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提升本科衔接试点存在问题思考

2017-05-10 23:36金笑萍
关键词:衔接

金笑萍

【摘要】高职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衔接试点是高职教育层次提升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一个重要的环节。 但从试点过程来看,仍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高职本科教育类型定位问题;其次是高职课程一體化衔接技术处理问题;另外是衔接过程的管理和评价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高职与地方应用型本科衔接才能更加科学高效,高职本科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技能复合型或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衔接;类型定位;课程一体化;管理和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025-02

作为高职层次提升工程的重要环节,高职与地方应用型本科衔接正在各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 门的倡导下开展试点工作,试点高职院校因此类项目的实施改变了部分专业招生困难的窘境,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在尝试改变学校办学思路,走高职本科错位发展之路。但就衔接试点过程来看,仍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高职本科教育类型定位问题,这一问题从衔接开始就存在,但到现在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其次是高职课程一体化衔接技术处理问题,更多地体现在细节方面;只有解决好这二个方面的问题,高职与地方应用型本科衔接才能更加科学高效,高职本科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技能复合型或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一、高职本科教育类型定位问题

就衔接试点的初衷来看,高职与本科衔接主要 是为高职层次提升打通渠道,更科学高效地培养高 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在衔接过程和两层次院校合作 探讨细节来看,关于高职本科定位问题一直是无法回避的主要障碍。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理论界对中职、高职专科和本科不同培养阶段人才的 定位也持不同意见。 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中职阶段 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高职专科阶段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本科阶段应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随着市场的竞争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产业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培养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职业更替和不同职业内涵变化的加快,也迫使劳动者不断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去应对岗位的新变化,使自己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从这些客观需要出发,高职本科教育应该沿着两条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去思考自己的人才定位,即技能复合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 型人才可以满足技术和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的应用型岗位,甚至满足对技术创新素质的要求,这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这类人才必须由高职院校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培养。

但就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一方面我 们还不具备这方面的政策条件;另外,两层次院校 的本科办学思路应该进行更好的融合。技能型人才 培养需要提升综合素质,更好地达到“本科”要求, 但高端技能型人才并不是仅仅要求高素质和高技 术,高职学生完全可以在本科阶段不断提升其专业 技能和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无止境,国家对 高端技能型和技能型精英人才更是十分渴求,高职本科阶段大有可为,应在办学思路上走出传统本科 的桎梏。至于各自院校教育资源的短板,双方合作院 校完全可以不断完善或进行资源共享,以达到共同 培养技能复合型或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的。二、高职课程一体化衔接技术处理问题 由于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和办学思路定位的差 异,尽管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有一体化的人才培养 方案和课程方案,但执行起来却是大打折扣,技术 处理问题尤其突出。

二、通识、艺体类课程的设置问题

在高职院校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起制定职教体系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方案时,我们对通识、艺体类课程的设置问题争论很多。 本科阶段的通 识、艺体类课程大部分都在一、二年级完成,且课时很多,要求很高,就学科型或研究型院校来说,这些课程是未来学习和研究乃至素质提高的基础课程, 开足开全也确实十分必要,但在衔接过程中却给高 职院校出了难题,让高职院校难以接受。一方面,高职院校的通识、艺体类课程是以够用为度,主要开 设专业和技能提高类课程,且实验实训课程占高职 课程的六成以上,将本科阶段要求完成的通识、艺 体类课程完全压在高职专科一、二年级完成,专业技能类课程上移,满足本科院校对接要求几乎是不 可能的事;另一方面,对接专业的学生由于自身的 一些特定情况,不可能全部达到本科院校对接要求,他们如果在一、二年级花更多的精力学习通识、 艺体类基础课程,必定在技能训练这块无法达到高 职专科的学业要求,到头来,本科不能上,专科又不能毕业,这样的课程设置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的总体要求。如果这些课程由专科和本科阶段按各 自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分别设置和实施,又会出现课 程内容重复和断层等现象。尤其是英语和计算机课 程,本科院校要求很高,高职院校按自己的教学安排必然满足不了部分学生的升学要求。 就目前的衔接试点情况来看,最有效的做法是将所有通识、艺体类课程进行系统化梳理,将一部 分对接选拔要求比较高的基础类课程放到高职院校,如英语计算机等课程,而将一些有关学生素质提高、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部分或全部上移到本科阶段。如:政治理论、高等数学、心理健康、艺体教育 方面的课程可以分段设置, 专科阶段课时量减少,本科阶段课时量增多;大学语文、军事理论、就业创 业等人文素质和就业指导类课程根据需要全部上 移到本科阶段,专科阶段确有需要的有关课程可以 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尽量减少对技能提高类课程的 影响。 这就要合作院校相互体谅,从人才培养的总 体目标通盘考虑,一体化设计,既保证学生能完成 专科学业和职业技能要求,又能更多地促进学生升学,在本科阶段提升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檀祝平.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 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3(24):80-83.

[2]陶大伟.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有效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150-157.

猜你喜欢
衔接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