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更多的中关村式“拓荒牛”

2017-05-04 19:30卫汉青
中关村 2017年4期
关键词:独角兽中关村改革开放

卫汉青

2017年4月初的“习特峰会”,无疑是一件全球关注的大事件。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的最高领导人会晤,商量的肯定不是家长里短的小事情。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关村管委会原副主任夏颖奇博士,在美国工作了10多年,在4月号《中关村》杂志刊发了一篇《白话中美关系》,调侃的口吻中谈论得很透彻:“这些年来中美经济都在发展,只是速度不同。中国追赶的快,因为中国人是守财奴,社会又稳定,‘老少爷们很合群儿,都出去搂钱,所以再过些年经济总量赶上美国,连美国也认可。至于用购买力评价法,IMF早就说中国赶超了。发展是硬道理,中国没工夫闲着扯蛋玩儿,再过20年就不是这样玩儿法了。这些就决定了‘特朗普王朝的中美关系基础。”

的确,中国现在已今非昔比,牛起来了。特朗普可以跟澳洲、德国的总理摔电话、摔脸子,可以让日本、韩国的总理哈腰赔笑脸,但对于中国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只能是紧紧地握手。

明年就是改革开放40周年了。10年浩劫,中国的经济接近崩溃边缘,真实的经济数据,至今仍是个谜。根据1978年公布的数据,在全球190多个经济体中,中国GDP总值排名第15位,人均GDP倒数第2位。而到了2016年,中国的GDP总值已经达到了10万亿美元以上,几乎相当于位居三到五位的日、德、法国的总和,人均GDP也已位居中上游。

“馅饼”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中国牛起来的背后,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解放了生产力,涌现了无数经济、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拓荒牛”,他们共同开垦出了共和国的春天和丰收。

中关村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以陈春先、柳传志、俞敏洪、雷军等为代表的“拓荒牛”更具“开拓”和“勤耕”精神。柳传志曾经很直率地说:“憋得太久了,机会来了,特别想干事!”这朴朴实实的语言,道出了中关村创业创新者的心声。中关村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知识经济的制高点,2016年GDP总量高居北京市四分之一,不是靠讲空话、搞形式主义和运动折腾产生的,而是秉承了“鼓励创业,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中关村精神,一代代、一批批创业者脚踏实地、开拓奋进干出来的。我在中关村生活了几十年,亲眼目睹了无数中关村企业深深浅浅的前进脚印,每一个脚印都浸透了心血和汗水。

本期杂志“封面故事”《“实干家”赵庆锋》,就是中关村的一头“拓荒牛”。这位北京佰能电气技术公司的董事长,曾经因为是“富农”的儿子,1977年高考政审未通过,1978年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走进中南矿冶学院的大门。上世纪90年代末,赵庆锋毅然创业,在联想桥南一间几十平米的房间里,带领七八个人开始了艰苦的“拓荒”事业。经过18个春秋的耕耘,迄今为止,佰能公司已经拥有10家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承接国内外大型钢铁冶金“三电总承包”项目的单位,业务范围扩展到沙特、阿联酋等海外国家。

“特别报道”《国家高新区:独角兽的摇篮——记“创新双月谈”第四期》和“科技”版《知识产权服务新模式推动中关村CID升级》、《中国独角兽企业涌现,引领“爆发式成长”》一组文章,探讨了新经济时代的“瞪羚——独角兽企业”成长规律和高新区如何营造创新生态的话题。中国高新区应该说是全球独角兽集中爆发的区域。全球300多家独角兽企业,来自中国的就有131家,仅次于美国。中关村更占据了65家,估值总和达到2137亿美元。“瞪羚”也好,“独角兽”也好,没有小米、滴滴出行、共享单车这些不同领域的“拓荒牛”,什么都无从说起。

“经济”版《华为“商业帝国”之中国特色具有世界风范》,“科技”版《青亭网罗贤:VR创业要拥抱商业的变化》、《中东商机:借船出海正当时》、《人大代表雷军:聚焦AI、新零售与“一带一路”》、《石墨烯储能竞赛,中关村再添一“子”》、《神州數码互联网转型初现峥嵘》、《把握创新方向》、《共享经济为双创注入活力》,“教育”版《赵庆洪:让生命之源的血液无障碍流淌》,“文化”版《杨永安的松柏报告》、《顾小锋:向“左岸”偷渡》等文章,这些来自中关村的篇章,其实我们都可以从中品出“牛经”、“牛精神”,他们都在默默耕耘着我们这个时代金色的未来。

中国近百万年来受封建专制的桎梏影响,积贫积弱,底子太薄。经过近40年的奋起直追,虽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收获,但还有很多的荒芜和瘠薄等待着去开垦、去耕耘,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中关村式的“拓荒牛”!

猜你喜欢
独角兽中关村改革开放
寻找独角兽
它就是独角兽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遇见独角兽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