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7-05-05 19:41辛丽萍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1期
关键词:公倍数三角形分数

辛丽萍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1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人才与科技发展和竞争都十分激烈的时代。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靠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当代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一下阐述:

一、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创造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的获得不是单靠传授或是手把手的教。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加以培养而得到的。

書本上的知识和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大多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认真“接受”和继承这些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接受”不等于是盲目机械的知识灌输和技能模仿,学生也不是个单纯的知识容器,总得对前人总结出的知识和技能有所思考和改进。因此既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又不能“惟书、惟师、惟上”,在学习和继承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要超越现实,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发现事物的缺点是一种科学品质,因此可以说,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为有“疑”才能有“思”,有“思”才能启“新”,任何新的东西都源于对旧事物的不满,都孕育于对原有事物不足的质疑,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多鼓励学生置疑,多鼓励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一课时,当我和同学们总结出如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几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和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的积才是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没有可能是其它的数?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表扬了这位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的精神。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学生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并且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于是便让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经过学生们分组研究、反复验证,终于得到了答案:只有用几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和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相乘的结果才能保证既是这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又是所有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

在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课前我这样对学生说:“只要同学们说出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和想赢老师的心理,学生们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和自己认为比较难判断的数,力求难住我。当我都准确而且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我:“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都非常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可想而知,这节课学生们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主动性有多高了。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这样的问题。学生创新的潜在意识顿时得到萌发,而问题情境的巧妙设置就显得由为重要了。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主导。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那么,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要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首先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教程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

在实施“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提出假设: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分数中会不会存在一个类似于“商不变的性质”这样的性质呢?→验证假设:学生具体操作,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并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巩固应用,提高认识。整堂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猜测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小组分工合作,验证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正确性,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自主合作学习成功后的喜悦。我在这节课中只是一位穿针引线者,一位聆听者,一位指导者。学生的学习劲头高昂、气氛活跃。思维没有受到限制,创造力跃然面前。

四、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培养创新意识

“开放型”材料的提供,首先要遵循的一条原则是:能使学生投入多向思维,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还要使学生展开积极思维,同时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寻求规律,掌握知识。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我认为要把握好两个度。

(1)要使学生在选择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度。

如在教学“统计的应用”一课中,我课前布置了让学生们回去搜集与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有关的数据。学生们不仅搜集到了本次战争中作战双方的兵力对比情况,死亡、伤亡人数情况,还搜集到了中东地区中的几个国家的石油储量情况和海湾战争前后几年伊拉克的国内生产总值等情况。学生在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的时候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分组进行统计,制成合理的统计图表。在这种开放性的自主整理和分析数据中,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都以非常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思考和讨论。

(2)要使学生在问题在思考过程中有一定的开放度。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们在思考如何把三角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求其面积时,产生了多种想法。如有的学生想到可以将一个三角形剪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然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想到可以沿着三角形的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学生思考出可以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没有否定任何一种想法,而是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继续探索下去,最终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以上的教法改变了传统的例题教学,采用开放性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不仅在学习过程中训练了思维能力,还体验到获取新知的成功感,创新意识也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猜你喜欢
公倍数三角形分数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小小数迷泽西之小房间里的大世界(下)
可怕的分数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三角形,不扭腰
算分数
三角形表演秀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