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统一”是否摆上了日程

2017-05-04 22:21郑剑
世界知识 2017年7期
关键词:台湾当局台独两岸关系

郑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台湾问题不出预料地成为舆论一大焦点。之所以不出预料,是因为蔡英文上台以来,这个方向状况迭出,全国民众十分关心,世界舆论也很关注。两会期间,各方议论的核心议题是:大陆对台政策是否变了?进一步说,“武力统一”是否摆上了议事日程?特别是“两会”涉台重量级代表、中台办主任张志军关于“‘台独的尽头是统一”的表态、军队有代表关于“动武条件”的言论等,不但吸引了眼球,也引发了两岸有关方面一场论战。而民进党当局利用“打黑枪”的方式,恶意曲解大陆有关人士言论的行径,给日趋紧张的两岸关系平添新的不安。

维持台海局势稳定的基本条件

民进党上台之前,各方普遍质疑,台海局势还能否继续保持稳定。因为在此之前大陆方面早就有“地动山摇”之说。2015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严肃指出,我们始终把坚持“九二共识”作为同台湾当局和各政党开展交往的基础和条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如果两岸双方共同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遭到破坏,两岸互信将不复存在,两岸关系就会重新回到动荡不安的老路上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换言之,台湾地区无论哪个政党执政,只要新的台湾当局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将持续保持稳定发展。否则,台海局势将逆转。中国政府出重手有个传统做法,就是往往“有言在先,勿谓言之不预”。从抗美援朝、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到收复西沙、南疆作战,几无例外。这次提出“地动山摇”,明显是对即将上台的新台湾当局“有言在先”。

在民進党执政条件下,保持台海局势稳定需要五个基本条件。一是一个中国原则持续作为两岸双方政治共识,民进党当局须明确承认“九二共识”,既不搞“急独”也不搞“缓独”;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位居两岸双方施政主轴,民进党当局须以民生为念,不明修经济栈道暗度“台独”陈仓;三是支持全面交流交往的两岸社会主流民意得以延续,民进党当局须维持不断开放的态势,不任性推行保守、闭关、转向政策;四是共同保卫中华民族主权权益成为两岸双方共同愿望,民进党当局不在东海、南海等涉及中华民族核心利益问题上卖祖求荣、挟洋自重、甘做对方马前卒;五是美国不改变求稳定为上的台海政策,民进党当局不鼓动、刺激美国产生这样的幻想和冲动,就像“萨德”入韩后台军方明智表态不会引进一样。

民进党当局的所作所为

从上述五个条件检视,蔡英文上台以来情况确实令人不安。

台湾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这是众所周知的。蔡虽在就职讲话中表态,尊重1992年两岸两会达成若干共同认知与谅解的历史事实;拟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显示出一定积极姿态。但即便这个碎片化表态,蔡也没有完全遵守。难怪张志军主任评价说,2016年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台湾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台湾当局持续推动“软性台独”。台当局的招数是层出不穷的。包括造舆论、修历史、改课纲、毁偶像、立“法度”、用“独”派、除“两蒋”、远“中山”等等,核心是“去中国”和“植台独”,种种行径逐步蚕食着两岸关系稳定及两岸和平的基础。

台湾当局刻意限制两岸关系交流。其图谋是欲盖弥彰的。两岸各项交流交往呈缩减之势,这是不争的事实。蔡英文和民进党把责任推向大陆,攻击大陆故意限制两岸交流。而实际上对两岸开放最担心的是“台独”势力。在他们看来,两岸交流越开放,两岸经济社会联系会越紧密,台湾就越是离不开大陆,“台独”便越不可能,统一的基础倒会更厚实。蔡英文上台以来,政治上推行分裂路线,破坏了两岸正式交往的基础;经济上实行“新南向政策”,对冲、弱化两岸经济合作;文化教育上采取紧缩措施,限制大陆文化团组、恶化陆生就学环境、增加台生不便;安全上强化对陆防范,推出进攻性、冒险性的“防卫固守,重层吓阻”军事战略,强化针对军公教特别是前高官、台军退役将领的大陆交流保防体制。这些倒行逆施极大恶化了两岸交流环境。

台湾当局在东海、南海等敏感问题上留有余地。祸心是需要警惕的。迫于岛内民意和大陆压力,蔡英文和民进党尚基本坚持“中华民国宪法”立场,主张“中华民国”对钓鱼岛、太平岛的主权。但蔡和民进党也迎合美国“航行自由”的主张、暗埋所谓尊重“国际法”伏笔;与日本拉拉扯扯,断然拒绝与大陆哪怕是默契配合。很难想象,一个与日本声应气求的台湾当局,到了最关键时刻,会与中国大陆站在一起。

台湾当局在拉拢策动配合美国方面亦有远谋深耕。功夫是做到极致的。选举期间蔡英文在访美时公然表态将融入美国亚太战略体系,司马昭之心不难洞悉。上台后,蔡着力深化对美工作,积极与奥巴马“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接,争取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美国主导的经济合作机制,在南海、东海问题上伺机配合美国行动,换取支持。美国国会去年12月通过了“2017年度国防授权法”,算是给了蔡回报。近来美国决定海军陆战队拟进驻驻台机构,实质意义与象征意义都不小。民进党当局的对美工作,一方面秉承国民党当局的长期积累,另一方面也有绿营背景侨民的长期深耕,在美行政、国会、军方、媒体、金融工商界等的基础不可小觑。

如此一来,大陆方面就不能无动于衷了。

对台方针与政策的“变”与“不变”

大陆方面反复强调对台政策未变,两会期间亦如此。但有人还是感到对台政策有变,原因何在?

除别有用心者外,有人之所以会有变化感,是把大陆的整体政策割裂开来看了,即把大陆针对持不同政治主张的台湾当局实行的“此一时”政策,看成了包括“彼一时”的全部。这样割裂地看问题,很容易引起误解,以为是大陆的僵化而不是民进党的顽固,才导致了变化。实际上,变的是台湾当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这一点大陆方面从未改变。至于配套政策措施,都是围绕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推进统一大业等三位一体核心原则制定的,包括“九二共识”共同政治基础、反对和遏制“台独”、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向、推进两岸交流交往政策举措、非和平手段适应条件等等,对任何台湾当局、政治党派、社会人士都适用,也不曾改变。

拿当下各方关心的两岸政党交流政策来说,就是一以贯之的。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胡总书记同时指出,在反对分裂国家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绝不会有丝毫犹豫、含糊和退让。显然,这主要是讲给民进党和主张“台独”的人士听的。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同时严正声明,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我们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无论是谁,不管以前有过什么主张,只要现在愿意参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们都欢迎。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也再次这样明确表态,同时也反复强调了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的严正立场。

蔡英文上台前,大陆重申既定政策,端看民进党何去何从。蔡当选及甫上台,大陆“听其言,观其行”,以“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回应蔡就职表态,没有无视其善意,更明白告诫其不承认“九二共识”后果很严重,给了蔡和民进党机会。蔡执政后一段时间,政策紧缩面则突出出來,但紧缩的前提、措施、后果、转换条件等,核心意涵一条也没有变。

总的看,蔡英文和民进党上台以来,大陆方面一是反“台独”的力度越来越大。民进党上台之前,大陆即警告,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其中的“任何”,剑指民进党的“软性台独”或“隐性台独”,旨在告诫对方:打着任何旗号、使用任何伪装、采取任何步调、依托任何势力推动“台独”,包括“去中国化”“温水煮青蛙”“现状即台独”“无限期维持现状”等,都将严惩不贷。但考虑到民进党内复杂性、派系各有主张,大陆在实际举措上一度留有余地。而随着蔡和民进党当局逐步表明了绝不承认“九二共识”、持续推动“台独”和“去中国化”的基本态度后,大陆反“台独”力度骤增。其间,对于各类“台独”分裂活动,都严正警告、实际反制,包括政治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退让、经济上按原则办事有收放、涉外上逐步收紧不客气、军事上加紧备战不松懈。二是国家统一的旗帜越举越高。以往考虑到岛内民众接受度及特定阵营特殊处境,大陆表明统一立场时往往比较策略,很多情况下用“和平发展”“民族复兴”“共圆中国梦”等提法替代。而蔡和民进党执迷不悟、岛内一些情况有所恶化,使得大陆感到不把统一的旗帜更加鲜明地打出来,两岸关系就不能致远;岛内“台独”越是猖獗,统一的旗帜越要高举。特别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目标牵引行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习总书记确立的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今后一段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在对台工作上,习总书记深刻阐释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内在联系,强调“国家统一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亦是目标牵引。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公开强调发展两岸关系的“终极统一”目标指向,恰逢其时,势在必行。如此一来,在国家统一问题上,对台工作由以往“多做少说”,转变为“既做也说”,不再过于顾忌岛内一些因素的制约。在此次两会上,大陆正式推出“在两岸融合过程中实现统一”的重大思想,指明两岸融合过程本身就是统一、推动两岸融合的举措就是促统。这是习总书记对台工作思想的重大发展,标志着两岸统一不再是“未来式”,而是“现在进行式”;意味着现在已到了必须超越台湾之一隅、站在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思考处理台湾问题、包括与台湾当局关系的时候了。“急独”必然导致“急统”,民进党越是卖力谋“独”,大陆方面越要回击以更大力度促统。三是推进交流的举措更趋民间化、青年化。官不通民通,政党不做群众做。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两会”明确要求,加强与台湾基层一线和青年一代交往交流,厚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民意基础。民进党上台以来,大陆推动两岸民间交流力度不减,基层和青年指向更加明确,深入社会的要求更加具体,文化的内涵更加厚重。大陆为何会突出对蓝营执政八县市交流的扶持?因为谁反对“台独”就与谁密切交流,谁支持统一就支持谁发展壮大。这是不变的阳谋,不是分化的阴谋。四是在国际斗争中再次突出了台湾问题。在马英九执政时代,两岸大体处于所谓“外交休兵”状态。双方基本各守分寸,特别是大陆对台湾有所礼让,台方参与了一些国际性组织,维持了“邦交国”规模,两岸开启了敏感的涉外领域人员交流。但民进党不承认“九二共识”,这一建立在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基础上的进程戛然而止。中国大陆在与国际社会打交道时,再次强调台湾问题,包括重申共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湾独立”,按原则处理涉台事务等。一时间,出手密集度之高,在马执政时不可想象。当然,大陆外交机构在维护台湾同胞海外利益方面依然尽心尽力,这一点永远不会调整。

最后看军事。民进党现行两岸政策的结构性矛盾必然导致“武统论”不时兴起。民进党是主张“台独”的政党,蔡英文是理念型“台独”分子,以“台独”基本教义派为基本盘,在“太阳花学运”所激发并延续至今的岛内“反中”、分裂倾向相对浓厚的社会氛围中上台,势必处心积虑推进“台独”,改造台湾社会,打压对手国民党,塑造民进党一党独大、小党竞争、反“台独”政党永无出头之日的政治格局。但另一方面,民进党也深知,当前挑战两岸关系、引发台海局势动荡不得人心。早在上台前,蔡英文即不得不反复向岛内、大陆、国际保证不挑战两岸关系。如何调和这个结构性矛盾?

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既挑战两岸关系,又把两岸关系恶化的责任推给大陆。其主要手法有三,一是唱“维稳”高调,表态不挑衅、无意外、可持续;二是行“台独”阴招,利用“转型正义”推动“新台独运动”,改造台湾;三是借“急独”压力,应付大陆和国际社会质疑,扮可怜,装“小女人”,玩弄两手,图两面之利。

但“台独”的挑战有多大,大陆的反应就有多强,走到极端就会打仗,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按《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当形势发展到“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大陆只有“武统”一途。实际上,蔡刚就职时解放军发言人即表态,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和图谋。这也就是张志军主任关于“台独”之路走到尽头是统一、那样的统一方式台湾社会和民众会付出巨大代价等说法的内涵所在。张是有言在先、善意提醒,但民进党不但不从善如流,反而恶意歪曲,以激发民粹,说到底是因为中台办领导的讲话戳到了“台独”的痛处,激发了台湾人民的警觉。“‘台独意味着战争,分裂没有和平”,这在岛内已是常识。

两岸关系的崭新阶段与民进党必须思考的时代课题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凸显、中国大陆崛起、两岸实力对比失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变化,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而言,时代在剧变。这个剧变对岛内的意义在于,民进党内外逢源、“台独”得以张扬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目前“台独”岛内有基础,岛外无条件;美日有策应,国际无潮流;今天有瓶颈,未来无“窗口”。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台独工具化”已经从民进党应对外部压力的策略托词,变成“残酷”的现实;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固然打败了反对“台独”的国民党,但国民党的暂时失败未必等于民进党的永远胜利。

正因为时代的变迁,在大陆方面看来,岛内民众的思想在变化,传统民进党的社会基础会动摇,所以仍给民进党人改弦更张的机会,实际是给部分受蒙蔽的台湾民众机会。奉劝民进党人登高望远,站在整个中国和世界的全局思考未来,据此制定自己的政策。这是摆在民进党人面前的时代性课题。

应当指出的是,大陆方面的善意和耐心是建立在一个中国认同的基础上的,即看到岛内还是有相当比例民众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中华民国宪法”还是“一中宪法”;大陆的善意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即看到岛内主流民众不否认自己在血缘上、文化上、历史上、地缘上是中国人,文化还起着两岸之间的纽带和缓冲作用。如果有一天台湾人都变成了“新加坡人”、“中華民国宪法”内核被彻底抛弃,两岸和平稳定的机会之窗就彻底关闭了。

(作者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

猜你喜欢
台湾当局台独两岸关系
斥“台独”狂人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认清五大类“台独”真面目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
本 期 导 读
一九五八年炮击金门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