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言

2017-05-10 12:28黄志玉
关键词:朗读课文船长学段

黄志玉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052-01

学生是发展的,课堂是生成的。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转变角色,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而是引导者角色,这对教师课堂语言的引导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课堂评价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快捷、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种过程性评价方式。相较于书面评价,课堂评价作为口头语言的一种,同样具备口头语的特征:随意性,缺乏规范性;可以结合实际调整口语内容,创造良好的面谈氛围;通俗易懂。这些特点有好的一面,能根据课堂环境适时调整评价语言;另一方面,却因为准备不充分,或环境影响造成评价失当。评价语言的失当有可能导致整个课堂的学习效果的破坏,常见的错误仍存在于现在的课堂,仍需要去发现改正。

一、课堂评价语言的失当

1.无效的课堂评价语言

课堂上,常常可以听到师生间的对话,老师把难题自己分析清楚了,再问学生“是不是这样”、“对不对”。比如教学《井底之蛙》一课,老师讲解完故事内容后,就自己接下去总结“所以我们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啊?”学生齐刷刷回答“对”,就相对无言了。阻断了学生独立思考课文内容的机会,以教师个人的评价垄断。又比如,给“荒凉”一次想象看到的画面。学生有的说:“我想到一望无际的沙漠寸草不生。”有的说:“我想到遥远的外太空一个人都没有。”还有的说:“大雪覆盖的世界白茫茫的一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做出的想象,得到的只有“很好”“不错”“还有吗?”这样的评价,学生也不知道究竟好在哪。再如朗读课文时,请一位学生来朗读,学生读完,老师只是淡淡说“读得不错,谁来评价一下?”另一位学生起来时,老师又问“你觉得他读得好不好?”无论学生说好还是不好,老师一定会说“那你来读读。”这时候第一个学生往往是一脸懊恼,第二学生则是一脸早知道就不说了的表情。这样不仅挫伤了前者的积极性,还使后者觉得得罪了前者和出现爱表现的羞愧感。

2.夸张的课堂评价语言

课标要求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这使很多从小接受批评式教育的老师走向一个极端,即夸张式地鼓励评价。尤其是朗读评价,小学阶段对朗读的要求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什么课文都贯彻这一朗读要求,这就导致老师常常在课堂上叫了一个又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老师用极度夸张的语言表达学生读得多富有感情,并一再强调感情:“我好像听到……”“你读得可真有感情啊”“你的朗读非常有感情,像个小小朗诵家”。这样的评价不仅让学生满足于自我陶醉中,没有对学习的清醒认识。也让其他学生不知怎么朗读,只好一味地抑扬顿挫式的朗读,而并不是所有类型的文章都适合朗诵腔调来读课文。并且常常出现“你真是太棒了!”“大家为他鼓掌吧!”过于浮夸的赞扬,被表扬的或得意洋洋或害羞扭捏,而配合的学生们一脸我也会有啥啊的表情,听课老师也是腻味的反应。

3.错误引导的课堂评价语言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了表示课堂的公正,老师就放任学生发表个人意见,这就常常出现老师这也对那也没错,不加以引导。如《跳水》一课在讲船长举枪命令孩子跳下水否则就开枪这一环节,老师突然问:“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么想?”老师对文本解读考虑不周,没有认识到文章中的男孩处于危险所有反应出于本能,学生对这问题却认真考虑起来,结果很多人说出“会很恨船长”“恨不得杀了船长”这样的答案,老师不加以及时引导,仍让学生不停猜想孩子的看法,学生一直停留在船长的残忍印象中,偏离了文本对船长急中生智的赞扬。

二、探索解决课堂评价语言失当的措施

1.课堂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

课堂评价应在备课充分以及对学生了解的情况下有的放矢,根据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每个学段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不同,评价也应从不同学段的要求出发。如第一学段的朗读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的要求则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目标不同,任务不同,评价也不同。教师评价关注学生过去还应关注学生发展,“教师期望效应”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教师的关注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有目的、发展的评价让学生明白老师的意图,知道自己的学习方向。因此,教师在课堂评价中语言应该是有的放矢、有提醒改进的导向作用。

2.课堂评价语言应自然、富有人文性

讲学生听得懂的话,作为新教师常陷入不懂和学生怎么沟通,而将自己的语言过于低龄化、夸张化来适应孩子。这种模糊的语言,只会让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做。自然的语言应该是口语化的对话式的而不是演讲式的语言,即要求老师应时时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交谈对象认真倾听,用自然的语言,不夸大不压抑,去评价学生回答的优缺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既要求教师评价语言的内容富有人文气息,有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充满人文关懷。首先,评价语言的内容导向应该是符合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真正从心里认同正确的做法,并用行动去践行。再者,教师的评价应该是鼓励型,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努力的动力。课堂外工作的繁琐,容易是教师陷入对没有时间和耐心,而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苛责学生,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师生双方的疲惫。与其如此,不如花更多心思在发现学生的优点,并鼓励他,让学生有成功的机会,让他对成功上瘾。而在学生出现不足时,也一味鼓励,客观地指出他的不足,让他切实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且感受到老师真正的关心。才能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心理需要,用目的明确、自然的语言,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客观的语言,指出学生的优缺点,让课堂评价确实有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灵活运用课堂评价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乐于学, 自主学。

猜你喜欢
朗读课文船长学段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出发吧,船长
《青铜葵花》选段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当船长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船长,我的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