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让教师和幼儿共成长

2017-05-02 08:13
山西教育·幼教 2017年11期
关键词:华华小豆豆小朋友

观察能力是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之一,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及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学习特点、行为表现、兴趣爱好等等的基础上,才能以“学”言“教”,以“学”定“教”,有的放矢地去支持、帮助和引导幼儿的学习活动。观察能有效推动教师发现幼儿的个体特点,从而真正了解每个幼儿,做到因材施教。

观察还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手段之一。教师全面深入地观察和倾听幼儿,敏锐搜集有价值的幼儿资料,然后依据观察到的信息片段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行动,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学习。教师在观察、评价、反思、调整自己教育行为这一连贯的过程中,主动获得有关幼儿发展的实践知识,优化知识结构,促进审视和思考,从而推动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一、观察是促进教师因材施教的良好开端

观察是一个开始,只有通过观察,我们才能识别幼儿的已有经验和个性特征,从而能够更加清醒的意识到幼儿的个体需要,实现因材施教。

观察实录:

自由游戏时间,看到其他班有小朋友能爬杆儿爬得老高,大一班小朋友夏语涵不服气地将袖子一撸:“我也来。”只见她双手用力往上爬,小脸憋得通红,无奈力气不足,不一会儿就滑下来了。

小朋友们一个个地试,结果都爬不高,只能坚持一会儿。

夏语涵急了,看到不远处小煜缩着身子站在那儿,她小手指一勾说道:“你也来啊!”小煜在班上一向不太爱说话,是个很安静的小朋友。小煜惊讶地指着自己,再看看夏语涵,脚步迟疑地靠近高高的长杆儿。她先爬到树墩上,两手一绕盘上去,然后脚下一蹬,也顺势盘上杆子,再用手往上一送,脚一收,只见她稳稳地盘在杆儿上,越爬越高。

大一班小朋友看到终于有本班同伴成功了,都欢呼了起来,有的还调皮地冲着刚刚爬杆儿成功的别班小朋友吐舌头。

过了一会儿,小煜开始有点吃力了,爬的速度缓了,而且有往下滑的趋势。琪琪、夏儿见状,连忙爬到树墩上用手去托她;有的小朋友合力去抱另一边的树墩,试图把树墩垒高;还有更多的小朋友加入托举队伍。小煜在上面看了,笑个不停。

观察分析:

小煜在班级是一个所谓“不起眼”的幼儿,她平时比较安静,在游戏中常常独自玩或者跟随伙伴玩。今天,小煜无意中展示了她突出的能力,在成功后露出了平时并不多见的笑脸。伙伴们对小煜有了一个新认识,而小煜也在这其中体会到了成功和满足。

游戏过后,教师针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及时分析和反思,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机会,逐步将小煜原先的“不起眼”引向“发现闪光点”。比如,针对她的运动特长,进一步给予必要的支持,在材料提供上尽量多样且富有层次性,让小煜挑战更多的可能。开展“朋友帮帮帮”活动,鼓励小煜带动其他幼儿练习这项运动,帮助更多伙伴体会攀爬的成功感。同时也是铺就平台让小煜更多展现自己,找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从而以点带面,带动其他方面的逐步发展。

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活生生的、处于发展中的、拥有独特个性的人。教师关注每一个幼儿,有意识地在一日活动各环节,尤其是在游戏中注意观察幼儿的个体特点,才可能真正了解幼儿,从而进一步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材料,挖掘有效的教育资源,因材施教,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观察是有效调整教育行为的主要依据

观察幼儿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幼儿的个体需要,从而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点和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

观察实录:

大一班的自助借阅图书处今天请了图书管理员协助自助借阅时需要帮助的小朋友。桐桐自告奋勇做了图书管理员。

华华其实已经能够自助借阅,他会先把原先借阅的图书放回借阅区,然后在属于自己的一张借阅表格上勾选“归还”,再从在书架上挑选一本,并在借阅表上登记。整个流程华华显得很熟悉了,可是他的眼睛处于矫治期,度数比较深,所以看登记表格以及图书左下方的数字标号有点慢。

桐桐:“我来报,你来写。”

华华:“好的。”

桐桐:“你数字写小一点,都快写不下了,后面还有数字没写完呢。”

可是华华依然写得很大。

桐桐对教师说:“老师,你的表格太小了,华华不好写。”

教师:“好的,我们重新调整一下,或者你们可以在小组活动时自己设计。”

桐桐回过头对着华华:“那你今天先这么写,你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

华华:“好的,谢谢。”

后续活动:

1.分享:你做图书管理员了吗?

2.小组活动:我来设计“自助借阅图书表格”。

观察分析:

案例中,从“自助借阅”“聘请图书管理员”“自己设计借阅表”等字眼,可以看出该班教师在班级管理上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具备一定挑战性的环境,提供鹰架,让幼儿有了自主选择以及学习的时间。教师设计的“后续活动”体现出教师在观察后的及时跟进与调整,肯定与推广“图书管理员”的活动,有效推动了同伴互动,也符合发展适宜性原则。

观察,推动教师主动理解幼儿的经验和需要,了解他们已经达到的水平,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为幼儿提供合理适宜的环境,从而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

三、观察是引领提升家园共育的最佳媒介

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建立积极的关系,是有效推动幼儿发展的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引领家长了解、理解,并进一步支持幼儿园的工作,有助于幼儿的发展,也有助于幼儿园工作的开展。幼儿园阶段的家长参与家园共育活动,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直接的好处,并为未来的家长参与奠定基础。

观察实录:

今天小一班组织到人民公园秋游。大家走走看看,聊聊唱唱,看树叶、摸小草、走小桥、踩软软的泥土。

一会儿来到草坪,教师招呼了一声,大家就地找个空地方坐下,从书包里拿出准备好的食物和其他人分享。嘟嘟打开书包,大敞口往下一倒,食物、纸巾、隔汗巾……全铺在地上。

嘟嘟吃了一会儿,溜开玩去了。小豆豆从旁边经过,被这一堆东西吸引了。他看了看,又在自言自语,不知道说什么。明明也来了:“这是谁的?”小豆豆:“不是我的。”嘟嘟回来了:“这是我的,你们要干什么?”小豆豆:“你怎么放在地上,地上有蚂蚁。”明明也说:“对啊,很脏的。”小豆豆:“现在我们来想办法,到底怎么办?”明明:“书包呢,哪儿去了?”嘟嘟拎起书包:“在这儿,在这儿。”小豆豆:“快收起来吧,我也不要吃了,我饱了。”

三个人开始蹲下来往书包里塞,嘟嘟:“隔汗巾也是我的。”明明:“你怎么全都倒下来了啊?不能倒。”小豆豆:“对啊,下次不许了。”嘟嘟:“好吧。”

观察分析:

嘟嘟从小体质弱,家长比较宠爱,过于包办的照料让嘟嘟的自理能力显得相对较弱。这从平时的一些表现已经有所暴露。案例中,嘟嘟不太能保管好自己的物品,而小豆豆和明明看到这一堆物品,能简单交流,并提醒嘟嘟“赶快整理”,显示出这两名幼儿在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一个优异表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对3-4岁幼儿的要求指标有“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喜欢承担一些小任务”“在成人提醒下,爱护物品”,可以看出,这3名幼儿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差异。

支持策略及生成活动:

1.与嘟嘟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多放手逐步提高嘟嘟的自理能力。

2.在班级区域开设生活区,提供环境和材料,让幼儿学习钮纽扣、拉拉链、夹夹子、摁按钮等生活技能,提供机会让嘟嘟在锻炼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3.教师和家长一起,有意识地提供机会和平台,引导嘟嘟锻炼自己,提升能力。比如在平时生活中,家长对嘟嘟的表现多关注、多退后、多放手、多鼓励,对于嘟嘟的努力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树立典范意识和目标意识,引导嘟嘟逐步提高自理能力。

4.教师通过微信群等平台,及时展示幼儿在园的生活和学习状态,让家长了解“幼儿园会开展哪些活动”“幼儿在园能做些什么”“幼儿在同年龄段中的发展水平”等等,让家长对幼儿园的活动有全面的认识,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目标。从而在家庭教育中有所意识,实现家园合力。

5.向家长推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逐步引导家长深度阅读,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在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后,家长可参考《指南》相应的教育建议,有意识地利用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帮助幼儿学习和锻炼。

教师客观冷静地观察幼儿,把对幼儿点点滴滴的观察梳理提炼,理性地作出判断和引导。案例中教师意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把观察到的情况与家长及时沟通。这样的观察是真实的,与家长交流时很容易得到家长的认同,让家长感觉到教师对幼儿的关心,从而有效配合教师的指导,使家园可以互助、互补。

观察是学与教的桥梁,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幼儿的个体需要,并据此给幼儿以回应,理解幼儿,最终提供有益于幼儿的教育。而观察又会推动教师不断地反思,使其拓展思路,更加愿意用学习来支撑自己的教育行为。

可以说,观察,让教师和幼儿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华华小豆豆小朋友
用爱浇灌孩子——再读《窗边的小豆豆》
土星
木星
狐狸华华组队记
狐狸华华“分兔”记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一年级的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
Let’s DIY P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