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有着怎样的孝观念

2017-05-05 14:36高福丹
人民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观念大学生教育

高福丹

【摘要】孝德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孝观念培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系列美德教育的始点。培养大学生的孝观念,不仅有利于提高“90后”大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而且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团结稳定。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孝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90后”大学生的孝观念呈现出积极方面,同时也存在着孝行缺失问题

在当前经济繁荣富足,政治民主平等,文化多元开放,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条件下,“90后”大学生的孝观念呈现出认同孝观念、注重精神赡养,以及对传统孝观念批判等积极方面;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孝观念情感淡薄、孝知与孝行脱节、孝行缺失等问题。

注重精神赡养,孝观念内涵理解的现代化。“90后”大学生对于孝观念内涵的理解,由传统的以物质赡养为重转化为更加关注对父母的精神赡养。“90后”大学生倾向与父母人格和地位上平等,认为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更多地体现在精神赡养:一方面,子女要经常与父母谈心,不仅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更要满足父母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子女还要注重强身健体,不让父母为了我们的健康而忧愁;子女要注重完善品格,不让父母因我们的品格缺失而感到耻辱。

主体性增强,传统孝观念遭遇解构。在传统家庭生活秩序中,“无违即孝”曾经被人们长期奉行,“父母在不远游”的孝观念一直有着深远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90后”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注重个性的张扬,追求自由的选择,崇尚思想的解放。表现在想问题、做事情时更多从自身出发,不再处处以父母为重。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生育后代更少与孝道相关,更多与自我的情感需要和人生完善相关。传统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孝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知行不一,孝观念和孝行为出现偏差。尽管当代大学生有孝敬父母的意识,但是行动表现却并不一致,即出现了知与行脱节的现象。部分大学生将行孝止于嘴头,而非付诸行动,没能实现思想自觉与行为自觉的统一。例如,个别大学生与父母交往中,态度恶劣,顶撞父母,对于父母的意见完全漠视不理,我行我素;个别大学生荒废学业,在学校“混日子”,辜负父母的期望;个别大学生在物质方面对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认为一切理所当然。

个体认知规律、家庭结构变迁、高校孝德教育、社会价值多元共同影响“90后”大学生孝观念

个体认知规律的作用。由于“90后”大学生处于从感性直观认知向理性抽象认知的转变,对孝观念的批判性认同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方面,从感性认知来看,大学生在与父母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孝的习惯性感知,愿意听从父母教导、按照父母设计的人生路线前进,这奠定了大学生对孝观念的基本面向。另一方面,从理性认知来看,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判断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自我独立意识增强,不仅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甚至绝对顺从。

家庭结构变迁的影响。传统社会,是一种“上有老下有小”的垂直家庭结构,孝是一种主体间的精神秩序,体现了血脉关系的继承与延续。父母之于子女,承担养育、教育和监护的责任;父母之于祖父母,承担赡养、孝敬和守护的义务,父母靠这种身体力行的教育方式,影响着下一代孝观念的形成。在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型,家庭重心由“老”转向了“小”,“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和祖父母对其疼爱有加,家庭教育往往呈现出只顺不教的状态,弱化了当代大学生对孝文化的传承。此外,传统“四世同堂”大家庭向现代核心家庭的转变,减少了“90后”大学生父母身体力行、以身示范进行孝德教育的机会。

高校孝德教育的缺失。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是高等教育中德育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往往“重智轻德”,在思想上对孝德教育重视不够,而且在教学设置上缺少培养大学生孝观念的环节,如孝德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被忽视、在教育内容上缺乏、在教学课时安排上过少、在组织孝观念实践活动方面缺位等。

社会价值多元的冲击。当前社会处于深刻变动时期,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市场经济的强势主导、西方思潮的蜂拥传入、大众传媒的传播错位,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文化偏好相互碰撞相互共存,“9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体系尚未定型,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和冲击。比如社会氛围的功利化、浮躁化,使家庭关系中原本温情脉脉的关系被附上一层利益的面纱。个别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的不良影响,把尽孝视为一种经济利益的计算工具,孝道成为金钱交易的“物品”,由此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紧张、疏离与冷淡。

如何在新形势下对孝观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时代主题

一系列传统的旧的孝观念遭遇解构,现代的新的孝观念正在生成。如何在新形势下对孝观念進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时代主题。高校具有培养高尚人格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课堂教育为基础,完善大学生孝观念认知。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规范教育、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让孝敬父母的基本道德要求入脑入心,让大学生自觉守护善待父母的良知,常怀感恩父母之心,担当孝敬父母之责;让孝敬父母的基本法律规范内化为行为遵循,教育大学生对“常回家看看”等道德规范应有基本的常识性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孝观念认知,并转化为现实行动指南。

以情境教育为载体,激发大学生孝观念情感。首先,要充分发挥父母身教示范作用。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讲话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其次,要重视网络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一方面,正面弘扬社会上行孝人物的先进事迹,以情境再现的方式引发大学生共鸣,触发大学生的真情实感,形成榜样效应;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不孝”负面新闻,媒体要引导大学生理性分析,明辨是非,为培育大学生孝观念、履行孝道义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坚定大学生的孝观念意志。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将实践育人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积极组织开展一些孝观念培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并邀请家长一起参加,增强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同学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强化孝观念。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孝观念教育的同时,也要积极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去敬老院陪老年人聊聊天,为老年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大学生参加一些以孝为主题的社会公益组织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坚定行孝的意志,促使他们勇于承担责任,为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评价体系为导向,落实大学生孝行为。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检验大学生“质量”是否过关的基本工具,把孝观念评价体系纳入其中,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孝观念教育目的。要加大以孝道为主题的德育在大学生课堂学习与考核的比重,从技术标准层面对孝道指标进行量化,力求从不同方面反映、评估、预测大学生孝观念的动向。发挥高校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孝观念与行为的反馈功能,激励与监督大学生孝行为的落实。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人民网,2016年12月15日。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观念大学生教育
钓鱼的观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当观念成为艺术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