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相亲》里的巨婴国现实

2017-05-05 02:25苏马
东西南北 2017年8期
关键词:婚恋中国式家庭

苏马

每个城市,都有一个类似相亲角的地方。

相亲节目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式父母”,也照出了巨婴国的婚恋现实;相亲节目是一个筐,装进了经济、民生、欲望、亲情。当相亲问题摆上桌面,两代人同台探讨婚姻大事,舞台就变成了家庭关系与社会问题的放大镜。

父母上节目替儿女寻找婚姻伴侣,他们把关同意后,谈婚论嫁的当事人才有机会见面进一步沟通,且沟通全程父母参与——《中国式相亲》设计了一种全新的电视相亲形式。

然而,节目一开播就褒贬不一。批评者认为,节目所谓的创新不过是将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重新搬上舞台,是“自由婚恋”潮流的倒退;赞同者则说,相亲节目,不过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照出了巨婴国的种种婚恋现实。

相亲变成亲子关系放大镜

显然,专栏作家黄佟佟并不认为相亲时需要父母在场。她认为,这个节目暴露了中国相亲市场的势利和残酷,“只有中国会出现这样奇葩的相亲方式”。2016年12月25日,东方卫视播出了金星主持的《中国式相亲》,节目向外宣传的亮点是“首档代际相亲交友节目”,即父母孩子同台,第一期由单身男嘉宾的父母为儿子挑选伴侣。

黄佟佟质疑中国式父母挑选儿媳时更像在挑选听话的保姆与生育机器,她说,节目中男嘉宾父母的说辞,比如张口就要找会干活、能照顾儿子、年轻大方能生娃的,是对婚姻内女性的错误定位,而这种错误定位与要求,是对新一代女性的不公平。

“这个国度的大多数人,骨子里就是这样衡量揣度女人的。你能做家务么?你能伺候我么?你能生么?你漂亮么?你有钱么?只要你失去年轻和生育的资本,你就什么都不是,你的学识,你的涵养,你的经历,你的上进,你的智慧,甚至连中国男人最看重的漂亮都不能挽救你——你就是婚姻市场的loser。” 黄佟佟写道。

由于节目整体设计是相亲者先见对方父母,父母的选择决定男女嘉宾之后有没有机会见面牵手,于是被代表的子女会提前嘱咐父母一些要求。比如第一期中男嘉宾们说“就按您当年选我妈的标准来就行”或“帮我选个漂亮的、能照顾我的”之类。

这些想法可能是现实生活中一些男性找另一半的真实想法,但因为对着镜头向父母说出来,引起部分观众对“妈宝男”“直男癌”等社会现象的联想与反感。“有的男生根本不看别的一切条件,全推给父母,选好了,一看,哦,脸还挺好看,行了,就她吧,反正我有老婆就好咯。”

争议超出《中国式相亲》制作团队预期。该节目监制刘原表示,团队初衷是想传递一些积极的价值观,也就是通过节目中的嘉宾表现与结果,呈现一个个案例,从而在婚恋问题上加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她承认,节目的细节设计有考虑不周之处,如第一期的女嘉宾非常优秀,却因为现场没有一个与之年龄相当的候选对象,导致遗憾离场。当相亲问题摆上桌面,两代人同台探讨婚姻大事,舞台就变成了社会问题与家庭关系的放大镜。

“中国人对婆婆和媳妇之间的关系特别敏感。现在我回头再看,发现一些电视上的呈现,可能会放大这種敏感。他们会觉得多好的一个姑娘,为什么婆婆一直在挑刺。”刘原分析,社会上对婆媳话题的敏感,会让观看节目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天然站到被挑选的角色,这时候男相亲者的母亲对女嘉宾提任何问题,哪怕是合理的,都容易被误解为没有善意。

刘原觉得,婆媳话题的敏感,也是部分网友批判男嘉宾“妈宝男”的原因,具体来说,父母的意见可能真的会影响儿子的选择,但儿子听话不一定就是“妈宝”,他可能是出于对家人的信任与尊重,一味批判有些以偏概全。

婚恋更像两个家庭的结合

最近十年,中国相亲节目的典型代表是《非诚勿扰》(现已更名为《缘来非诚勿扰》),这档首播于2010年1月的婚恋交友类节目以国外经典电视节目《Take Me Out》为蓝本,男女嘉宾通过一对多的方式逐步了解,并以亮灯和灭灯来表态。

在曾经播出的一期《非诚勿扰》中,同样有男女嘉宾因为父母意见不能在一起的情形,但由于设计模式、倡导理念与呈现效果不同,观众的批评并未指向节目。该期节目中,一位女嘉宾因为父母不接受异地恋,考虑放弃中意的男嘉宾,常驻节目的嘉宾黄菡劝她,不要管外在因素,最重要的是看内心感觉,也就是喜不喜欢对方。

相比之下,新开播的《中国式相亲》显得有点不近人情。相亲当事人一开始被安排在舞台外,仅能用电话与外场主持人及父母沟通,电话两头考验的是孩子与父母的默契,包括价值观、审美的异同。如果相亲对象过不了父母关,男女嘉宾可能连面都见不着,即便他们有互相喜欢的可能。这是许多观众不能理解的一点,有人在网上向节目组提问:“父母的意见很重要,但是,难道自己的想法不是最重要的吗?顺序本末倒置了。”

差别或来自两个节目的倾向不同,传统的相亲对很多中国人而言是婚姻生活的起点,但《非诚勿扰》效仿的《Take Me Out》从名字及国外效果而言,更像约会社交平台。谈婚论嫁与约会恋爱对于现代中国青年,显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模式与阶段。世纪佳缘CEO吴琳光2016年12月初发微博称:“有想上《非诚勿扰》《中国式相亲》等相亲类节目的吗?前者看自己能力,后者看家庭团队能力。”

刘原强调,最初筹划《中国式相亲》时,希望节目不是一个简单的相亲节目,而是与目前中国婚恋市场的现实状况契合。她说,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或传统社会价值观来看,中国人更注重家庭关系,所以很多人经常会说“婚姻并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2016年2月14日,世纪佳缘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人在交往过程中的安全感主要来自“家人、周围人的认可”,其中男性持有此观点的占38%,女性则占50%;另外,27%的受访男性及20%的受访女性认为,安全感来自“恋情符合社会特定价值观”。

“无论我们的年轻人再怎么不愿意认同这个观点,最终在现实社会当中,两个人的结合一定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如果让两个家庭在相亲的第一时间就彼此认识、交流,相亲双方可以更理性地判断两人关系是不是会有好的发展方向。”刘原解释,相亲节目发展到现在需要结合现实做一些升级,这正是他们在节目中提出带父母一起相亲的原因。

录完四期《中国式相亲》后,节目组发现相亲成功率很高,几乎每场都有嘉宾当场牵手成功。其中第一期牵手成功的健身教练刘畅与女嘉宾谷玮在节目之后开始约会,他们在微博上公布恋爱进展,节目主持人金星也加入网友祝贺队伍。刘原认为,相亲的成功率主要有赖于“引入父母”的理念设计。她说,以往的相亲节目,如果只是单身男女自己来,可能有各种动机,比如交朋友、展示自己、出名等,父母同台参与会减少与婚恋无关的因素,更强化相亲的原始初衷,也就是找对象,“父母不可能来配合你演一出戏。他们比较传统,陪子女来相亲就是来找媳妇、找女婿的,他们是玩真的”。

《中国式相亲》第三期节目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一位单亲家庭男生因为敏感自卑,主动放弃女嘉宾。播放前,节目制作组预测,观众可能会因此探讨原生家庭对子女婚恋观的影响,或者质疑“中国的女生都这么恨嫁吗?看到男嘉宾以后都要开抢”等。

或许是完美婚姻,却不是爱情

刘原不拒绝质疑或探讨。她认为引发碰撞是节目存在的意义,而回到相亲的切入点,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的婚恋观碰撞。比如“门当户对”这四个字,可能年轻人不太愿意听,但父母往往会认为门当户对的婚姻比较和谐,这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或曾经的观念所造成的。刘原说,代际观念差异在每个时代都存在,最近几十年社会生活方式的更新速度更加速了中国父母与孩子的理解隔阂,年轻人追求自由恋爱、精神独立,中国父母也总是希望孩子能够顺利幸福,但中国父母从来不注重沟通的方式、方法,一心想把他们的人生经验毫无保留地灌输给孩子。

节目组表示,让父母与子女在最敏感的婚恋问题同台面对,也是给两代人创造面对矛盾时相互尊重理解的机会。“最终一定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磨合和相互妥协,这是我的观点。”刘原注意到,一些嘉宾的父母帮儿女择偶的标准在变化,因为父母和父母之间也在相互学习,他们会思考为什么别家的孩子能顺利牵手。

“你会发现,尊重孩子选择的家庭牵手率更高,这对于其他家庭会有一个学习、影响和修正的作用。”刘原相信这种影响不仅是对上节目的嘉宾,也影响着电视机前的家长和单身男女,“比如,影响他们如何理解儿女,以及子女如何与自己父母或婚恋对象的父母沟通,如何优化自己以成为更令人向往的结婚对象等。”

通过调整方式而优化相亲结果,《中国式相亲》将父母引入相親节目以求相亲成功率的设置,似乎很符合相亲的原始目的,即促成婚配,也符合中国人对婚恋的理解——一种男女关系的稳定建立是两个家庭的契约,而非爱情的延续,于是符合父母条件自然要比两人直接见面看感觉靠谱。

性学专家李银河曾说,“对于婚姻的稳定性来说,门当户对是一个促进因素,一见钟情是一个促退因素”,因为爱情是一种无规律的激情,相比婚姻中的条件指标,激情意味着不确定与风险。当然,从节目来看,现在人们对于“门当户对”的理解已经不局限于门第、财富,而更看重消费观、成长环境、兴趣爱好、教育层次等。

在这种婚恋观念与目的之下,荧屏相亲节目出现新的趋势。各大卫视贴出的2017年综艺节目清单显示,父母同场作战或将是荧屏相亲节目的新风向,除东方卫视《中国式相亲》外,江苏卫视的《牵手大师》、湖南卫视的《拜见父母大人》等,都是形式类似的节目。

至于这种趋势是好是坏,只能根据每个人对婚恋的具体需求来判断。如果是像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其作品《巨婴国》中指出的“中国人的情感模式普遍都是在找妈”,那么《中国式相亲》是一个成功率很高的解决方案。

不过,安全感、和谐、匹配,这些东西组合在一起或许是完美的婚姻,也很像爱情,但毕竟不是爱情。

(纯佳荐自《新周刊》)

猜你喜欢
婚恋中国式家庭
中国式民主
家庭“煮”夫
如释重负
恋练有词
另类行为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浮世绘
婚恋心理探秘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