverted works can be seen. Discussion on the status of “being introverted” can help re-study its aesthetic value and connotation.

Key words: SI Kong-tu; being introverted; aesthetic connotation

猜你喜欢
含蓄
深山藏古寺
——写作中的含蓄
含蓄
含蓄
含蓄和夸张、“隐秀”和“夸饰”
诗贵含蓄
含蓄三义
含蓄
王士禛 汉诗에 나타난'含蓄'의 미학
含蓄
靓诺 含蓄中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