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的毛病 造访你了吗?

2017-05-02 16:43赵玮琳
女性天地 2016年12期
关键词:内心心理工作

赵玮琳

一年一度的年关将近,又到了“拖延症”的高发期。职场上的各路精英,正面临着各类躲不开的报表、统计、工作总结、来年工作计划,等等,事务缠身,不胜其烦,恨不得几天内就把这些任务完成掉,然后可以轻轻松松随心所欲地安排假期生活,与家人朋友相聚,或旅游或娱乐。但奇怪的是,尽管心里着急,却非得挨到火烧眉毛时才会去行动。这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不知道你有没有过类似的情形:明明知道这些事无可推脱,却不去积极完成,一拖再拖,拖到最后期限才急急忙忙地赶工;明明有一大堆任务要完成,却怎么都提不起劲来做,不是发呆就是思绪漫游太空;明明面前文件堆积如山需马上处理,却一边看文件一边不断瞅电脑里的趣闻,要不就是看手机里的信息;做事经常磨磨叽叽,毫无效率,如果领导、同事不催,猴年马月也完成不了。你也发现,虽然心里火烧火燎,但身体却按兵不动;意识很清楚,没有理由可推脱,但就像有个魔鬼缠身,让你动弹不得,让你思维短路,搞得你苦不堪言。

人们把这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定义为“拖延症”—不是不执行、不完成任务,而是将工作任务拖延到最后一刻完成。“拖延症”如同流行性感冒一样,成为现代流行病,让职场中的人们深受其苦疲惫不堪,也让人们困惑不解。

案例:“急才”的实质是拖沓

魏子在硕士生同学里最年长,同学们都喜欢喊他“魏叔”。在同学们眼里他是一个成熟稳健热心助人的学长,还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急才”—总是在关键时刻,用最短的时间完成高质量的实验,拿出漂亮的科研成果和论文。但在父母眼里,魏子则是另一番德性,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半拍,拖沓!当年父亲和母亲相识在校园的辩论赛上,两人分别是正方和反方的一辩,互被对方的敏捷思维和强大逻辑所折服,一见钟情,结为伉俪。后来父亲成为一个大型国企的总工程师,母亲成为一家合资企业的行政主管,都是行事干练、雷厉风行的得力骨干。魏子从小就在他们言传身教的环境中成长。上小学时,他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后,父母又抱来许多辅导教材让他继续做,甚至拿来初中几何让他尝试,没想到他一下就解出来了,周围的人都称赞他是神童。这下父母更来劲了,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原本魏子做几何题只是觉得有趣好玩,后来有了被控制的感觉和负担,于是他的作业写得越来越慢,对父母安排的事情,也是磨磨蹭蹭拖到最后才一蹴而就。面对愠恼的父母,他无奈地说:“不到最后时刻我就是没有灵感啊。”他不知道,他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表达难以言喻的愤怒,表达对父母的“攻击”。还好,他一路顺利地完成了各阶段的学业,从重点院校毕业。但“急才”并不是总能帮到他的,“拖延症”还是让他在关键路口摔了一个大跟斗。他毕业后,向早已向往的一家外省知名大企业投了应聘简历,在几番激烈的竞争中成为通过初选的幸运儿,接到一周后面试的通知。时间很宽裕,他慢条斯理地准备材料、照相、订机票……一切顺利,他的心态很轻松。可这一轻松,启程的那天早上他睡过了头,等赶到机场时飞机早已起飞,而且当天已无改签航班。他急忙打电话过去说明情况,对方称,很欣赏他的能力,但更看重守时的品质!这个教训足够魏子反思了。此时他的妈妈已经学了心理学,懂得放手了,便半安慰半调侃地说:“看来你的潜意识是不想要这份工作啊!做爸妈的我们也该检讨当年期待太多、包办太多。如今该是你对自己负责的时候了。”

人人都可能有“拖延症”,只是程度不一而已。据统计,70%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的状况,其他人中也有20%每天出现拖延行为。拖拉的人常常自欺欺人地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为自己解脱,比如,“今天精神不好,太累了。”“今天事情太多了,反正还有一段时间,不急。”“明天再做这件事,会更从容些。”或者,“有压力我才能做得更好、更有效率。”如果不断重复,久而久之养成习惯,成为行事风格和性格特征,“拖延症”就紧紧“拖”住你了。

虽然通常我们不把“拖延症”当作一个严重问题来看,因为它多表现在各种小事上,但日积月累,会特别影响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自我发展。慢性长期的“拖延症”可能会产生一些后遗症,如耽误工作或学业、影响情绪、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破坏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甚至会拖垮身体,导致心理及生理机能紊乱。犹如青蛙呆在慢慢加温的水中,当有所察觉时,已经无力跳出来了。更无可挽回的是耽误了生命中的重要事情,如魏子。

“拖延症”的心理成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不够自信。不够自信者容易有逃避心理,从而产生拖延。从一般心理层面分析,在工作能力上不自信是导致拖延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人在生活或工作上曾遭遇过重大挫败,因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总觉得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就总不想开始动手,逃避一时是一时,于是越拖越久,而且还常常会以疲劳、状态不好、时间还充足等来作为拖延的借口。这类人实际上很爱面子,很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他们希望別人看到他的拖延是时间不够或是身体问题,而不是智力、能力不足。

其二:完美主义。完美主义者自我要求太高,害怕做不好或失败。完美主义者对自己很苛刻,做任何事情都要达到很高的境界,而且一次就要做好,如果把握不大害怕做砸,宁可不做。所以,他们往往将时间花在对整个过程进行周密计划上,却迟迟不愿意开始做第一件事,哪怕其实很容易。于是,这部分完美主义者加入了拖延大军。

其三:胆小怯懦。胆怯者顾虑太多,执行力弱。这种现象在职场新人身上比较明显。即便是在学校成绩拔尖的人,面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事物,也难免紧张慌张,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害怕影响整体工作进度,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敢向前辈求助,害怕招人厌烦。各种各样的顾虑最终延误了工作。在受到上级或同事的催促、指责后,他们更加焦虑,愈发害怕工作失误,于是更想逃避,导致拖延症状越来越严重。

其四:内心消极。内心消极者容易有畏难情绪,缺乏干劲。缺乏积极上进精神,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往往干劲不足,得过且过,颓废懒散,不愿意花大力气去做事。他们很喜欢找理由推脱,比如,“别人都不需要做我干嘛要去做?”接到不喜欢的或者艰巨的任务,心里面会不由自主地反感甚至厌恶,即便心不甘情不愿地接下来了,也不愿意立刻开始,于是等了明天又等后天,能拖多久便拖多久,不耗到最后一刻绝不动手。自然,他们也就成为了“拖延症”的“重症患者”。但如果这个人原来很有干劲,现在却变得乏味没劲、动力不足,像一部老爷车怎么也发动不起来,持续两周以上没有缓解,那就要考虑抑郁症的初期表现了。这时候需要放开自己,求助他人或请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其五:过度自信。过度自信者往往错误估计时间进度。一些人对自己的能力抱有十足信心,坚信到了期限一定能完成任务,于是往往不慌不忙、慢条斯理,结果不能按期完工,如同龟兔赛跑中的兔子,过度自信输掉了比赛。此种拖延的顽疾如果听之任之,就会使整个团队的工作进度大受影响,团队友谊的小船也会说翻就翻。

其六:心理防御。按照精神分析下深度的心理动力分析,拖延或许与心理防御机制有关,比如魏子,小时候在潜意识中用拖延行为来攻击和报复父母,长大后形成拖延的习惯,成了最后关头才爆发的“急才”,最终演变成对自己不负责,导致了志在必得的应聘失败。悲观一点看,他甚至有可能变成自我怀疑者。

所以我们看到,总表现得“拖沓”或“任性”的孩子,其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拖沓是孩子对父母控制的较软性的对抗,而任性则是孩子较生硬的对抗。拖沓的表现里,隐藏着孩子对父母频频叮嘱的不满与报复;任性的种种表现,也隐藏着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这种“敌意”说明,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很少、甚至没有承认或接受过孩子的情感,只是不断地对孩子进行干涉。父母多半是用成人对效率的要求来“训练”孩子,因为他们认为孩子缺少主见、软弱无能,殊不知这恰恰强化了孩子“软弱无能”的自我认知,损害了他原有的能力,使得他日后即便在有能力驾驭的领域里也不自信,深藏的自卑感会令他放弃追求卓越,把成功让给别人—别人比他更有才能。在攻击性很强或盛气凌人的人面前,他觉得自己渺小无用,独自一人时,他也倾向于低估自己的品质和才能。

这些孩子内心的声音是:我不行,我做不到,我没有力量,我不配拥有。他们害怕他人的嘲笑、否定、打击,而拖延就不用去面对这一切,不做就不会失败。可以这么说,潜意识是害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

对魏子这类爱拖延的年轻人,人们有时会误解为意志力不坚定、懒、没有责任心、易受诱惑,等等,实际上他们内心往往十分在意和焦虑,因为他们明白,拖沓危及了自己的前途,打乱了内心的平静,但是他们仍然不断重蹈覆辙。到了最后期限才会爆发灵感完成任务的行为,或许与那种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觉醒体验有某种关联,因为“最后期限”带来的恐慌反而激活了潜伏的创意与力量,于是他们在不断与“拖延”抗争的同时又不断地在无意识中等待最后期限。美其名曰“急才”,赢得别人的称羡,但他内心却如同等待死亡一般惶惶不可终日。“急才”偶尔为之,可称为灵感、创意,但若形成长久的防御机制,则会反过来扼杀创造力,使人产生挫败感。

对“拖延”另一个更深层的解释是:无法面对“死亡焦虑”。“未完成”会把成就延后,而完成后内心会形成巨大空洞,由于害怕空洞,潜意识就会神不知鬼不觉地让你在关键时刻“卡住”,或是“掉链子”。有一位登山爱好者,数十年间登上无数个高峰,还差心中的最高目标珠穆朗玛峰。经过长时间精心准备后他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世界之巅。下山后,成功的兴奋持续不到半年他便抑郁了。可见,人生每个阶段都需要一个目标,无论大小,无关高低,有目标的生命才能持续充满活力。

改善拖延,从多方面去努力

也许,拖延很小,小到我们忽视它,认为无需重视它,但,拖延又很顽固,顽固到我们几乎都被打败过。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只要稍稍认真起来,就可以克服拖延,然而,当他们尝试改变时才发现:“想要说再见真的好难……”不论你怎样制定计划,惩罚自己,奖励自己,拖延仍然像是打不败的小强,顽强地出现在我们生活工作的各个角落。但是它再顽强我们也要消灭它,因为,改善拖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还能增强自信,提升成就感,改进个人生活质量。

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

首先,消除干扰,集中精力和注意力。不建议边工作边吃东西或边开启太多聊天工具,甚至玩网游,它们会让时间在不经意中流逝,使你无法有效率地完成作业和任务。你还可以主动请求他人提醒。按時完成任务后给自己一个看得见的奖励,这会强化我们的好行为。

其次,清楚地了解做每一件事情的目的和目标。目的清楚、目标明确,有助于我们达到结果并且享受过程,有助于厘清核心策略,避免优柔寡断,避免让习惯性拖延行为与潜意识思维拖着你走。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第三,分清轻重缓急。工作中肯定会遇到一些突发和紧急的问题,成功者花时间做最重要、而不是最紧急的事情。把所有工作分成重并急、重但不急、急但不重、不急也不重四类,有条不紊依次完成。

第四,学会时间管理。设定“总计划”和“当日计划”,紧记工作的最后期限。最理想的是“今日事,今日毕”,而这一要求,是保持恒久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一个总是能及时甚至提前完成工作的员工永远都会得到上司的欣赏。那些最终战胜“拖延症”的成功者的经验是:在前一天晚上或一早就把当天要处理的事情全部列出来,并依照重要性分配时间。对拖延者来说,重要的是管理时间而非管理事情!

最后,自我察觉。“拖延症”是在哪个方面或哪个点才出现?它如何影响到你?它与你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有什么关系?它给你带来什么不良后果?培养自我察觉能力很重要,动力心理分析或认知行为治疗等或许会帮助你提升这方面的能力,从而使你告别“拖延症”。

重要的是,现在就开始行动!(本文作者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猜你喜欢
内心心理工作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不工作,爽飞了?
心理小测试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选工作
一块生锈的铁
拥有强大的内心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