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境界浅谈

2017-05-04 21:43姜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4期

姜华

[摘 要]寓言是一种借助简单的故事揭示深刻哲理的文体,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苏教版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寓言故事。对寓言教学,应该紧扣寓言这一文体的特点,从学生心理和认知需要出发,历经三重境界:浸润幻真交融的寓言世界、感知语言裹挟的鲜明主旨、探寻寓言故事的真相,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关键词]寓言教学;三重境界;学生立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30-01

寓言是一种借助简单的故事揭示深刻哲理的文体,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苏教版教材选编了不少的寓言故事。对寓言的教学,应该紧扣寓言的文体特点,从学生心理和认知需要出发,历经三重境界,穿越寓言的表层直抵内核,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一、第一境界:以学生立场,浸润幻真交融的寓言世界

寓言常常以故事为外壳,用看似怪诞的情节和不可思议的现象来揭示道理。因此,寓言教学应将学生的身心浸润在幻想和真实情境的交融中,感知寓言的大意。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或直观演示,或角色扮演,为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寓言的哲理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蜗牛的奖杯》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插图,提炼出“勉强”一词,感受蜗牛将头伸出来时的吃力,强化学生对蜗牛内心痛苦的感知。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前后对比:现在这只如此吃力的蜗牛,与之前的状态一样吗?学生迅速联系前两次描写蜗牛飞行的语句,在整合对比中感受蜗牛的变化。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蜗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顺势揭示寓言蕴含的哲理。

正是在步步为营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沉入故事中,逐步体会故事的深刻内涵。面对着离奇失真的情节,教师不破坏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笃信心理,而是让学生的身心融入文本的内蕴中,从而悦纳寓言的道理。

二、第二境界:以作者立场,感知语言裹挟的鲜明主旨

寓言这种文体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教学的核心并不在于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体悟,而要将理解寓言的道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进入中年级之后,教师可以淡化对情节的感知,让学生从文本的语言中揣摩作者的表达意蕴,从而理解作者言语表述的主旨。此为寓言教學的第二重境界。

如,在教学《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时,教师没有着力引导学生对故事发展的情节进行感知,而是引领学生紧扣课文中再现人物的语言,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如,从“巴望”感受农夫内心的焦虑和迫不及待;从“终于”“筋疲力尽”感受到农夫绞尽脑汁,并为之付出巨大的辛劳。这些词语虽然与情节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却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内心状态。正是农夫的焦虑、急迫和过分的渴望,导致他失去理智,这正是“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的真正源头。

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描写人物的关键词语,穿越了文本表面的樊篱,洞察出故事最后结果的根源所在,使学生逐渐理解了作者想要展现的主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第三境界:以辩证视角,探寻寓言故事的真相所在

进入高年级之后,学生的心智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多维、全面地看待周围的现象,能够脱离成人的指导, 依照自己的视角和思想来洞察这个世界。在这种状态下,寓言教学就应朝着第三重境界进发,探究寓言故事背后的真相。

如,在教学高年级寓言故事《螳螂捕蝉》时,很多学生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在关键时刻,少年就能看到“螳螂捕蝉”的情境呢?于是,教师顺应着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讨论:“这位少年给大王讲述的内容究竟是真是假?自然界中真的上演过这个故事,而且恰巧就被少年看到吗?”学生在深入细读故事之后,从课文中提炼出相应的核心语句:“谁来劝说,我就处死他。”“转了三个早晨。”“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并猜想道:其实少年早就在心中有故事想要讲述给吴王听,但由于吴王的“死命令”,他不能力劝,只能巧谏,所以借助这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来进行劝说。由此可见,这个故事并不一定真实发生过,最起码绝不是少年口中所说“这两天看到”的。其实,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对感知这个寓言来说,已经完全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少年的机警与智慧。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对文本故事荒诞情节背后真相的探寻上,为学生进一步整合课文内容、体悟人物形象,尤其是理解故事背后蕴藏的道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寓言教学从浸润在幻真交融的世界中到感知寓言的鲜明主旨,到最后探寻故事背后真相,都必须建立在教师、学生与教材文本的深入对话上,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与理解文章的主旨,提升寓言教学的整体效益。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