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秋千”与美人

2017-05-09 17:09李慧
速读·中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美人秋千唐诗

李慧

摘 要:“秋千”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意象,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在唐诗中秋千与女性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在唐诗中的结合给我们带来了多种审美样态。本文将从秋千与美人的三种审美样态入手研究“秋千”的审美意蕴。关键词:秋千;美人;意象;唐诗

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多是关于意象的审美,诗词中的意象多属自然之物而少人造之物,究其原因是人造物缺乏生命力而难以成为常用意象。随着社会文化及风俗习惯的发展变化,一些人造物也慢慢成为了文人诗词中别具风韵的意象,且被反复吟咏,其中“秋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关于“秋千”的起源,说法颇多,由于文献资料的匮乏,学界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根据庞锦荣《也谈秋千的起源与流传》的介绍,在汉武帝时期秋千传入中原的说法比较可信。无论秋千起源如何,不可否认的是自秋千传入后,秋千活动逐渐由宫廷走向民间户外,并且进入了庭院之中,成为古代女子闺阁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唐诗中涉及“秋千”的诗有40余首,宋词中涉及“秋千”的词达200余首,由此可见“秋千”是我们研究古典文学审美意蕴的重要意象。在唐诗中“秋千”意象多与美人同时出现,二者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本文将主要研究唐诗中“秋千”与美人给我们带来的多重审美意蕴。

一、“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动态美

对比深闺庭院的约束与压抑,秋千带给女性的是自由与愉悦。在百花盛开春意盎然的寒食节,年轻女子换上轻盈的春装罗裙,载着满心的期待与兴奋走出深闺,外出郊游,踏青。三三两两的女子漫步在草长莺飞的城郊,此时此刻最能吸引她们的不是撩人的春色而是那驾在空中摇摆不定的秋千,如“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郑谷《旅寓洛南村舍》)。对于久居深闺的女性而言,若只是安静优雅的踏青赏春不仅无法满足她们内心对自由的渴望,也无法宣泄她们内心压抑已久的情绪。她们长期生活在庭院深处,连说话的人都没有几个,更别说有外出的机会了。久居深闺的女性内心寂寞空虚,并且压抑的情绪也无法得到释放。寒食节打秋千成了她们为数不多的宣泄方式。她们借助摇荡的秋千宣泄内心情绪,释放真性情。春天,气温回升,女子们褪去笨重的冬衣,换上了轻衣薄裙,显示出姣好的身材,轻盈的体态。那纤细的腰肢,飘逸的裙裾随着秋千来回摇摆而摇曳在半空中,跌宕起伏。女子们打秋千时的欢声笑语似是人世间最美妙的天籁,歌唱着她们的愉悦,炫耀着她们来之不易的自由。也只有在打秋千时,她们才会如此的肆意大笑,其他时候恐是不会的吧!那摇曳的身姿、飞舞的罗裙、令人倾心的笑颜,无不让人联想到唐玄宗所说的“半仙之戏”。女子们如同天上翩翩起舞的神仙妃子,在秋千的立板上摇摆不定,忽远忽近,似是想要跃身飞走,却又恋恋不舍,来回徘徊荡漾,给人一种飘逸出尘脱俗之美,让人挪不开眼球。唐诗中有不少着力描写这一美态的诗句,如“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短墙”(李山甫《寒食二首》),“云间影过秋千女,地上声喧蹴鞠儿”(曹松《钟陵寒食日与同年裴颜李先辈、郑校书郊外闲游》),“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王建《秋千词》)等。

在百花竞开的季节里,身着靓装踏青的女子们在万花丛中摆荡秋千,摇曳的身姿,甜美的笑声,如花的笑靥,无疑是这寒食节里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風景线,令行人驻足欣赏,感受她们的青春活力以及自由的美好。人们不禁猜想,深闺女子最爱的节日当属这寒食节了吧,在这一天她们走出闺阁房门,窥探院外的世界,在生机勃勃的城郊欣赏迷人的春景,再荡上一会儿秋千,宣泄压抑的情绪,享受片刻的自由。

在古代,无论男女都打秋千,如:“醉里不知时节改,漫随儿女打秋千”(徐铉《柳枝词二十首》),“彩绳芳树长如旧,唯是年年换少年”(白居易《病中多雨逢寒食》),但其中女性尤为钟爱这项娱乐活动,如“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古代的女性不仅仅只有平素里矜持的娇柔美,还有活力的动态美。青春活力是上天赐予女性最美好的礼物,是每位年轻女性都有的,只是因为封建的社会环境压制着她们活泼开朗的本性,让她们只能遵循传统的封建礼教,成为多端庄矜持,却少了一分天真活泼的女性。幸运的是我们还能在女子打秋千里目睹她们的天真活泼。如“蒙蒙百花里,罗绮竞秋千”(张仲素《春游曲三首》),“秋千争次第,牵拽彩绳斜”(刘禹锡《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平日里矜持娇柔,举止优雅的女子,这时也变得争强好胜起来,一个“竞”和“争”字把她们不服输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她们打秋千的欢乐状态、率真神态,均展示着她们真实的内心,让她们压抑的生命充满活力,就像是被困的笼中鸟终于得到了自由。在宋词中也有不少着力描写女性这一形象的词句,如“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蝶恋花》),“一生下雨谁家女,秋千映,红粉墙西”(李冠《蝶恋花》)等。秋千成为了她们自由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她们忘却了平日里该有的矜持温柔,让她们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的真性情,让她们做最真实的自己。

在春意浓浓的寒食节里,女子独爱秋千,打秋千成为了她们宣扬青春活力摆脱束缚的有力方式。在衣袂飘举中,在欢声笑语中,在争强好胜中,女性独有的动态美和活力美遥相呼应,成为春日里一道最亮眼的风景。

二、“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柔丽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秋千与美人意象也在变化发展。秋千渐渐疏离于寒食清明的节日色彩而单独出现,成为女性闺阁中的必需品,打秋千也就成为了更加常见的生活场景。相比之前女子户外打秋千的活泼率真,庭院中打秋千的女子多了一份柔丽含蓄。中国诗词讲求含蓄朦胧,唐诗中也有不少诗句着力描写女性打秋千时的含蓄柔丽,如“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韩偓《想得》)。秋千逐渐演变为了青年男女爱情的见证之物,在心上人面前那个曾经在户外肆意大笑,不顾形象的女子这时也变得娇羞起来,倚靠在秋千架旁,扭捏着不肯上秋千,娇羞妩媚之态让人觉得甚是可爱,少女含羞腼腆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含蓄柔丽之美尽显无遗。又如“佯羞不顾双飞蝶,独背秋千傍画楼”(陈允平《思佳客》),这时女性的阴柔美应该是最为含蓄且妩媚动人的吧!

户外打秋千的女性多是愉悦率真的,不仅是因为她们对自由的向往,年轻貌美也是原因之一。及笄之年的女子对爱情充满无限的向往,父母却把她藏在家中并未许嫁。思嫁的女子面对盎然春色,如无秋千摇摆亦是无法变得欢愉起来。如“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泣”(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拂面的春风撩起了她的情思,面对见证爱情的秋千不禁感到青春易逝容颜易老,只得背对秋千架下欢乐的同游伙伴们而独自黯然神伤,悄悄抽泣,感叹时光易逝容颜易老,伤春之情油然而生。“背面秋千”而泣的女子叫人更生怜惜,她们美丽的容颜上总有一丝愁苦、无限情思。女性的柔弱愁苦之态展现的淋漓尽致。“背面秋千”的描写,增添了整首诗的阴柔美。秋千作为青年人所钟爱的游戏活动,它一方面是女性生命力的昭示,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女子韶华易逝的愁苦。对于那些与意中人在秋千架下结下一段情缘的女性来说,更易被惹出无限相思之情。“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晏子道《生查子》),昔日与少年一起嬉戏的秋千架下如今只剩得女主人公一人。无限的相思不仅无处诉说,而且这份相思来得太深太浓烈,无法言表,只得一个人默默承受。如“海棠花下秋千畔,背人撩鬓道匆匆”(韩偓《后魏时相叫人作李波小妹》),海棠花下一位佳人独自来到秋千架旁,黯然惆怅,梳理着自己的鬓发感叹时光匆匆。又如“夜半无灯还有睡,秋千悬在明月中”(薛能《寒食日题》),“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韩偓《寒食夜》),温婉美丽的女子走下秋千,静静地倚着秋千,情深意重地望着远方,散发出淡淡的忧郁。这些诗词的描写将古典女性的柔弱显露无遗,相比昔日争强好胜的形象,浓浓的柔丽美油然而生。庭院中的“静”和户外的“闹”形成鲜明的对比,秋千的欢乐与女子的忧伤相映衬。一幅幅“佳人倚秋千”图展现了女性的多愁善感,极富柔丽美。

女子走下秋千或倚或靠,借秋千衬托出女子的柔弱,突出表现了女性的阴柔美。秋千代表的青春活力与女性独守空闺的寂寞形成鲜明对比,更加深刻丰富地展现了古典女性的阴柔美。

三、“饮散无人收拾得,月明阶下伴秋千”:孤寂美

如果说欢乐是秋千意象表现出来的青春活力美,那么凝结了愁思的秋千则更多的传达出一种孤寂凄婉的美感。随着“秋千”意象的广泛运用,其内涵也越来越丰富,除去秋千女子的情思以外,还被诸多文人用以寄托自身的情怀,借“秋千美人”的形象来感慨自身的不幸遭遇或抒发思乡之情等。如“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杜甫《清明二首》),杜甫感叹自己的人生就像球一样被人踢来踢去,正如秋千一样飞荡往复高低起伏不定。诗人也因清明时节蹴鞠,打秋千等相同的习俗而忆起自己的亲朋,陷入惆怅之中,柔肠寸断。

中国绘画讲究构图技巧,诗画相通,诗歌亦是讲求意象构图美的。诗人们常常通过对审美意象的构图来衬托诗词内外的意蕴,在寂静的时空,偌大的空间环境里,没有了昔日飞荡的倩影,仅剩一架空秋千孤零零地悬在半空中。如“淡月照中庭,海棠花自落。独立俯闲阶,风动秋千索”(韩偓《效崔国辅体四首》),淡淡的月色映照在庭院中,娇嫩的海棠花不知在何时也悄然谢落了。凄清的春夜里女主人公孤零零地伫立在窗前,俯视着屋前的台阶,但台阶上却什么都没有,空荡荡的,只有院子里的秋千被风儿摆弄。整个画面幽静寂寥,清冷的气氛浓烈无比,让人觉得甚是凄凉伤感。庭院里空荡荡的秋千和孤零零的自己与早前庭院里热闹欢愉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愁绪,以动衬静的手法让人倍感凄清孤寂。。秋千本是寒食清明的标志性事物,代表着草长莺飞,明丽俊秀的春景,也代表着女性的青春活力,它与朦胧的烟雨、皎洁的圆月、空寂的庭院对比,突显出了诗人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却依旧愤懑不得志的忧愁心情。月下秋千生出更多的愁思,让伤感的人更孤寂,让不得志的人更忧愁,甚至有的人为此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只得起身独自走到秋千架下熬过漫漫长夜,任由脑海里佳人打秋千的背影扰乱心绪折磨自己。如“夜深斜塔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韩偓《寒食夜》),凄凉的雨夜,庭院里空荡无人,只有一架秋千被细雨敲打,在诗人的眼中摇摆。在这夜深人静之时,看着那闲置的秋千微微摇晃。深夜烟雨中无人打秋千,那一架空秋千依然最吸引他,究其原因是那“秋千索”曾被佳人纤手所握。此时此刻不禁想起白日里打秋千的热闹场景和那打秋千的佳人,心底的孤独寂寞涌上心头,难以消解。在成彦雄的《柳枝辞》(其二)中这样写到:“饮散无人收拾得,月明阶下伴秋千。”热闹的欢宴过后,人去楼空,只留下一片杯盘狼藉,宴会上的欢愉与现在的孤寂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刻心生郁闷的诗人只得来到秋千下想要在昔日与佳人共打秋千的地方寻得一丝慰藉,可此时让人更惆怅的是佳人已然不在,只留自己与院中秋千相伴。一颗孤寂的心满是叹息与愁闷,难以安抚。

一轮明月,一座庭院,一架秋千,一段回忆,一个人,凄清孤寂。秋千也不再只是简简单单的娱乐活动了,更是一种心绪的写照,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成为了极富感染力的人造物意象。

四、结语

“一个意象的历史就包含着一种精神的历史,它包含着文化体验方式对它的渗透。”唐诗中,诗人们从女性打秋千到走下秋千的书写变化反映着秋千意象的发展同时也体现着我们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变化发展。秋千在被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它所代表的时间空间以及人物情感不断变化发展,正是这种变化使其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意味。“秋千”在中國古典诗词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审美意味,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庞锦荣.也谈秋千的起源与流变[J].体育文史,1986(5):12.

[2]王仁裕等著,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8.

[3]杨义.认识诗学[J].创作评谭,2005(6):12.

本文为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文学中的“秋千”意象的审美意蕴研究(编号201510517011)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美人秋千唐诗
“荡秋千”的由来
唐诗赏读
荡秋千
神秘的美人鱼
蜕变
唐诗赏读
荡秋千
唐诗赏读
唐诗新学
NO.4 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