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途径

2017-05-08 15:26宁贻欣
广西教育·A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木材笔者探究

宁贻欣

发散思维作为创新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实质是“从一到多”的思维。多质多变的科技新时代要求我们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把科学创新和人文主义精神完美统一在认知过程中。如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材料》一组课文注入了更多的历史的人文的因子:纸质逐渐被电子替代;曾方便了人们生活的塑料袋一度成为备受攻击的白色污染;居家的朋友陶瓷国际化竞争愈演愈烈……下面笔者就《木材》一课来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实验器材准备中培养发散思维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木材》这一课需要学生充分准备各种各样的木材以备实验,否则研究过程和高效课堂就无法保证。对于实验器材的准备,学生能准备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准备,教师只需把握好“扶”和“放”的度,以给学生留足发散思维的空间,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教授《木材》之前,笔者在学生对研究课题充分预知的情况下,提示学生做到如下原则:有针对性地准备;生活中常见的、容易找到的;易于操作实验的;品类齐全最大化。为了体现实验思维的严谨性和准确性,特别提醒学生关注那些最易忽视的复合材料、掂起来特别沉重的红木珠或其他小工艺品,这样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思维,还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验证明并不是所有木材都下沉,进一步巩固物体下沉与形状关系的知识。教师的“有放有扶”,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

由于生活的背景和阅历不同,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教材给学生提示了基本实验工具箱,但我们不能就此框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除了这些还可以用什么展开实验?从而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由此想到了用铁锯、锤子、木蒜臼……实际上,每一样器材都体现出学生不一样的思维。

另外,教材中预设了“人们是怎样利用木材的?”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学生从自己家找起,进而扩展到街道、商店和工厂等地方。如木表框、镜框、烧勺柄等不便不易搬动甚至是抽象的物件,笔者启发学生:“动动脑筋,想想你有什么办法拿到班上来展示呢?”由此,学生就会开动脑筋,思考可以展示各种木材的方式方法。

二、搜集、处理信息中培养发散思维

为了让学生能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发散思维,这一课中笔者设计了“木材这一家子”的综合性问题,再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分小组提出自己的子问题。学生为了进一步明确目标和各自的任务,需要结合课外的访谈、调查和实践,利用教师开放和指定的网络网站,以及报刊等,有重点地获取信息。整个活动过程有摘记、分类、归纳整理,组内有询问有指导,有发现有修正,这些几乎都离不开思维的加工创造和共振,有利于生成新问题,形成新观点,促进探究新动力。如有一组学生在归纳整理中发现:不同地区主要出产的木材也不同,是什么原因呢?而另一组提出:日本人多用木材盖房子,这是为什么呢?另外,有的学生还提出了“木材是怎样长成的?成材需要多少年?”“木材有哪些种类、特点和用途?是不是所有的木材都有这些特性?”“焚烧废弃木制品和环境有多大关系?”等问题。在搜集以上材料信息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锻炼。

在小组协作分享交流信息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上课伊始,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块硬木板,“啪”的一声往桌上一拍,喝道:“升堂!”学生们先是一愣,继而配合地呼道:“威武——”课堂氛围由此活跃了起来。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木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自主探究,了解木材的来源和加工;通过小树苗成材时间长的讨论,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要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笔者趁热打铁安排各小组代表交流各组所查阅并批注的资料,把小组信息交流引向纵深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创造的,又是为人类服务的;科技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它给我们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你对这些是怎么看的?工商部门对假冒伪劣产品处理采用焚烧碾压的方法,你怎么看,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你能否设计一套更适合自己学习使用的桌椅?学生在探讨交流中顺理成章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不能靠竭泽而渔地浪费资源求发展了,我们必须要保护好现有资源,不以浪费资源为代价发展生产力。

显而易见,巧用发散思维搜集处理资料,更有助于学生多视角地观察生活,学生思维更开阔更活跃,收获也更大。

三、猜想实验中培养发散思维

因为笔者事先不强求学生搜集材料的一致性,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理解等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上课时,笔者发现学生收集到的木材琳琅满目,俨然一个小小博览会。如有的小组在研究木材是否容易燃烧时,让蜡烛、火柴、酒精灯、打火机甚至还有电火炉等一起登台亮相。实验中学生发现了有的木材很快就燃烧起来,有的怎么摆弄也不行。有人开始抓耳挠腮。于是,笔者引导学生们开始查找原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1)所有木材都容易燃烧。(2)木材有的燃烧快有的燃烧慢,尖细的木材燃烧快,粗短的木材燃烧慢;松软的木材燃烧快,硬质的木材燃烧慢;花纹稀疏的木材燃烧快,花纹细密的木材燃烧慢。(3)使用明火和火焰的外焰燃烧快。(4)持续的用火燃烧快。

为了让木材便于燃烧,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要把木材弄细弄薄用什么工具最好呢?”学生众说纷纭,最后以实验为证,确定斧头和铁锯是最佳工具。这时有学生追问:“听说铁锯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了,是谁发明的呢?”“我发现斧头的两个刃面是不对称的,为什么这样?”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并在新一轮的探讨中认识了木匠的鼻祖鲁班,知道了鲁班尺、鲁班锁和墨斗,还知道了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武器制造专家。说到武器,男生顿时群情激奋,探究的热情空前高涨。于是,笔者利用生成的武器问题布置了发掘学生潜力的任务:“云梯自鲁班发明至今两千多年,但仍具备军用和民用的价值,虽然现在有了电动升降机,仍然避免不了它们先天的缺陷,比如攻城战中被火烧、被石头砸、被推倒,如果你是军事参谋长,你会怎样改进设计呢?”这次给学生置换了角色,学生穆然庄重,仿佛一下长大了。可能因为这一认同的使命感,让学生潜藏的人文主义情愫悄然被唤醒。

在探究木材能否在水中沉浮的环节,学生很容易得出杨木、柳木、桐木、榆木等在水中是上浮的结论。一般而言,实验到此为止也基本符合事实。但科学是严肃的,如果木材的密度大于1g/cm3则沉于水,那么密度很大的如紫檀木、乌木、鸡翅木等因其珍稀而无法找到。对此,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微课视频,讲明其中的道理。学生看后不无感叹:“没想到事情总有特例,实验做少了真不行啊!”

四、课外拓展中培养发散思维

课堂探究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更难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了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在教学结束之时,我们可以准备以下问题供学生课后探究:1.从节约原材料的角度看,木材工程后的小料、余料怎么用?2.从经济的角度看,怎样使珍稀木材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和持续增值?3.从保护的目的看,怎样使储存的木材不变形、不开裂?4.从实用的原则看,如何让弯曲的木棒变直做工具柄?5.从工作质量和消费者角度看,如何使家具板木的结合更牢实、美观?6.木炭烧烤是一种时尚美味,从环保角度看,哪种木炭产生的烟雾少?7.从艺术的角度看,利用铅笔屑可以做出哪些工艺或图画?8.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看,木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什么可以替代木材,你有什么好的建议?9.木材都出现在哪些地方?你去过哪里,了解到什么?你计划利用什么时间到没去过的地方参观调查呢?把你的印象或建議写一写、画一画。

由于作业选择的自由度大,每名学生都可以选择其中几项进行探究,因而他们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培养发散思维的过程。当然,为了巩固学生的探究兴趣,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好点子,教师还要采取不同的评价形式,如放在班级展台展墙上展示,以此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激励学生发展发散思维。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善于联系教材内容、教学实际和学生经验(包括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体验)来展开科学课教学,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木材笔者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橘子皮用来开发透明木材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数字说
老师,别走……
木材在未来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