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课程设计改革与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

2017-05-10 12:25张小凤许强强曹宇王飞李克
关键词:产教融合课程设计

张小凤++许强强++曹宇++王飞++李克勤

【摘要】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应用能力则是工程类科技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课程设计改革作为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必须逐步推进与加强。本文通过分析高等素质教育中课程设计改革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并根据当前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及当代对科技人才的要求,深入探索基于深度产教融合的课程设计改革与实施方案,明确了课程设计改革和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课程设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TB-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046-02

课程设计是大学某一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使学生获得实践能力、促进其知识迁移的、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经验的计划。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且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感性理解,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高度重视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实施,不断地调整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建设思路,打造灵活高效的创新实践机制,引进丰富先进的创新实践方向,培育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工程技术人才。

一、工程類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

遵行“强素质、重实践、求创新、育全人”的教育理念,本着“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创新人才”的宗旨,加大力度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另外,教育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协同育人机制需要不断深化,通过强化校企合作,共同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充分挖掘企业技术内涵,调动企业的技术支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应用促实践,以技术促教育,进一步健全应用型人才培育方案。

通过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充分发挥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技术力量,在实践目标上紧追社会技术需求与人才需求,在实践内容上紧扣技术最新前沿,在展开形式上突出可选性与多样化,推进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从实践环节入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特别是在课程设计的运行管理方面更应该加大力度,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全面提高高等人才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关系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相互照应的。课程设计改革的内容与形式以及相关的制度补充和支撑了协同育人机制;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保障。总结有以下几条关系:

(1)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加强和补充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打破传统课程设计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教学实践环节,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从课程的安排、实践环节的设计、人员的管理、学生的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是协同育人机制的扩展与补充。

(2)发挥协同创新的主体作用,加强内涵建设

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化,但是都是基于相互促进、互相扶持的理念,学校应该支持企业的技术发展和人才的需求;同时企业也应该支持高校的教育事业,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高毕业生的能力,为企业更好地服务。学校应该发挥协同创新的主体作用,通过具体的工作逐步加强协同育人的内涵建设。

(3)校企协同开展课程设计改革试点,创新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设计的模式一成不变,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落后,引入企业的理念与项目,进行课程设计改革,是对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工程类课程设计改革实践

1.工程类课程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设计必须紧扣课程的重要知识点,让学生把框架知识具体化、书本知识灵活化、概念知识工程化。目前高校都很重视课程设计环节的科学性与发展性,积极推进老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重点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成为了工程类课程不可或缺的培养形式,但也存在诸多教学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计内容、形式单一,可选性差,先进性、实用性不够,难易程度欠阶梯性,需要增加应用性背景强的项目,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大多数工程类课程的课程设计题目为一个,所有学生做相同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设计原理是否正确、硬件的布局是否合理、焊接的工艺如何、软件是否可以调试运行、是否做了提高部分、答辩等指标判断学生是否很好地完成了实践学习任务、是否熟练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2)课程设计与职业规划、未来就业方向联系不够紧密。课程设计往往是“就书论书”,和教材内容联系紧密,将教材内容系统化、综合化,主要是辅助课堂知识进行验证性或者演示型的重演,加深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但往往没有站在学生就业的角度长远考虑,不能突出课程设计的就业引导特点。应该在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体现专业职业规划与未来就业方向,引入企业工程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职业理念与素养,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对专业形成感性认识,积极正确地为就业准备。

(3)课程设计不能很好地支持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课程设计的指导老师往往是本校的专职的老师,大部分缺乏企业工作经验或者项目开发经验,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贴近生产和应用的项目,课程设计的内容往往做不到与时俱进,不利于大学生创新与创业。

引入企业的技术课题可以带动和挖掘技术人才的兴趣点,开阔视野,提高就业的方向引导,有利于提醒学生进行就业前的热身,提高就业质量。

2.工程类课程设计改革核心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及质量,以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为契机,结合课程设计的工程应用特点,建设校企合作平台,通过聘请产学研合作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强化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具有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建设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将导师、项目、平台整合起来,扩大与扩充育人载体,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推进高校学科专业与产业、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需求的无缝对接,并反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建设优质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2)加强校企深度产教融合,为课程设计改革实施保驾护航

学校以服务地方为出发点,和周边企业广泛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发挥学科优势资源,助力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大力推进产教深度合作,并从中获取教学实践创新点,灵活运用到课程设计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吸引工程师参与教学实践有助于校企文化融合,将职业素养训练、职业规范渗透到日常管理,促进学生基础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更好地为企业储备高层次技术人才,达到校企合作的共赢,这也是产教融合的目的和精髓所在。

(3)切实保障复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

为保障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长期正常实施,必须建立一个高水平的复合型教学团队,由专人协调教学队伍人员的变动和补充,保證教学力量的质量和稳定性。依托复合型教学团队,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课程设计的教学实施,共同参与课程资源的配套设计与培养质量评价,做到全员兼顾、因材施教。

(4)推进课程设计改革必须紧密配合实验室设施的建设

推进共建实验室、科技团队等育人载体,努力实现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相互支撑,构建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学院实验室设备按照学科建设要求进行逐步建设,并逐步得到扩充和完善,通过企业协助建设、联合共建等形式进一步满足课程设计改革需求。

3.工程类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与目标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可以首先通过试点运行,再逐步在课内实验、毕业设计、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实践教学方向推广。需配套制定课程设计运行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配合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实施办法有以下几点:

(1)以1-2个专业开始试行:

(3)课程设计多样化,一门课程的对应课程设计题目不仅仅设立一个,必须设立多个,可供学生选择。

(4)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引入产学研单位的工程师参与课程设计指导,课程设计题目部分由校内老师进行设计确定,部分由校外导师设立确定。

(5)课程设计相关设备、元器件等提前由老师制定好采购计划。

(6)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

(7)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及相关的管理机制。

项目实施中间也会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以及持续性运行。

(2)制定详细的课程设计协同育人计划,保证计划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3)课程设计内容的具体化,并保证内容的不断更新,包括大纲、日历、设备清单等。

(4)校内老师和校外老师的认定与管理制度的建立,课时认定制度的建立。

(5)课程设计学分认定标准与管理制度。

(6)混合题目的课程设计管理,教学、验收场地的安排等。

4.工程类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实施特点

课程设计改革场所在校内实验室进行,聘请校外导师前来协同上课,将选择难度较大企业题目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安排相应的实验室进行上课,采用一边做一边讲的模式,进行项目的开发与实践。

(1)题目多样化

课程设计题目分校内题目和企业题目,校内题目由校内老师提供,企业题目由企业导师给出,项目任务布置、项目实战阶段、产品案例分享、企业需求介绍及职业规划、课程设计总结。

(2)双导师讲解。

企业导师项目提交到学院,校内老师熟悉项目之后,共同承担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包括考勤、讲解、操作指导等。

(3)软硬件结合。

硬件实验平台由学校统一安排或者由企业提供,由导师进行基础的讲解和操作示范。

(4)全程跟踪教学。

在课程设计进行中、或者课余,学生有问题可以通过面对面、网络平台的形式随时提问,由导师答疑解惑,协助学生解决困难,完成课程设计要求的功能。

(5)多重考核形式。

学生的考核成绩由双导师共同评分,并且按照平时、作品、报告、答辩等多重指标进行考核评分。

(6)多成果验收

课程设计成果包括课程设计方案书、软硬件作品、报告、答辩演示文档等。

(7)辅导方法

通过课内统一辅导、分散辅导、课外答疑、网络答疑等形式辅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内容。

(8)验收与考核

课程设计结束主要验收报告和作品,并且设计答辩环节以区分学生掌握的程度,综合平时成绩,给出最终考核分数,由校内老师统一录入教务管理系统。

四、结语

在课程设计环节引入了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打破课程设计的传统模式,改变单一制作题目、做仿真、做老套设计的课程设计方式,提出了丰富多彩、应用性强的课程设计方案,工程类课程设计改革方案可以逐步在各实践教学环节展开,进一步丰富协同育人机制。

(1)采用协同育人模式,让企业、机构等加入到教学实践环节,丰富了培养方式。

(2)课程设计内容的应用性、可选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职业能动性。

(3)课程设计系统性、实用性增强了,企业导师保证了项目的可操作性。

(4)课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后续可以进一步推广,并应用到毕业设计等培养环节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5)实践环节的深化改革,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发展与推进。

综上所述,基于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案例不仅仅从理念上改变了一贯的课程设计及教学实践的模式,并且有效利用产学研合作平台,发挥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优势,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通过脚踏实地的操作与管理,可进一步保证切实完成教学改革的整体工程,有利于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柳友荣,项桂娥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5).

[2]潘玲珍.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3).

[3]王丹中,赵佩华.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2014(11).

[4]王辉.校企协作助推产教融合: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协作“项目群”的兴起[J]. 高等教育研究,2015(03).

[5]汪霞.课程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

[6]吴爱华,刘晓宇.深入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3).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课程设计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研究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