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改什么

2017-05-04 13:19黄芳芳
经济 2017年8期
关键词:李国祥补贴秸秆

黄芳芳

去年,李国祥的弟弟在安徽老家种植小麦,售价0.6元/斤,较1.18元/斤的市场价亏损了近一半。

相反,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某面粉厂老板以1.7元/斤的价格,从当地农民手中收购优质小麦,而加工后的高强筋面粉售价8元/斤。同样是种植小麦,差距如此之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经济》记者,弟弟的境遇是当前大部分农民面临的困境:辛辛苦苦种了地,不仅无法增收还可能亏损,当地不少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不高。

在市场经济中,如果供给超过需求,卖方会收到降价的信息;如果需求超过供给,买方会收到涨价的信息。李国祥弟弟种植普通小麦的供给远远超过市场需求,故而价格会一降再降;而内蒙古农民种植的优质小麦,也因供给低于需求,收购价才会“高高在上”。

所以,李国祥为弟弟支招,与其赔本,不如什么都不种,让土地休养生息;或者跟着大规模的农企一起种,种有市场前景的农产品。休耕是为了让土地更肥沃,后者则是以市场为导向。

改革就是通过市场调节

今年玉米市场价格一斤不到5毛钱,同时国家已经取消了最低收储价。“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要通过市场进行调节,当前玉米价格低迷,以后种的人自然就少了。”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吴敬学最近在东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讨会上的观点。

东北三省一区是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主产区。据国家粮食局官网显示,截至2017年3月25日,东北三省一区累计收购玉米9261万吨。这表明玉米的库存仍在增加。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若东北调减玉米种植结构,那么,替代玉米的作物是什么呢?有专家认为,可以在东北种蔬菜运到南方。

据北京新发地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东北的蔬菜南运主要在北京,最远也只能到济南,再远蔬菜会烂掉。“东北在新发地的蔬菜供应量,辽宁省占53%,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则占10%左右。”南方的蔬菜可以经过预冷,货车一路向北,气温越来越凉爽,故而蔬菜不坏。但北方不行,若东北采用日光温室种植蔬菜,再通过冷链运输到南方,成本过高,农民难以承受。

“东北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比其他地方更大,因为可供调整的余地非常小。”吴敬学进一步解释,气候条件变化决定它不像南方可以种植高效园艺类回旋余地很大。“与其不知道调什么,倒不如不调。”吴敬学认为,玉米卖不出去可以养猪等发展畜牧业,蔬菜烂了则一钱不值。他建议,东北产区可以调整为种大豆,尽管目前大豆的产量低、收益不高,但政府可以通过适当地补贴,引导农民种植。“补贴高了,大家自然愿意种。”再者,可以鼓励研发或引进新品种,比如市场进口量较大的北美的优质专用小麦,可以引导农民种植这类优质小麦品种。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缓和“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矛盾。

东北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根据东北的地域选择性,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进行结构调减。当前玉米库存可转化为饲料粮。据估算,养猪成本中玉米约占六成,现在玉米价格低,也意味著生猪产业有更有竞争力。东北地区可以发展畜牧业。吴敬学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还应农牧结合,“而不是局限于种植业层面,或从表面上的调减玉米数量或大豆数量,还要从产业链更深层次看问题。”此外玉米也可以加工成乙醇等,转化为清洁生物能源。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种植结构调整不仅是面积增减的变化,也是品质结构的优化。下一步,我国将优先发展优质稻米、强筋弱筋小麦、优质蛋白大豆、双低油菜、高产高糖蔗糖等产品,积极发展加工型早籼稻、甜糯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淀粉马铃薯等加工型产品,以及生物产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的饲草,以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当前普通的农产品过多,市场已经饱和,需要发展特色农业。”李国祥表示,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消费的增长,通过供给品种的质量变化来引导新的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政府要科学引导,不能大包大揽,同时采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扶植特色农业,需要基础设施的配套、市场、技术人员、资金扶持等,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警惕重蹈九八年覆辙

危机背后往往蕴藏着机会。农业供给侧改革亦是如此。

当前我国农产品面临库存高、结构性供给充裕、阶段性过剩等问题。李国祥指出,目前农业的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大供给来源非常充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减少玉米,改种大豆,大豆就可能会过剩。”过去像油菜籽、棉花、大豆、甘蔗国家都会收储,现在不收了。“国家不去收储,若农民生产亏本了,自然不会再去生产了,结构自然就调整了。”

当前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好时机。李国祥认为,未来是调结构、转换动力机制、增收机制的大方向。“即便三五年内,存在着转换的风险,但我们有巨大的库存作支撑。而2004年和2007年,是不敢这样做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不光要向前看,也要透过历史的“后视镜”回头看。吴敬学告诉《经济》记者,我国粮食总产量于1998年达到5.12亿吨峰值,之后便经历了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直到2008年才恢复这一产量。“这说明调减后再恢复是比较难的。”

1998年《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过去的长期供给不足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并提出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这是过去10年我国农业政策的一个重大调整。随之而来的是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的不断下降。据国研中心资料显示,自2000年以后我国粮食生产连续4年减产,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下降到4306.5亿公斤。2000年底,“两田制”(口粮田和责任田)面积已由1996年的4000万公顷下降为140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42%下降到15.8%。

当前的情形跟1998年非常相似,吴敬学认为,现在全国各地都在一窝蜂地调减,“农产品产量过剩只是暂时现象,我们也要警惕切勿重蹈覆辙”。去年8月,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曾对媒体称,确保到2020年使1亿左右已进城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吴敬学认为,农民吃的粮食多,进城后,对肉蛋奶等副食的需求量增多,也将激发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

农业补贴力度要加大

政府提供的公共资源包括农业补贴,要向新的动力机制倾斜。当前农业补贴有所转变。2016年5月财政部、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知》,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业补贴是必要的,无论结构如何调整,必须要保证口粮。”吴敬学告诉《经济》记者。

李国祥认为,有些补贴不应该只是名字好听。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为例,它的确是有利于绿色发展、增加土地有机质和肥力。据了解,2016年黑龙江省市县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为每亩71.45元。其中,秸秆还田、施用农家肥等直接用于耕地地力提升的资金要达到每亩10元以上。吴敬学指出,河北等地区开展的秸秆还田补贴标准过低,政策执行效果不好。不烧秸秆用人工移走的成本远高于补贴。有的农民说:“你给我补贴,我在补贴的基础上再加10元钱,让别人把秸秆给我收走。”

这一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没有考虑让农民利益不受损害,所以实施的效果不佳。“一是,补贴力度不够,二是,农民无法消化秸秆。”虽然有些地方将秸秆做成生物质能源,但是成本过高而推广不了。吴敬学建议,未来国家一方面要加大秸秆还田的补贴力度,增加土地有机质和肥力;另一方面,加大开展生物质能源的研发力度,充分利用清洁能源是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农业要走一条不同道路,即优质、绿色、增收之路,但也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李国祥补贴秸秆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晏平要补贴有多难
新型环保吸声材料——菌丝体胶合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