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答题需巧妙抓住景、境、情三要素

2017-04-27 13:14刘雪莲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16期
关键词:示例手法首诗

刘雪莲

在多年的高中语文一线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语文考试最困惑、最棘手的一道题,就是诗歌鉴赏题。学生“每次做诗歌题,都很迷茫,心弦绷得很紧,总是力不从心”。为此,对近10年来不同形式的高考诗歌鉴赏题进行对比研究,最终发现了这类题的答题规律,即高考诗歌答题需巧妙抓住景、境、情三要素。考生若能遵循此规律答题,诗歌题作答可迎刃而解,获得理想高分。

一、意境题型分析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示例分析,《江村即事》(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问:这首小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答案分析:[景物]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江村生活:渔翁垂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随风飘荡;[意境] 意境真切而甜美;[情感]诗人通过心理活动及细小动作的描写,使得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通过此示例分析,意境题答题模式可总结为:这首诗通过( )意象,或描绘出( )图景画面,[景物];营造出( )的氛围,[意境];抒发(表现)了作者( )的感情(心情),[情感]。答案组成部分=景物/景物与意境/景、境、情三者兼有。

二、手法题型分析

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示例分析,《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分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景物];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意境];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感情]。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分析,答题模式可总结为:这首诗采用了( )技法,写出了( )意象的( )特点,[景物和意境];表现了(突出了)( )思想、感情,[感情]。答案组成部分=手法+景物/意境+感情。

三、语言特色题型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示例分析,《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案分析: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景象];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感]。通过分析《春怨》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此类型题的答案有一环节仍然需答景象和情感。

四、练字题型分析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景象、意境、情感来分析。

示例分析,《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为什么?答案分析: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景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情感]。通过分析《南浦别》这首诗中的“看”字,可归纳出练字题的答题模式:( )字在句中的含义( ),该字运用了( )手法,该字描述( )景象的( )特点,[景];烘托了( )的意境,[境];表达了( )的感情,[情感]。

这四种题型是诗歌鉴赏常考题,虽然问法不相同,但答题的方向却有很大的相似性,其答案牵涉到景、境、情三要素。如果答题时巧妙抓住这三要素,学生学习诗歌有了自信,教师教起来也轻松有成就感。如此,学生就如同浩瀚大海的航船找到了明灯,有了明确的方向,就不会迷茫,诗歌得分率自然会提高。

猜你喜欢
示例手法首诗
《上课没人抢》
拟人手法真多情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10秒记忆
飞吧,云宝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
《中考“仿写”题解题技法指津》参考答案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