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七年级数学兴趣的培养

2017-05-10 20:08侯文琛
关键词:要学数学知识情感

侯文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090-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基础。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提前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所以,有人说:有了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把单调、枯燥、无味的数学符号在推理、运算过程中让其活起来、动起来,变的有滋有味,使学生感到趣味无穷、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步产生浓厚兴趣,是数学教学成功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传授数学知识之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去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那么,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好起始阶段的教学,让学生走近数学

初中数学的第一课,我们不妨先不急于讲授新课,在内容上可安排如:通过自己成长的经历,感受到数学伴随我们成长,感受数学的意义;通过丰富的活动,多媒体演示,感受数学无处不在,初中物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数学美;通过介绍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陈省身等的成长史,学习他们孜孜以求,为此一生奋斗,创造科学业绩的精神。通过这样的一两节课,会让学生走近数学,喜欢数学,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建立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改变数学难学的思想

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学习时,就有一大堆问题没有解决,而进入初中后,尤其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又加上刚进初中课业负担骤增,学生普遍存在数学难学的传统认识。那么如何帮助七年级学生改变这种认识呢?一般来说,我是这样认为的: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一起探索,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这份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与学习情感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科任老师而放弃该学科的学习。作为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载体的。师生间关系融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达到爱屋及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学习任务。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以及家庭困难的学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三、提高课堂教学技巧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变“老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老师要学生学”是学生在老师的“填鸭式”教学下的被动学习,学生只是一只简单的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自己要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是一个有着强烈求知欲的主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乐知者不如乐知者”,变“老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只有当他自己要学,他才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一种无比强大的内驱力,有了这种内驱力,学生就会勤学苦学。

(二)让学生享受学以致用的乐趣

“把数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是培养他们学习数学兴趣的关键。数学的最大魅力就是它的实用,它是人人必需,个个必用的一种工具,而任何知识的学习,有用才会有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另一方面,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选取贴近生活实际的题材,把生活问题变为数学研究对象。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为生活实践服务。只有这样,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才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价值感与渴求感,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力量,尝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近感,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激发七年级学生学习兴趣。

(三)给予成功的满足,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课堂上施行一些小技巧,人为地设置一些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也体验一把成功的感觉。

(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思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讨论。兴趣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教学时,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激疑情境。疑问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好奇心又转化为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欲望,以疑激学,造成学生急着想了解为什么,怎么办的心理,接着再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不妨多开展一些竞争性的活动。

总之,数学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是學好这门课的基本前提,要激发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首先是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尔后,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技术性问题,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任何好的方法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的结果,相信在我们的不断探索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数学。

猜你喜欢
要学数学知识情感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漫“话”抗疫·人与自然:生态保护这门“必修课”,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
情感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