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

2017-05-06 05:04吴海丽
师道 2017年3期
关键词:班本班级儿童

吴海丽

班级授课制引入中国已逾百年,学生集中于班级接受教育教学,仍是一种常态。在这种集中统一的学校教育方式下,教师、家长、学生、社会等教育要素总体上还是各自为战,未能形成有效合力。作为教育核心要素的课程,在班级实施这一终端层面,主要还是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简单传递与常规执行,课程供给与成长需求之间的适应性还很不够,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千人一面,万人一策”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针对班级教育教学中的这些突出问题,我们就其改进工作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与追问:怎样的课程内容更加切合班级学生需要?促进学生成长的各种要素,如教师、家长等如何组织,更有助于发挥团队的教育力量?如何把握教育契机,提供针对性的课程以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一句话,为了实现班级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能否建立一种新型的班级课程及组织管理方式,使课程实施更加切合于“这一个班”“这一个个学生”的需要?

18年来,我们围绕班级层面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始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努力为每个儿童提供适切的个性化课程,以促进其素养的有效提升。历经“专题性文化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小学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接力探索,初步构建了以班级为本位的课程实施体系。

小学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指在小学阶段,基于班级情境进行的个性化课程实践活动,即在班级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班级学生的特点、现实需要及发展方向,发挥班级各种成长促进要素在课程建设中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充分运用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并实施适合班级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课程。这一行动研究,倡导从课程建构的视野优化班级日常教育教学活動,使之更具适切性和实效性,其核心理念是基于班级、为了班级、发展班级。

一、教师即课程:班本课程实践凸显教师职业专业性与创造性

施瓦布明确提出“教师即课程”,在新课程深入实施的背景下,这一论断与主张在教师实践层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们倾力从事的班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班级教师以课程创生为取向,在课程内容建构、课程组织管理等方面主动作为。

(一)班本德育课程:“人性教育”的实践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我们的班本课程坚持以德为先,努力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班本德育课程,秉持“对学生的心灵世界进行富有品位的养育”,接续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追求,回应当代社会“厚植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以“人性教育、公民教育”为两翼,优化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鲁洁教授指出,“理想的教育并不是要以各种现实的规定性去束缚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从现实性看到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并善于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它要使人树立起发展与超越现实的理想,并善于将理想赋之予现实。”哲学家南怀瑾认为“教育最高的目的是培养人性,指向人性。教育,应当启发人性,引导人性向正的方向走。”这些追根溯源的追问,不仅给教师的职业行为以价值和意义的确证,更启迪着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教育,育人方向更为清晰,前行方向更为明确。

基于对拥有健康的人性乃是“人之为人的标识”的认同,实施启发人性的教育,帮助儿童成为“人”,成为笔者和同仁实践班本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教育具有超越性,应充分发挥其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能动作用。在小学低段实施启发人性的教育,即是一种不断实现可能性的教育,具体做法是:构筑合乎人性的心理文化环境,在角色担当中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渗透,并注重审美体验的涵育。我们希望,通过教师的共同实践,用好的教育,引导我们自身和儿童,健全人格,丰满人性,使之光辉闪烁,造就“真正的人”,屹立于群峰之巅。

(二)班本文化课程实践举隅(以文科为例)

文科课程,以语文为核心,采取综合、统整思维,主张“阅读”“写作”“发表”三线并进。引导儿童在教科书以外大量阅读,同时,结合阅读,引导练写,使读写紧密结合。所谓“发表”,并不是积极投稿,而是通过创办班级刊物、开通班级博客和微信,把孩子们的作品刊发出来,扩大班级师生家长的文化交流,营造富有特色的班级精神生活。实践表明,“阅读”“写作”“发表”三线并进,使语文学习更加立体丰富,使班级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1. 班级阅读课程“儿童读书课”

我们发扬学校重视儿童阅读的传统,在班级层面注重具体化落实:建构学生阅读课程“儿童读书课”,针对班级学生实际,持续优化阅读内容,以语文学科为基点,广泛综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提倡阅读文学、历史、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并强调接轨生活。在实施策略上,通过“季节阅读”、整本书阅读等项目加以推进,进行系列实践,并归纳总结了“自主阅读、感言撰写、合作研究、交流探讨”的操作规程。通过班级读书课,引领儿童与世界相往来。

2. 小学低段班本习作指导课程

小学低段习作指导,重在培养兴趣,我们努力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孩子放胆写,任其天马行空,自由想象;在文字表达上,引导孩子注重句式、语言积累,打好基本功。经过实践研究,探索出三大策略:一是注重语言积累,用美的语言材料为儿童打开一扇文化之窗。除了用好语文教科书及情境教育补充阅读,我们着力开发专题阅读课程和作文指导微型课程,通过编辑一篇或一组美文,指出其特点、优点所在,引导儿童在审美中积累、练习、发展语言。二是引导留意生活,引导仔细观察,并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孩子的生活,校园里的小景,乃至野外活动的所见,凡是师生所处的环境和经历的事情,都是语言发生的土壤,也是引导儿童发展语言的材料。我们以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增加学生的语言体验。三是像呵护草叶上的露珠那样珍视儿童想象的萌芽,并着力发展它。例如,结合课文等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仿写;或利用空白点,引导学生创造性表达,以此发展儿童的想象、思维和语言。

3. 小学高段班本习作指导课程

在小学中高段,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语言基本功的发展,习作课程也相应着重于引导儿童在片断和篇章上下功夫。教学的策略除继续坚持低段的优秀经验外,还要注重学生习作心理的培育,引导遣词造句、推敲琢磨;注重习作的文化交流,通过习作来丰富彼此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把写作作为生命的一部分,丰富对生活和社会的感知,增强个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主要策略有:一是习作指导课程开发更趋优化,注重导学。中高段的习作课程开发突出整篇的指导,从审题、选材、结构布局、重点内容等全方位加以引导。指导更加细致,即使是单项的写作微课程,也使之系统化,成为局部自足的完整体系。二是引导学生学会深度关注生活,培育文化心理。教师引导儿童在掌握文字表达技巧的同时,“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感受到“创造”的乐趣,使“思维、语言”获得相得益彰的发展和提高;引导学生超越惯例、告别对生活的漠不关心,在学会凝视生活中感受文化关怀,体验创造之乐,让生命饱满健康、灵性舒展。三是促进交流,让习作活在彼此的精神世界里。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投稿“发表”以外,我们积极利用班级的各种媒介,促进分享和交流,如创办班级小报,开通班级博客、班级微信,注册“大家来读书”微信公众号,利用各种媒体推送师生作品,营造沟通交流的班级文化场。四是共写共赏,让习作激发创新之火,成就生命之歌。紧紧围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的习作回归生活、联通社会,而不是在象牙塔里玩文字游戏。为此,我和同事身先士卒,通过为孩子写小传,并在班级博客《学员小传》专栏刊发等多种方式,做好写作表率。

二、家长即课程:班本课程实施主体从教师主导拓展到师生家长协同参与

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课程组织管理上,強调作用于班级发展的所有力量都能集合在班级建设的目标之下,使各种教育资源都能积极作用于班级建设的全过程。我们引导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班级课程建设,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和主体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探索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班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把家长引入班本课程的建设,丰富并充实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力量。家长参与班本课程建设,包括提供咨询、服务,参与决策,开发家长课程,协助组织实施班级校内外活动等。虽然家长课程只占整个学校班级课程的一部分,但它打开了一扇窗,在“发展儿童”的共识之下,家长和学校的沟通与联系更加顺畅,对提高班级学生综合素养,完善立体丰富的班级特色课程建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家长在校内班级课程建设上发挥主角作用

我们积极发动家长参与班级阅读课程建设。针对低段尤其是一年级学生特点,我们以“故事妈妈(爸爸)”为依托,围绕绘本阅读,发挥热心家长参与班级阅读课程建设的能动性。如班上一位“故事妈妈”给小朋友带来绘本故事《彩虹色的花》时,不仅精心准备了文稿、PPT,还精心制作了道具“七色花”,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和孩子们积极互动,效果非常好。随着家长先后来班级讲述绘本故事,班级 “儿童读书课”的阅读课程内涵不断丰富。家长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参与班本课程建设,使班级课程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科学、体育、艺术等领域的课程建设,带给班级学生全新的感受。如一位家长讲述《颜色》时,通过幻灯片和相关的实验材料,使全体学生不仅聆听了生动而又令人深思的故事,还一起感受了颜色变幻的神奇,收获了关于颜色的生活小知识。另一位家长,充分发挥多年从事IT行业的优势,利用先进的设备,通过视频影像,给全班孩子带来涵盖许多科学知识的专题讲座《星际漫步》。他带领小朋友们追溯长江的源头,一览整个中国的版图,在黑夜白天转换的话题探讨中,“飞跃”到地球的南极、北极、赤道,直至广阔无垠的太阳系、银河系。为了让讲座内容可知可感,他特别注意了整个讲座的呈现方式和形态,不时邀请孩子们与他互动。还有一位家长发挥自己的棋类指导特长,每周一次到班上传授国际象棋,使全班学生因此掌握了一项技能。

(二)家长在班级校外活动课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班级学生成长的空间不仅仅在校内,广阔的社会、自然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班级校外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充分体现了家长参与班级课程建设的主动性和优势。在活动规模上,或者是以小队形式开展活动,或者是全班家长、学生共同参与。活动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人文历史等领域的综合。如阳春三月,全班师生家长齐聚本地名胜军山脚下,开展植树护绿活动,每位同学种下一棵绿树,播撒一片希望;重阳节前后,到本地特产南通西亭脆饼生产基地,参观制作流程,体验脆饼制作过程,并将劳动成果带往敬老院,为老人们送上节日祝福;开展广场义卖活动,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等等。这些活动课程,拓宽了教育空间,丰富了班级团体生活,有效延伸了学校教育。家长参与班级课程建设,也树立了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履行公共责任的榜样,对发展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学生即课程:唤醒发展主体沉睡的力量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班本课程开发者视界里,从来就不是被动接收的角色,而是积极参与课程经验建构的主体。为此,我们奉行“学生即课程”的主张,引导学生投身班级课程建设,在整理归纳、探究发现、分享交流等自主性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突出“内化”与“外烁”, 努力将德行修为、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综合起来考虑,通过项目化的实施,使班级生活更为丰富多彩,让全班学生在活动亲历中形成共同的美好文化记忆。

(一)“儿童讲坛”展示课程

为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交互,培养学生参与班本课程建设的能力,发展其综合素养,我们在班级常设“儿童讲坛”展示课程,由学生介绍自己在节假日的所见所闻、近期专题学习收获,以及好书推荐等。讲的内容,学生自主确定;讲的形式,学生自由选择;讲的成效,学生相互评价。这些既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又锻炼了胆量,还起到增长见闻,开拓眼界的目的。一位学生介绍自己寒假期间和爸爸妈妈姐姐一起去美丽的希腊观光旅游的见闻,他提前一周精心准备,在父母的帮忙和指导下,将旅途中所拍的照片精心选择后制作成PPT,并配上文字。活动那天,这位学生表现得从容大方,对小朋友们各种稀奇古怪的提问,都能一一解答。这一常态化的展示课程,使班级每位学生都走上了讲台,得到了锻炼,其主体性、创造性都得到很好的发挥,得到家长的由衷赞叹。

(二)“研学游历”体验课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游历对儿童成长的作用极为重要,它是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在综合性的实践中发展素养。区别于一般性的旅游,我们倡导的“研学游历”体验班本课程,具有鲜明的专业指导性、文化的贴近性、实施的便捷性等特点。在实践中,我们精心策划,整合资源,加强引导,注重品质。以“研学游历”体验课程之“博物苑文化濡染专题课程”为例,我们充分利用地方文化场馆资源——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的育人功能,开展“从窗花里剪出来的年味儿”“从墨香里溢出来的年味儿”“状元府邸话魁星”等班级实践活动,引导儿童以假日小队等形式,亲历“制作青花瓷”“拓印”“剪窗花”“做年画”“做魁星”这些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活动,聆听苑方的专业讲解,在系列活动的潜移默化和文化熏陶中,孩子们慢慢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游历”体验班本课程从地方文化资源着手,通过专业的活动课程设计,引导儿童在司空见惯的情境中获得润物无声的发展,极少的投入赢得素养的大提升,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本地媒体还专题呈现了孩子们的体验之旅。当然,我们并不排斥让孩子的脚步走向更远的地方,而是主张方便家长参与,用好身边资源,起到同样的育人成效。

四、班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价值探讨

小学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师生家长共同创生课程经验的生命过程,其主张和实践细化的“教师即课程”“家长即课程”“学生即课程”,在文化创造维度丰富了课程内涵,使“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下的学校课程管理实践有了落脚点,使新课改期冀的“增强课程适应性”目标在班级终端层面得以实现,因而完善了课程体系,丰富了课程样态,为深化课程论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其理论创新与价值在于:将班级建设主体的从“教师单打”拓展到师生家长共同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创造了“教师即课程”“家长即课程”“学生即课程”的班级课程建设新样态;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学科视域拓展到班本课程建构视野,将学科本位的教学导向课程综合的教育,使教书育人圆融统整,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涵;以班本课程建设为核心的专业实践,将传统的重在“控制儿童”的班务管理导向致力于班级每一个儿童充分个性化发展的“班级建设”,更新了教育理念,确立了推动班级进步的发展新思维。

因此,小学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具有现实性应用指导价值。小学班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策略,个性化班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班级特色课程文化,这一探索为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积累了经验,启发和引导教师在课程开发和实施时关注具体情境下班级的现实需要和发展可能:应着眼于班级学生成长的个性化需要,积极改进教育方式,立足班级,优化班级发展要素的协作关系,凝聚教育向心力;应着力实现课程与儿童精神的相遇,构建班级共有精神家园,使班级生活成为一种圆融的富有意义的生命历程;教师劳动的专业性,体现在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具体化和创造性生成,教师需要结合班級教育情境,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最优化设计和处理,这或许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新趋势背景下,班级教师职责转变和专业能力建设的新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班本班级儿童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班级“无课日”
利用园本研修提升教师班本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中职班主任班本课程领导力的实践研究
浅谈农村幼儿园班本特色活动的开展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