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机前张俊功的学生

2017-05-04 14:58
经济 2017年7期
关键词:录音机陕北年轻人

说起陕北说书,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张俊功这位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对说书进行改革,把坐场改为走场,把一人改为多人,自成一派。之后,陕北说书的人物角色更加明确,互相酬唱应答,有了身段及表情表演,并且讲究舞台风度及手、眼、法、步等规范,使这门民间艺术得以向前发展。

在陕北曹氏家族,有这样一位陕北说书传承人,经常会被人们认为是张俊功先生的学生,他就是曹伯炎。曹伯炎笑着“纠正”说:“我是录音机前张俊功先生的学生。”

1993年,曹伯炎正式开始学说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学得比较晚,但喜欢得比较早”。

陕北说书的人最开始是盲人。曹伯炎幼年时,每次盲艺人到村里说书,他都会在旁边观看,“包括他们怎么把工具绑到腿上。”曹伯炎向《经济》记者介绍说。但在舞台上表演的经历,曹伯炎还没有过。

因此,在学说书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的第一关就是“要把脸装到袖筒里面去。”曹伯炎说,那时候不会表演,眼睛也不知道往哪看,最致命的是一说书就脸红。

“好在以前在剧团给别人做了十几年的伴奏,有一些音乐底子。”曹伯炎认为这段经历很重要。所以他有意进行反复练习,一点点习惯在舞台上的那种感觉。

第二个要克服的难关是“唱完了不知道如何结束”。那时候也没有人教,曹伯炎就买来张俊功老先生的说唱磁带,放入录音机中,一天天跟着练,跟着学。“我风格和张俊功先生很像,这才让很多人认为我是张俊功先生的学生。”曹伯炎说。

现在作为传承人的曹伯炎,除了当初的那份对陕北说书的热爱,肩上更多了一份传承的责任。曹伯炎总是告诉刚开始学习的年轻人,“这不是玩的,是要传承下去的。”

曹伯炎从自己做起,先让自己的儿子学,后来采用免费收徒等形式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

开始总是很难的。曹伯炎告诉记者,刚开始他让儿子学时,儿子认为“这玩意土不拉几的”,后来学着学着觉得这还很有意思。

曹伯炎明显感觉到这两年来学习的人多了。这既让他欣慰,也让他感到担忧。

在曹伯炎看来,陕北说书有“不分场合、快捷方便、触景生情、通俗易懂”的特性。但关键还在于“要用心去说”、“要有音乐基础”。采访中,曹伯炎反复强调学习传统段子和学习音乐的重要性。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曹伯炎一直在创新,“但传统的东西不能丢。”主要是用词更加现代化,“采用观众能听懂的词语,用陕北说书的旋律來表现。”

猜你喜欢
录音机陕北年轻人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录音机里的旧时光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年轻人如何理财
贝壳
年轻人
毛泽东转战陕北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