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山东实践专访山东省委副秘书长、省扶贫办主任时培伟

2017-05-10 11:47王晓霞
中国扶贫 2017年9期
关键词:第一书记山东攻坚

王晓霞

作为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省份,山东在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中承担着率先发展、先行先试的角色,担当着“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中,山東省有怎样的部署?取得了哪些成绩?产生了哪些经验?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山东省委副秘书长、省扶贫办主任时培伟。

《中国扶贫》: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您如何理解沂蒙精神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意义?

时培伟: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山东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时代民族精神。在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沂蒙精神本质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群之间血肉联系,要义是不畏困难、不甘落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表现为听党话,跟党走,关键时候能够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沂蒙精神是跨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红色引擎”。它能够鼓舞激励党员干部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贫困群众中去,在脱贫攻坚中实现人生价值;能够引导贫困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凝聚“宁愿苦干、不去苦熬”的共识,一丝不苟摘穷帽,全力以赴拔穷根;能够把各方面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构建“党员干部打头阵、男女老少齐上阵”的攻坚格局。山东在脱贫攻坚战中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斗志,全省动员、全民参与,誓要打赢一场脱贫攻坚的“人民战争”。

《中国扶贫》:山东是沿海大省、人口大省,虽然贫困发生率不高,但2015年底省标贫困人口为242万,其中国标110万,绝对数还是较大的。那么,山东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

时培伟:我省脱贫攻坚的目标,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指示要求,结合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贫困现状而确定的。在脱贫目标上,2016—2017年两年基本完成脱贫任务,2018年全部兜底完成,后两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在脱贫路径上,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转移就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其他通过社保兜底脱贫。在脱贫重点上,以菏泽和临沂两个市、20个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县、200个重点扶持乡镇、200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为重点区域,聚焦贫困老年人和残疾人、长期患病者等重点群体,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在脱贫措施上,采取超常规措施,举全省之力集中攻坚。一是构建政策框架。省委、省政府出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省政府制定“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省直部门单位编制25个实施方案和23个工作意见,形成“1+25+23”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去年全省各级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8.94亿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61.81亿元,发放小额扶贫贷款40.87亿元、扶贫再贷款37.84亿元,形成了“财政资金唱主角、整合资金做补充、金融贷款扩规模”的投入格局。今年省级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2亿元,增长30%。三是汇集社会力量。组织济南等东部6市与临沂等中西部6市扶贫协作,11800个企业帮扶5550个村,群团组织、民主党派、统战团体、驻鲁部队等积极参与,汇聚了攻坚拔寨的强大洪流。四是强化问责问效。出台对市级党委政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级扶贫办三个考核办法和督查巡查办法,开展嵌入式审计监督,把从严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

《中国扶贫》:做好脱贫攻坚这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需要加强领导配强队伍,请问山东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是怎么做的?

时培伟:打赢脱贫攻坚战,一靠加强党的领导,二靠发动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身先士卒抓扶贫、亲力亲为促攻坚,为全党作出了表率。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用心用情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山东把加强领导、配强队伍、提升能力、狠抓落实放在首要位置。全省层层建立高位推进的组织架构,调整充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省市县重新组建扶贫办,主任由党委副秘书长或办公室副主任兼任,抽调大批有情怀、善作为、敢担当的优秀干部,组建脱贫攻坚“突击队”。全省扶贫系统工作人员达到10290人,是过去的3.6倍。省委书记、省长亲力亲为带头抓,深入基层抓部署抓调研,在每个关键节点都提出具体指导意见。省委副书记、副省长全力以赴靠上抓,通过蹲点调研、召开工作部署会和现场会等形式,强力推进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形成了五级书记一起抓、党政一齐上、部门全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山东把教育培训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组织部门靠前站,扶贫部门主动抓,党校系统作保障,构建了常态化的干部培训机制。盯住关键少数、骨干力量、一线指挥员和关键环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培训,用培训统一思想行动,用培训提高干部素质,提振了精气神、抖擞了责任感。全省举办各类培训1.3万期,培训99万人次。同时,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立规立矩、从严管理,营造了人人争当脱贫攻坚先锋的良好氛围。岱岳区扶贫办原副主任苏庆亮被追认为“齐鲁时代楷模”,枣庄山亭区扶贫办主任蒋邦海、沂南县扶贫办分别被评为全国扶贫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他们成为扶贫干部的典型代表。

《中国扶贫》:从2012年开始,山东就开始选派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5年来,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时培伟:第一书记是山东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面旗帜。先后三轮五批选派4万多名第一书记驻村开展抓党建促脱贫,第二轮609名省派第一书记刚刚考核结束,第三轮612名省派第一书记已经全部到位。经过五年的驻村帮扶,锻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留下“不走的工作队”;发展了一批高效益的产业扶贫项目,留下“群众的摇钱树”;建设了一批惠民生的村级公益项目,留下“发展的助推器”;打造了一支有作为的第一书记工作队,留下“群众的好口碑”。第二轮省派第一书记帮助调整配备村党组织书记62名、班子成员129名,发展党员502名,培养后备干部835名,健全管用制度2460个;新修道路2762公里,410个村新通或改造自来水设施,381个村改造电网;引进致富项目1741个,村均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5.9万元。第一书记作为党的政策宣传队、农村党建工作队、脱贫致富服务队,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扑下身子抓扶贫,被群众称为“蚯蚓”,松了贫困的土,吃了贫穷的根。

《中国扶贫》:山东不在国家扶贫成效考核范围之内,但督查考核力度很大。这是为什么?有哪些经验做法?

时培伟:脱贫攻坚事关贫困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能否实现,必须发挥考核指挥棒和督查杀威棒作用,较真碰硬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把求真务实的导向立起来,把真抓实干的规矩严起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主要做法:一是坚持督查问责。省里制定各类规章制度10余个,扎紧笼子,严明纪律,严格责任,推进工作落实。先后开展督查23次,通报11次,约谈领导干部7名;全省各级督查2559次,通报1608次,约谈领导干部68名。二是坚持考核问效。对各市2016年扶贫成效进行考核并通报,委托第三方评估成员单位扶贫成效,对贫困户退出、群众满意度等入村入户调查暗访,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督促整改。三是坚持监督问廉。脱贫攻坚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审计监督。省扶贫办成立审计监督组,开展常态化审计监督,先后查出问题124项,处理责任单位16个、责任人95人。各地开展审计135次,通报68次,约谈领导干部15名。与省纪委机关、检察院、信访局建立联动机制,协同解决扶贫领域违纪违法问题。

《中国扶贫》:解决贫困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问题至关重要,山东在激发内生动力方面有哪些积极探索?

时培伟:内因是决定因素。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挺直腰杆告别贫困。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我们的体会就是4句话12个字:“树信心、增收入、减负担、送温暖”。树信心,就是用扶贫精神唤起贫困群众的信心斗志,培养起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增收入,就是把贫困户纳入到产业化经营链条,推动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让他们在增加收入中看到脱贫的希望。减负担,就是推进移风易俗,减轻婚丧嫁娶负担,拿掉套在贫困群众身上的陈规陋习,让他们卸掉包袱、减负前行。送温暖,就是对特困群体给予特别关爱抚慰,让他们在感受温暖中增添脱贫新动能。

《中国扶贫》:老弱病残是脱贫的难点,做好他们的脱贫问题关键是什么?山东有哪些具体做法?

时培伟: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齐鲁大地是孝善文化的发源地,山东更要做好老弱病残特困群体脱贫问题。2016年底,山东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占67.6%,60岁以上老年贫困人口占53.8%。“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解决好老弱病残脱贫问题,关键在精细操作、精致管理、细腻服务上狠下“绣花”功夫。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建立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对有劳动能力的,通过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推进转移就业促进增收脱贫。这种劳动能力不是以年龄来划分,只要能干活,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开发他们的劳动能力。对无劳动能力的,把财政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持股分红,实现保底收益。二是建立多元的养老服务机制。对有子女的贫困老年人,建立敬老基金,推行孝善养老;对无子女的,实行集中供养。加快贫困户危房改造,去年改造2.37万户,今年再改造23473户,基本完成改造任务。三是建立全面的健康保障机制。实施健康扶贫“八个一”工程,在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基础上,今年安排2.79亿元,为2015年底建档立卡的242万贫困人口购买包括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家庭财产保险等内容的“扶贫特惠保”。四是建立精细的关怀照料机制。倡导发放米、面、油、肉、蛋等实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改善贫困老年人生活质量。

《中国扶贫》: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建设是东部省份面临的重大课题,山东在这方面将进行哪些有益探索?

时培伟:机制建设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山东作为东部省份,在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建设方面坚持边实践探索,边总结规范,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下步,重點在深化“5+1”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一是统筹发展机制。发挥产业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把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农业供给侧改革、农村产权改革、新型城镇化、农村危房改造等结合起来,一起谋划,统筹推进。鼓励支持淄博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和完成脱贫任务的市,积极探索缓解相对贫困、统筹城乡扶贫的模式办法。二是共建共享机制。在积极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同时,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贫困群众分享发展成果。三是内外联动机制。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把内源发展与外力帮扶结合起来,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四是市场引导机制。让市场参与扶贫,引导生产,推动发展,用市场机制调节扶贫脱贫的生产经营活动。五是组织保障机制。把脱贫攻坚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发挥村级班子、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干部的作用,形成脱贫攻坚的坚强保障。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扶贫资金持续积累、持续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

《中国扶贫》:据了解,山东计划在2017年基本完成脱贫任务,请问今年的总体思路是怎么谋划的?

时培伟:经过一年的实践,山东脱贫攻坚态势总体呈现“西部攻坚、中部巩固、东部提升”格局。今年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再鼓干劲、深化精准、持续落实、注重长效”的要求,深刻把握脱贫攻坚“补短板”定位,把握脱贫攻坚阶段性特征,坚持精准扶贫脱贫方略,推进扶贫供给侧改革,调整发力方向,增加有效供给,为脱贫攻坚提供新动能,注意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改革、法制、道德的手段,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方向,克服形式主义,防止层层加码,加强督查审计,既对贫困重点发起总攻,又在局部上各有侧重,蹄疾步稳推进脱贫攻坚。未脱贫的地方,集中力量、一鼓作气夺取攻坚战役基本胜利;已脱贫的地方,做好巩固提升工作,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第一书记山东攻坚
我的第一书记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第一书记之歌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